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璇
摘 要: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号召不断增多。陕西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陕西省文化产业虽在近年取得不少新进展,但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业态与传统方式不匹配、金融支持未达预期、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给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很大阻碍,应从建立更为有效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价值评估体系等方面改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困难的现状,实现更优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投融资;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38
在现代社会,文化产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而在我国,文化产业直到近年来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今几乎人人皆知文化产业,却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文化产业究竟是什么。
近年来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批批项目在文化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如火如荼的建设开展,希望由文化资源大省建成文化产业强省。然而丰满理想背后的现实略显骨感,对新机遇的追求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其中,有效资金支持不足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唯有合理的资金支持作保障,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运营的良性循环。
1 陕西省文化产业概况
1.1 文化产业及相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7日察看湖南文创时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那么到底何谓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其实是一个具有多种范畴的概念,如对于文化产业最早的定义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自那之后各国学者都对文化产业进行过各不相同的界定。另一种界定方式来源于各个国家和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统计方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文化产业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我国现在使用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指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具体包含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摄录设备制造及销售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九个大的范畴。
将与文化有关的资源产业化了的存在形式即为文化产业资源,它既包含自然、资本、技术等有形的资源,又包括精神、制度等无形的资源,还包括人才资源。陕西省的自然资源丰富,全省包含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和汉江谷地多种地形地貌,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景观,是天然的观光旅游资源。其中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最早的中华文明,也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帝都和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辉煌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使陕西省拥有了超高的文化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陕西省作为红色革命圣地,陪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3个春秋,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西安等地都保留着众多革命旧址,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在人才和教育方面,西安作为全国重点高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高校数量及在校人数居全国第三位,因而地区受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资源丰富。另外,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始终在对外交流开放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国家战略的支持侧重,这同样构成其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1.2 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陕西省依托其豐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与地区巨大的资源禀赋存在一定差距,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省内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以上都由西安市创造和贡献,2017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587.07亿元,占到了陕西的64.44%,增速高达17.05%,居于首位,其他各市文化增加值占GDP比重都比较低,如2017年渭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9.38亿元,占GDP比重为2.99%,延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0.29亿元,占GDP比重1.55%等,各地市大多不高于3%的占比,远远低于西安市7.86%的比重。
其次,有效创新不足是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问题。陕西历史悠久,把握着充足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旧文化符号与当今消费者需求尚需要更有效地结合,文化产品的市场度有待提高。在产业高度融合的今天,更应把握创新思路,提高创新意识。
另外,陕西省作为全国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仍然存在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缺口是我国近年来整体存在的问题,陕西省坐拥高校资源,更应走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设的前列。
再者,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资金的支持,陕西省文化产业存在有效投资不足,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资源开发——资金链断裂——项目失败——寻找新资源的恶性循环。因此为保证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亦需要妥善处理资金问题,建立起良好的投融资模式。
2 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
2.1 现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中的融资大致有企业间合作和机构投资等直接投资,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方式,以及与政府机构合作或由政府基金参与的融资方式等。其中有BOT、BT、TOT、PPP等常见的模式,如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政府利用其自身拥有的资源,授权私人企业创设项目公司,使其自主解决资金等问题并完成授权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拥有一段时间的自主经营和管理的权利,公司可利用这段经营特许期收回成本和自主盈利,而特许期终止时政府将无偿收回该项目的经营管理权;又如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PPP模式,是一种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资本共享、收益共享、风险共摊,是一举多得的投资模式。常见的投融资模式都有其各自称的特征和优势,却并非都能有效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PPP模式是目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较为鼓励的常见发展模式。
在陕西省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几十年中,逐渐形成了曲文投模式和陕文投模式。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曲文投”)成立于1995年,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导向,立足曲江,辐射全省;以大雁塔和曲江园林遗址为中心,立足盛唐文化的主题,向外辐射进行文化项目的开发,早期有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地标建筑,近年有曲江书城项目。曲文投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影视、会展、出版、传媒、演艺、动漫、重大文化开发工程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文化+旅游+城市”的文化产业模式,依托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包装和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改造,打造旅游景区,形成文化旅游集群,带动区域价值的提升,继而开发多种类型的产业组合。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文投”),成立于2009年6月,是陕西省政府直属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是陕西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市场平台。陕文投历经十余年,构建起多方面多领域的大产业格局,其涉及范围涵盖影视生产、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投融资、文化传媒、文化商业活动等。是在曲文投之后,走出曲江和西安,迈向全省,放眼全国的文化产业。陕文投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发展规划,分板块打造文化项目,并发展组建若干文化产业公司以实现对文化项目的专业化经营,同时,在文化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开拓文化内涵,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2.2 文化产业金融政策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不断丰富文化产业金融政策,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整合陕西省区域特色文化与金融资源为基础,构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风险可控、健康有序的现代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计划主要任务包含支持文化金融特色机构发展,完善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构建文化金融支持和风险防控机制和建立金融工作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推广PPP模式、推动文化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建设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加强组织机制保障等内容。
2.3 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3.1 投融资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
陕西省一直有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相关产业的传统,也一直会面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有所侧重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强,陕西省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诸如鼓励文化企业上市直接融资、鼓励推出新型信贷和保险产品、发展PPP模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等,但上有政策,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或因落实方式、落实效率的问题,或因一些更深层次的其他原因,部分致力于改善文化产业投融资状况的政策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2.3.2 新业态与旧方式不适配
由于文化产业本身并没有相当长的发展时间,属于一种新兴业态,因而也具有比较“新”的特征,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在面对传统的投融资方式时,则会出现“新”与“旧”不适配的情况,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投融资问题。
2.3.3 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如前所述,文化产业具有传统产业所不具备的新特征,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使得其与旧有投融资模式不匹配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究其根源,应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完善,顶层设计方面有待加强,尤其是信息方面的不健全,导致投融资阻力较大,投融资行为较为分散。
3 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建议
加强各方对接。在制定各种金融政策的同时,也应确保政策的效率和落实,建立起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的有效对接机制,促进政策落地。政府、金融机构可以设立与文化产业投融资相关的专门机构,以提升文化企业的融资效率;还可以举办线上线下的项目对接会、文化企业竞标等活动,促进各方交流。
完善文化产业价值评估。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性,拥有数量庞大的无形资产。首先,要在政策支持下推进文化产业的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公认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依据;其次,把握好无形的财富,完善创新无形资产融资渠道,鼓励无形资产的市场流通。
改善投融资相关的信息问题。针对社会各方对文化产业新业态存在的不了解、不信任、机制不匹配问题,应从机制层面入手,一是加强信用评级机制的建设,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从而使文化企业获得资金,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实现相匹配的文化产业金融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搭建形成文化产业的大数据平台,使投资方更了解文化企业,亦使市场更了解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贸易和全球化[Z].
[2]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S].2018-04-02.
[3]赵东.新时代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J].新西部,2020,(Z2):78-82.
[4]百度百科.曲文投[DB].
[5]王琛璐.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研究[D].西安:陜西师范大学,2012.
[6]百度百科.陕文投[DB].
[7]关于印发《陕西省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EB].陕西省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查询库网站,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