李易航
[摘 要] 为了让太谷秧歌的舞蹈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研究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态,主要从其文化渊源、舞蹈形态特点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太谷秧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意义。
[关 键 词] 太谷秧歌;舞蹈形态;特点
[中图分类号] J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180-02
一、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态特点
(一)舞蹈动作表情达意
太谷秧歌是集民间唱、跳、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最开始只是民间的俚词小调,人们可以在田地里或者在农事时无约束地吟唱。从遗留的传统来看,由“过街秧歌”“地秧歌”两种形式构成。“过街秧歌”在节日尤其在元宵节时必定会看到,各城乡的主要街道上都会有舞龙舞狮和旱船之类的表演,一般会随着吹唱边行边舞,也可以叫作“踩街”。它的说词一般没有故事情节,内容多以祝福为主,句式则为十字或七字。因为过街秧歌多以表现欢乐气氛,用于社火或闹红火,所以没有太多的规定与章法,一切以当时氛围和表演者情绪为主。“地秧歌”的唱词比“过街秧歌”多了一些剧情,可以在节庆日或庙会时看到。
秧歌的舞蹈动作和所扮演角色紧密相关,各个角色都有其代表动作。下面以旦、生为例进行介绍。
旦角代表动作有风摆柳和踏步绕花。风摆柳主要用于小旦和花旦。其动作要领是:挺腰直背,以右面为例,先送右胸,以胸带动身体前倾,出右收左,接着反面。表演时直臂垂于胯两侧,出右胸时提左腕压右腕,迈右脚,一拍一动或两动,多用于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踏步绕花多用于花旦和小旦。以右面为例,胯不动,提气、提手巾、提腕,肋骨带动身体,吐气向左或右靠,同时绕腕,向左或向右靠的方向不同也能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动作重在气息的体现、眼神与节奏的配合,主要用于两句间的连接。因太谷秧歌的雏形来源于中国京剧和晋剧,所以比较注重气息的运用,类似于中国的古典舞蹈中身韵注重提、沉、含、靠。总的来说,旦角主要表现温柔贤淑的女子,多是一些比较正面的角色,所以动作还是较为含蓄。
生的代表动作有大八字步、台步和小生起范儿时都要有一个亮相。大八字步用于短衣生。动作要领是:小八字位准备,胯带动身体,直腿朝着和脚尖相同的方向前进。注意在弱拍时出胯,手臂和腿要同时发力,主要用在出场和句与句间的连接。台步用于短衣生。动作要领:以左为例,左前丁字位站好,左膝带动吸腿到三十度时踢腿,脚落地时左脚往前走一步,右丁字位站定,动作一左一右交替进行。注意此动作一拍一次,动作连贯,动作时一定要顺着膝盖方向走。
(二)舞蹈结构丰富多样
太谷秧歌的取材基本来源于当地百姓生活,虽然有些作品无从考证,但是从有限的资料记载中能够得知,如剧目《割田》朴实的唱词:“我,快发财,种的二亩碱地,今日好天气,起早割田去。”也有一些剧目是根据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改编,例如《韩湘子探妻》和《孟母三迁》等。
不管是“过街秧歌”还是“地秧歌”,舞蹈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单人舞、双人舞或者群舞。
“过街秧歌”因其多在社火或节庆日城乡主要街道上进行表演而得名,所以其表演主要以原生态舞蹈为主。“过节秧歌”的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旱船、舞狮和高跷、六鹤同春、九凤朝阳、沈老爷坐轿和刘三推车等,表演形式根据故事结构有所不同。例如,九凤朝阳的道具制作和六鹤同春差不多,都是先用竹子扎好架子再用彩纸或布包起来,但是效果却比六鹤同春好很多。表演前,选角的要求是长相清秀、五官端正、身材体型差不多的少年,两手各执一只凤凰,领头的一位少年手举社火;表演开始,手执社火的少年挥舞着手中的社火,手执凤凰的少年则随着他的指挥边舞着社火边吟唱小词;期间,九只凤凰在社火的引导下要摆出各种阵形和字样,时而是“八卦阵”,时而是“长蛇阵”,时而又变化成“土”字……因为凤凰本身的颜色丰富,加之表演样式又变化多端,而且到了晚上凤凰身上还会绑满各式各样的彩灯,看起来更是绚丽多彩、引人注目。
“地秧歌”中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例如,《孟母三迁》这部秧歌剧是根据“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改编的,讲的是孟母为了要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带着他从娘家太谷县水秀村一路迁居到山东的故事。该剧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是多人表演形式,属群舞,但是主线是孟珂与其母,属双人舞,中间穿插有单人、双人、三人和群舞。
如今的秧歌剧《孟母三迁》是经以前的太谷秧歌改编而来的,因此表演前,要把先前的剧本根据故事发展予以一定的改编,选角方面选择两名旦角分别扮演年轻时的孟母和中年孟母,孟轲则选择外形利落唱功卓越的女生反串,其余群演则要挑选声音洪亮有一定身段基础的演员;表演时,故事按照理家乱、弃阴霾、择佳邻、断机杼的顺序依次进行,以孟轲丧父,母亲为其挑灯织布展开,顺着故事发展,舞台场景不断发展,时而是凄凉的奔丧地,时而又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最后来到了人人在诵读的学堂,孟母的一番苦心终于把孟轲培养成了一代大儒,故事结束。舞台场景变化多样,让新老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赢得很多人的青睐。
(三)道具与服饰推陈出新
太谷秧歌和其他戏剧一样很重视服饰与道具,因为服饰和道具对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衬托作用。
人物形象给观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其中面部则处于人物形象的首要位置,戏曲妆容为脸谱式。以前化妆之前都要先打底,即要被涂成纯白色,打过底以后在脸两側打一些红,必须是大红,化过眉以后从前额到下颚纯白贯穿,为了突出鼻梁前额和下巴。现在时代的不同,演员的妆容也随之改变。底妆不是从前的纯白,而是调成了较为接近肤色的比较柔和的色调,眉毛也比以前略微向上扬,眼圈的色彩比以前更有色彩、更生动,脸蛋比以前更红润。这样一来,旦角在新妆容下更美更俏,生角则是更美更俊。不论是生、旦还是丑角在化妆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勒头,类似于京剧中的,作用也和其差不多,都是为了让眉毛上吊,五官看起来立体一点。
另外,秧歌基本的服饰有头冠、髯口、手绢、腰围、挑子、兜肚等。其中正旦多扮演温柔贤淑的女子,服饰一般是青衣褶子;花旦性格泼辣,服饰是短款大红色袄;小旦一般是淑女形象,服饰是短款素色衣衫;老旦服饰是长衫。生角中根据穿着区分身份的有褶子生和短衣生:其中褶子生多穿褶子,以表示其有功名或社会地位;短衣生穿短衣扎腰带,形象利落轻快,代表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丑角因剧中形象不同穿着不同,吊搭须长袍丑饰演老者,服饰要戴髯口;官衣丑扮演一些较为滑稽的县官,所以要穿官服;公子丑是扮演一些搞笑的公子哥,所以服装也多穿的是褶子;腰裙丑多表现劳动人民,所以衣着是短衣腰上系著围裙。
舞台上的基本道具是一桌两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舞台效果,所以舞台上的道具慢慢多了起来,渐渐有了布景和各种小到茶壶、大到树山之类的道具。在角色上,小旦和花旦一般表现的是年轻貌美的女子,所以为了表现女子的娇羞和活泼手中要捏一个手绢;老旦多为年长的妇女,所以必备道具是长长的拐杖;老生多表现年老的男子,必需的道具是髯口。例如,经典太谷秧歌《小杉杉》,里面的蜜莲子就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彩旦角色,虽然是十六岁的年轻女子,但是因为其性格泼辣、快人快语,所以是一个彩旦角色。为了配合彩旦这类比较直率的性格配以红色短袄,然而旦角通常必须配置的道具是手中的丝巾,目的是为了显示年轻女子的羞涩。而同剧中的李则香扮演是正旦,因为正旦大部分是比较正面且性格温婉贤淑,而且在剧中扮演的是妈妈的角色,所以比较端庄,着装则是一身素色褶子裙,基本道具是头冠和手帕。
二、太谷秧歌舞蹈的审美价值
(一)表演形态审美
太谷秧歌源自中国的戏曲,借鉴了京剧和晋剧的元素,又加以太谷本地的风俗民情才形成了其不同于一般秧歌集唱、跳、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从服饰角度看,其服饰装扮主要借鉴京剧,老旦要表现老人的特点,所以拐杖是必不可少的,衣着则以长衫为主,表演时老旦的体态和行动表现神似一名老者。从表演动作看,有京剧中的气息和提沉,动作也很相似,只是加入了一些独特的风格特色,如小旦和花旦的代表动作风摆柳在动作之间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小范儿,这一点和其他的秧歌不同。从唱词方面来看,太谷秧歌表演时几乎全部用太谷的方言,唱词很贴近民间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田间地头,有些剧是根据历史典故改编的,不过词也加入了很多俚词,通俗易懂。
(二)舞台舞蹈审美
以前太谷秧歌的表演不注重舞台布置,只放置一桌两椅,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慢慢对舞台布置有了重新的认识。场景布置是舞台艺术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布景可以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让舞台变得生动,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布景也分幕布、平台和屏风等,秧歌的舞台上还加入了音响、灯光和舞台的特技效果等。秧歌舞台上运用现代的灯光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剧情在舞台上打出不同的颜色,有时灯光也可以打出一道布景,这样既为设置布景节省了时间,又为演员的表演加分,还能让观众有切身的感受。特技效果指演员没办法呈现的声音和视觉效果,如雷电的声音和婴儿的啼哭,这时用特技效果可以给剧情加分不少。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山西太谷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中的舞蹈形态进行研究,阐释了太谷秧歌的舞台审美、继承和发展价值。从太谷秧歌的历史渊源切入,主要分析了太谷秧歌中各类角色的主要舞蹈动作、舞蹈结构、角色的服装饰以及道具的使用。通过研究,了解到太谷秧歌的悠久历史,以及它的继承和发展价值。
太谷秧歌是山西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创新,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好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太谷秧歌的舞蹈形态和其审美价值对于我们的继承和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锡景.太谷秧歌[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126.
[2]侯仲陶.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石辰瑞.晋中社火中的民间舞蹈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4]武炳璠.太谷秧歌:“草根”生旦丑[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132.
[5]刘天颖.山西晋中太谷秧歌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6]闫文静.山西太谷秧歌修辞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7]郭慧娟.关于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的讨论[D].太原:山西大学,2011.
[8]梁雨,张振科.太谷秧歌舞蹈元素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4):86-90.
[9]任晔.太谷秧歌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0]智联忠.太谷秧歌的传承现状和对策[J].艺苑,2011(5):100-105.
[11]程雪云.太谷秧歌溯源[J].晋中学院学报,2008(1):95-99.
[12]闫文静.太谷秧歌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9):40-43.
[13]武丹.太谷秧歌与晋商的关系探究[J].黄河之声,2014(12):114-115.
[14]高丽洁.明清时期山西社火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15]石辰瑞.晋中社火中的民间舞蹈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编辑 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