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和引导“0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入手,分析并反思了高校人生观教育中存在的缺失和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将生命教育融入人生观教育的具体途径,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人生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创新目标。
[关 键 词] “00后”大学生;人生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04-02
一、引言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引导“00后”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但老旧的形式、刻板的说教并不能使他们满足,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非主流人生观成为人们诟病高校教育的焦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受到影响。
二、“00后”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目标方面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在人生目标的确立上,表现出明确具体、求真务实的特点,他们迫切渴望成才,渴望自立自强,获得成功。但也有部分学生出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非主流人生观,这样的人生目标将个人利益、金钱、权利、绝对的自由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背道而驰,不仅影响到“00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更无益于他们的成长、成才。
(二)人生理想方面
在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把奋力拼搏、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由于社会不良倾向及思想的侵蚀,少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享乐化”“金钱化”和“实用化”的倾向,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被注重个人的、现实的存在和追逐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三)人生态度方面
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他们对自己和国家的现状及未来都持乐观态度,并且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但部分大学生会存在随遇而安、放弃努力的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1]。
(四)人生价值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要将个人理想和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主流是进取向上的,体现了奉献与索取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社会思潮凭借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部分合理的观念深深植入大学生的思想之中,并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2]。个别大学生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缺乏社会责任感,蔑视生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高校人生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脱离实际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急速推进的时代,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而应以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心态和定位的改变,使大学生的人生观更加务实,更加具有层次性和时代性,而传统的人生观教育,对人生观的引导目标依然是高、大、上,脱离了社会实际,忽视了大学生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在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变的今天,高校现有的人生观教育模式,几乎一直在沿用传统人生观教育中的东西,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多年来,高校人生观教育一直以课堂教育模式為主渠道和主阵地,辅之以社会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媒介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模式,可这些固有的模式,或是教条化的灌输,或是走过场似的形式主义,或是轰动开始、草率结束的应付,或是时过境迁后的补救,总之,间接性和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00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无法发挥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宽松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造就了思想先进、活力四射的“00后”大学生,他们不迷信权威,独立意识强。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的人生观教育却依然采取讲听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传统的“训导观”在教育过程中长期占据着支配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不平等,教师以说教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陈旧、枯燥的教学内容,没有主动占领人生观教育的新阵地,如网络媒体、自媒体等领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使教育活动成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存在比较明显的形式化的走过场现象。
(四)教育评价标准不一
多元化的价值观必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00后”大学生正生活在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之中。一套是历经多年形成的所谓政治化的体系,另一套是大学生自己形成的来源于社会、家庭、朋辈以及流行文化的所谓人性化的体系。不同的体系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准,当这两套体系发生冲突、碰撞时,大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和矛盾的境地,给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增加了难度。
四、在生命教育视角下构建科学人生观
(一)认识“人与己”的关系,激发爱与尊重的能力
对生命的正确认知是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前提和基础[3]。生命教育中的历程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起源、成长过程和死亡的了解,使其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性,认识到挫折和困难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历程。只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视挫折、审视自我,提高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就能够激发潜能,迎接崭新的未来;只要具备爱自己和爱他人,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就能迎接充满不同挑战的精彩人生。
(二)认识“人与人”的关系,接纳他人,关爱他人
当前,高等教育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成效不明显,导致成长于“4+2+1”家庭模式的“0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利益,甚至漠视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生命是有责任的存在[4]。生命教育中对于认识“人与他人”的内容,教育大学生理解“人是一个共在体”,每一个人在生命价值的天平上都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可替代的,不仅要善待自己还要善待他人,要学会尊重、关怀他人,具有宽容和合作意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三)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适应环境,珍惜所有生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5]。地球是人类和所有生灵生存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尤其是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在走向灭绝的今天,大学生更应珍惜天下所有生灵的生命。而近年来偶有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被曝光,这些都反映出个别大学生对于其他生物生命的冷漠以及践踏,而这正是人生观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造成的恶果。生命教育中关于人與环境的内容,就是要教育我们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亲近自然、保护环境,这也正弥补了高校人生观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生态缺失”,对“00后”大学生从人生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集体利益和社会正义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对后代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但不容忽视的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导致他们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上,这与我们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去甚远。生命教育十分重视人与社会关系的构建,要求个体首先要社会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会处理个人与社群、集体的关系,既要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更要维护集体利益和公共道德,这与我们所弘扬的时代精神与人生观主旋律高度契合,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怀抱希望,面对未来
生命教育将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统一在一起,探索在有限的生命中人类存在的价值,定位小我、完善大我,凝聚人生亮度,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努力创造灿烂的人生。同时,生命教育还是惠泽人类的教育,放眼世界、心怀人类,不仅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更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真正体现出终身教育和全过程教育的要义之所在。
五、结论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6],这句话深刻地说明,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是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并最终使个体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获得幸福人生的伟大事业,因此,任何教育都应该从生命教育起航。生命教育不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更有利于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使其感受生命的精彩,必将成为教育的永恒目标。
参考文献:
[1]郝佳婧.大学生“佛系”现象分析及决策探讨[J].枣庄学院学报,2020,5(37):128-132.
[2]张亮亮,盛邦跃.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及其意义浅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9,3(100):31-34.
[3]朱德林,朱文博.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9(5):53-56.
[4]李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41-4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6]王洁玉.西方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体系构建途径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6(5):49-50.
编辑 薛直艳
①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4040519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伟(1981—),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