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晶 杨宏英 李政 王应海 张红平
[摘 要]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上升趋势,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这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来加强对肿瘤的防治。临床多学科工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结合案例教学法是多学科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后对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新型模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以案例为导向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与基础理论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本科生、规培生来讲,如何快速提升对妇科肿瘤的认识以及提高妇科肿瘤专业研究生对疾病的诊治能力,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阐述MDT模式在妇科肿瘤临床教学中结合CBL培养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规范化、个体化、综合化的诊疗理念,提升医学生妇科肿瘤的临床诊疗思维和诊疗能力。
[关 键 词] MDT;CBL;妇科肿瘤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58-02
据2019年最新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中国新发恶性肿瘤392.9万例,发病率为190.64/10万,死亡约233.8万例,恶性肿瘤已然成为中国农村的第二位死因和城市的首位死因[1]。女性前10位发病的癌种中,宫颈癌、子宫癌分别位居第6位、第8位,死亡的前10位癌种中,宫颈癌、卵巢癌分别位居第8位、第10位,妇科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这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来加强对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肿瘤诊治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当今肿瘤治疗更趋于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如何合理地、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采用全程管理的模式,从筛查、综合治疗、姑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临终关怀等方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水平,是对我们临床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临床多学科工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简称MDT,是指相对固定的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形式,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提出目前最恰当的诊疗方案,并由相关学科单独执行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诊疗方案,体现了针对患者个体从诊断到治疗的全面性、权威性和合作性。MDT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Anderson癌症中心提出,它认为综合治疗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治疗手段相加或无目的地轮流应用,而是多学科专家在循证医学证据和相应指南的指导下,充分讨论后对每个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克服了单一医务工作者、单一科室、单一治疗手段诊治患者的局限性。它为肿瘤患者,特别是疑难、复发、难治肿瘤患者的诊治工作开创了新的模式,代表了当前恶性肿瘤诊断、治疗的国际趋势,为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立下了汗马功劳,已然成为公立医院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和其他国家一些重要的肿瘤治疗中心均建立了MDT治疗工作模式。在我国,MDT治疗模式也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通过MDT治疗模式可以实现医疗信息、医疗资源的共享,建立多学科的协作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肿瘤治疗的规范化[2]。MDT 模式打破了各专业、各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重大的临床价值。在中国,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方面,推广MDT模式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它可以使患者得到系统的、规范化的治疗,在提高医院整体诊治水平的同时集中有限的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在不增加成本支出的情况下,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够提高医院的管理和信息化水平。MDT 模式打破各专业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建立临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进而可以培养和提高医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创立,是以案例为导向教学,用典型案例作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将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临床思路与基础医学理论相结合。教师作为引导和答疑的角色,用案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答案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合作分工,共同讨论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建立临床思维方面有一定优越性,在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在临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以真实的典型案例为依据,通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以及优化教学方案的目标。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医学的兴趣,让抽象的概念生动化,便于理解,对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将临床的实际病例进行修饰、“典型”化,根据相应年级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向学生提供若干既定的“临床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综合,并解决实际问题。它能够在临床上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究,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尽管案例教学法有诸多优点,但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案例为了符合讲课的内容和知识点,都是經过挑选和“修饰”的,和我们实际的医疗诊疗行为还存在差距,无法在实战中锻炼医学生,并且克服专业医学知识的局限性。MDT模式在肿瘤临床教学中结合CBL培养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工作中贯穿规范化、个体化、综合化诊疗理念,提升临床诊疗思维的逻辑性和临床诊疗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当前肿瘤学临床教学面临很多问题,如学生知识面狭窄、肿瘤专业知识匮乏、实践能力弱、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等。肿瘤学专业为二级学科,需要前期开展的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内容繁多,系统性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肿瘤学专业的学习,严重导致学生所学的肿瘤学诊断和治疗知识较为片面,加之肿瘤纷繁复杂,临床实践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从整体上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因此,在肿瘤学教学中强化MDT模式,有利于肿瘤专业性人才的培养[3]。在我国现有医学教育体系下,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以及毕业后教育等过程都离不开临床肿瘤学教育,而传统的肿瘤学教学重点强调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忽略了“人”是一个个体,肿瘤患者常常有其他疾病乃至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等,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需要与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有机结合。MDT与CBL结合能全面阐述各种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并且能弥补单一教师教学导致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的问题,能使学生获得一套专业化的肿瘤诊治知识,通过MDT将系统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实战化”,从而在临床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发展时期、不同个体患者的肿瘤有全面而详尽的诊治,做出正确、合理的治疗决策。
妇科肿瘤学作为肿瘤学和妇产科学的交叉学科,内容繁杂,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外科临床操作技能,还要掌握妇科学、肿瘤内科学、放射治疗学等相关知识以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及临床科研思维。对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而言,如何快速适应临床,并能在短期内熟悉常见妇科肿瘤的治疗原则和规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制定肿瘤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一个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既需要妇产科基础知识又需要肿瘤相关知识的妇科肿瘤学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肿瘤知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我们尝试在妇科肿瘤实习的医学生中开展MDT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模式,使学生能在这个广博的平台中开阔视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Ferlay J,Shin HR,Bray F,Forman D,Mathers C,Parkin DM. Estimates of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in 2008:GLOBOCAN 2008[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10,127(12):2893-2917.
[2]王家铃.MDT领航肿瘤治疗新模式[J].中国医院院长,2013(14):82-83.
[3]覃玉桃.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对肿瘤学临床教育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94-295.
编辑 李 争
①基金项目: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19-JY-Y-093)。
作者简介:俞晶(1976—),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妇科肿瘤的临床、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张红平(196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妇科肿瘤的临床、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