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 杜建括 陈刚
[摘 要] 基于乡土资源,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起重要作用。以汉中大鲵养殖产业为例,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农业区位因素”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展示知识、能力、情感获得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地理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地理核心素养;乡土地理资源;汉中大鲵养殖;农业区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102-02
一、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乡土是一个人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人们最有感情的地方。[1]夸美纽斯曾强调地理学习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是对学生提升地理素养最重要的奠基[2]。课堂教学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基于乡土地理内容,奉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地理现象、透视内部机理、分析内在联系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核心素养的形成,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二、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结合乡土地理的生活化材料,学生学会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农业类型改变的原因。通过乡土地理情境,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基于熟悉的乡土情境,能解决现实的地理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难点: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合理的区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种被人们称为最诡异的动物,长相恐怖,能发出“唔哇、唔哇”酷似幼儿啼哭声的叫声。它就是中国大鲵,也称娃娃鱼。2010年6月,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授予汉中市“中国大鲵第一乡”称号。那么,为什么汉中能够成为“中国大鲵第一乡”?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学习内容。
【探究活动1】汉中被称为“中国大鲵第一乡”的原因?野生大鲵产地分布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大鲵生活在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的山间湖泊和河流之中,有时也在岸边的树根或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内栖息。
材料二:汉中属亚热带气候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山盆组合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造成水网密布,有大小河流576条,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材料三:野生大鲵原产地在我国四大区域:陕西汉中,湖北房县、神农架,湖南张家界、湘西,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文兴等地。其他零星散布于上述各省的部分县区。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初,汉中已有人工野化驯养大鲵。2000年汉中山区储量不足4万尾,人工繁殖技术成功后,种群数量得到突破性发展。留坝县农业人口3.8万,有大鲵养殖场416个,家庭养殖800余户,2010年户均产值超10万元。2015年汉中市有大鲵养殖企业、养殖户8539个,全市大鲵养殖总量252万尾,占全国储量的60%以上,养殖场在全市11个县区遍布。因工业污染少,汉中大鲵品质好。
小组展示: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出发,总结汉中被称为“中国大鲵第一乡”的原因。
教师活动:总结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文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文等多要素综合角度认识区域的能力。
【探究活动2】汉中大鲵产业为什么能繁荣?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一:20世纪末,东南沿海和海外市场需求加大,野生大鲵供不应求。汉中仿生态养殖技术研发成功,获得国家级专利技术认证。2000—2007年,汉中大鲵养殖如火如荼,10cm的鱼苗被炒卖达到2000元1条。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爆发,鱼苗价掉到60元1条。在价格低迷期,有人开始大规模建立育种场,散户跟风,2010年总量占全国第一,刚孵化的鱼苗高达700~800多元1条。2011年市场再度低迷,很多养殖户再次被套牢。
材料二:汉中市参与大鲵驯养的有农民、下岗工人、机关干部,2010年家庭养殖户已达万余户,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形成了一批专业村镇。虽也涌现了一些龙头企业,但总量占不到10%。
材料三:资金来源中,自家储蓄+亲戚朋友借款占40%,自家储蓄+银行贷款5%,完全向亲朋和银行借款的12.5%,其中有1户向高利贷借款,价格下跌时损失惨重。
材料四:养殖者年龄多在35~60岁之间,受教育水平多为中小学程度,养殖技术的獲得方式主要是朋友间相互交流,其次是查阅报纸、书刊,无人选择通过技术员指导获得养殖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材料五:上级主管部门对汉中市人工驯养繁殖从禁止到默许、从反对到支持、从批评到称赞,发生了根本转变。汉中市大鲵产业完全是由群众自发发展起来的,政府参与度不够,管理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
材料六: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销售运输都需要得到相关部门许可。汉中市目前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76家,经营利用许可证50家,部级大鲵经营利用许可8家。但是,全市从事大鲵养殖的农户近3万户,市场销售困难。企业深加工和普通公众对大鲵产品的需求不旺,潜在市场开发不够。
材料七:当前我国大鲵餐饮业主要分布于北京(2家)、浙江(5家)、长沙(4家)、广州(若干)、天津(1家)、青岛(1家)、山西(1家)、郑州(1家)、张家界(1家)。大鲵销售需要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审批,外省进入大鲵的审批未完全开放,销售渠道不顺畅,省外销售难度很大,导致地下交易频繁。
材料八:已经形成山区县以幼鲵繁育为主、平川县区以养殖为主的养殖格局,形成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主要模式,龙头企业养殖规模占全市养殖总量的30%以上。汉中龙鲵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汉台区百盛产业园区,集大鲵繁育、销售、科技研发、深加工为一体,是全国唯一具有大鲵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现有20个驯养繁殖基地、5个专业合作社加盟,拥有5个子公司、1座汉中大鲵科技大厦、1个汉中大鲵科技服务中心、1个中国大鲵外贸出口备案加工基地,逐步使汉中大鲵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之路。
小组展示:从历史、科技、市场、政策、产业环境等出发,谈影响汉中大鲵养殖的因素,并发现科技、市场、宣传、资本、产业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科技、交通等。
设计意图:在阅读材料中,学生需要提取农业区位因素人文条件的各个方面,并最终形成对汉中大鲵养殖产业的完整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探究活动3】东部地区大鲵养殖有什么特点?对汉中大鲵养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2005年,浙江人陈显念和朋友小聚,有人说想吃娃娃鱼,好不容易找到一条,出价2万也没有买到。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陈显念萌生了养娃娃鱼的念头,他多地考察后,在汉中以“他出资金,对方出技术”的方式合伙养殖娃娃鱼。随后将娃娃鱼成功引养到浙江。2012年,陈显念公司已经有9名管理人员,利润1000多万。
材料二:2011年开始,在大鲵养殖高利润回报的刺激下,全国大范围开始养殖大鲵,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皆有不同规模的大鲵养殖产业基地,但新兴的养殖基地,群众介入少,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益。当前我国大鲵大型驯繁企业(驯养规模万尾以上)主要分布于浙江义乌(1家)、浙江松阳(1)家、广州花都(1家)、珠海斗门(1家)、湖南长沙(1家)、贵州遵义(1家)、陕西汉中(1家)、湖南张家界(1家)。
材料三:在张家界已有驯养繁殖许可企业20余家,公司委托代理驯养户320余户。全市储存大鲵资源15.3万余尾,年销售子二代大鲵4.9万尾,创产值2.5亿元。
材料四:2018年,浙江丽水申报“中国娃娃鱼之乡”成功。
学生展示:从企业规模成本、距离市场远近、地方工商文化等出发,描述其他地方大鲵养殖兴起对汉中大鲵养殖产业的影响。
教师活动:点评加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地区大鲵养殖的对比,判断汉中大鲵养殖的市场前景和未来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素养。
【探究活动4】大鲵养殖的生态影响?请你为汉中大鲵养殖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材料一:在留坝、略阳县等以繁育为主的仿生态养殖区域,驯养户为占据有利地形争抢水源,无序建场,形成鲵池依河串联而建,导致鲵池密度过大,超过沟溪承载能力,加大了鲵病风险,恶化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部分农户在上游深山区开山建池,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设计意图:学生在一系列探索的基础上,从品牌、规模、技术、保护等方面对政府、企业、养殖戶分别提出可行性建议,进一步升华地理实践力素养。
教师活动: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以思维导图进行板书,对农业区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
【课外拓展】设计调查方案,利用周末,开展汉中大鲵养殖的调查活动。准备汇报PPT,课堂展示自己的发现。
三、结语
乡土地理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将乡土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乡土”也有局限性,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在此条件下甄选包含地理原理与规律的乡土素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和概括,从现象中能不断抽丝剥茧,找出规律,不断生成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太阳.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孟爱民,赵云奎.汉中大鲵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陕西水利,2011(4):128-129.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历案研究”(项目编号:SGH17H137);陕西理工大学2018课程建设项目“自然地理学”。
作者简介:李双(1985—),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陕西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