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玲 许文傧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全面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快速培养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日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通过多次尝试和总结,提出从新生入学开始,以1个职业生涯规划月集中开展活动、周期性活动贯穿1年为载体的“1+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模式,针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92-02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至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874万[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如何从大一开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从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学生阶段对未来工作职责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命题。与单一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与讲座不同,以1个職业生涯规划月集中开展活动、周期性活动贯穿1年为载体的“1+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从宽领域、高角度带领学生感受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逐渐对自身和未来的工作岗位产生清晰的认识,并将“学知识”与“做实践”有机结合,以全面的亲身感受系统性地提升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下面,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析大一新生的“1+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模式。
一、了解社会用人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2]在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背景下,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就需要对社会用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并针对这种情况设计活动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达到党和国家的要求。单一性的学术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充满人文精神、有责任、爱打拼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因此,只有在活动设计中融合这些因素,才能让学生更富有竞争力,做出正确而长远的职业规划。
(一)设计人文类活动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开展如读书分享会、诚信教育、“遇见更好的自己”主题活动、母校摄影大赛等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做一个有温度、有思想、有良好品质的人。工作岗位上必然有竞争,也必然有压力,但是有了这些思想武器,学生就会勇于就业、乐于就业,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高于常人的韧性和良好的品德,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设计竞赛类活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工作竞争中,只有优秀、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设计竞赛类活动就是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开展如辩论比赛、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活动可以快速有效地让学生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为日后步入社会、赢在职场打下基础。
(三)设计团队协作型活动
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拥有团队协作能力才是在工作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完成。设计团队协作类型活动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通过开展团队趣味运动、团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写作等活动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能力提升。
(四)设计跨专业交流活动
在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人才颇受欢迎,复合型跨领域的人才才是时代所需。因此,设计跨专业交流活动,应以多学科知识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线上跨专业交流会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为学生适应社会长远需求打下基础。
二、活动实施过程中多措并举、多方联动
(一)学院主导,形成全院育人的大格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院为主导的工作模式优化了以往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垂直的、集中的以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为主导的管理体制[3],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学生运行管理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例如:主办“若水”职业规划大赛,要求全体学生撰写生涯规划计划。这一举措在全院上下营造了浓厚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加紧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比赛之余,学院邀请评委为学生讲解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指点迷津。整体活动结束后,参赛学生对如何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生涯规划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开展“水韵论坛”系列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邀请多位学院教授授课,通过笔记评比、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在全院掀起了学习职业规划知识的浪潮。学院主导,形成全院育人的大格局、大环境,有利于引领学生培养更好的职业规划意识,逐步形成全员关注、全院育人、一心向上的氛围。
(二)教师引导,打造全过程育人的层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4]在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忽视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不同于其他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源,教师作为极具主观性的引领者,可更灵活地于不同局势情形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身及学生的具体状态,优化教学进程。在具体过程中,一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月活动的部署和安排,使针对职业规划主题的活动安排更加合理有效;二有教师学生联动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相结合达到形成浓厚职业规划学习宣传氛围的效果;三有专家学者职业规划论坛讲座、教授职业规划大赛评议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学习的动力;四有借助网络新媒体,教师线上答疑解惑,拓展教育教学工作思路和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
(三)校友助导,建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体系
作为与高校关系最密切的校外人力资源,校友的力量使其成为社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全面开发利用此资源会大大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使不竭的校友资源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5]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和校友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经验。邀请优秀学院毕业生,分享学习的方法和升学经验,建构在校学生与校友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吸收升学经验,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调整心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为其成长之路引导方向。发挥校友作为母校无形财产、办学资源的作用,具有示范教育、促进鼓舞和沟通渠道等作用,有益于学校的改革与更好建设。
(四)企业协导,构建校企联动的育人共同体
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培育过程中,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利用各自优势达到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此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观及未来职业方向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高校通过把合作企业“请进来”,或者让学生“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前了解企业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学生通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项目协调能力。例如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举办的空中就业实习双选会构建起了“用人单位—学院—学生”招聘信息直达通道。活动中有多名学生通过面试,成功被中交水利水电集团、中建八局等企业录用。本次活动丰富了学生的面试经验,为学生以后走入职场打下了基础。在高校针对性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同时,企业也收获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有效缓解了人才缺失的后顾之忧。
三、结语
对人才的培育向来不是单维度的知识传授,而是多方联动、多方面提升素质的立体教育过程。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定向教育过程中,需了解社会具体的用人需求,融合多方条件因素,将其培养成有温度、有才能,有人文精神、竞争思想、团队意识、创新能力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同时,需协同多方,构建学院主导、教师引导、校友助导、企业协导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方在本领域内的最大效用。职业生涯规划“1+1”教育模式使大一新生一入校即开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良好知行合一的氛围中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清晰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在以后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才的身份转变,为社会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澈,等.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奉献祖国[N].中国教育报,2020-07-10.
[2]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DB/OL]. 30/c_139250069.htm>.2020-07-30. [3]董志雄,张乾红.以学院为主导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2015(4):140-141. [4]習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10/c64094-22864548.html.2013-09-10. [5]闫祖书,董平,张粉婵,等.开发利用校友资源 促进大学生成长教育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7). [6]钟谷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8. [7]孟祥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4). 编辑 郭小琴 ①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专题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阻抗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2017SBFDY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河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政教育心理阻抗模型的构建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B375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培玲(1979—),江西萍乡人,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许文傧(1993—),福建三明人,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