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类本科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现象

2021-06-02 05:30张孟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科类毕业生专业

□文/张孟芳

(郑州工商院 河南·郑州)

[提要]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下,文科类本科毕业生跨专业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专业性质的综合性与多学科性以及学生个人的主动与被动选择等是产生该现象的重要原因。为此,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主动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而文科类本科生应增强自身能力,并不断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职业经验,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专业不对口日益成为文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难题。跨专业就业意味着放弃自己四年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这么一个强有力的专业竞争优势,而在自己非主修的领域去和他人竞争,这必然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文科类本科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现状

201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共划分为12个门类。其中,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下设的各个基本专业为文科类专业,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自然学科门类下设的基本专业相区分。本文所研究的“文科类”专业的概念即指8个学科门类下设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跨专业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越过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鸿沟,从事非本专业的研究、学习;二是指同时从事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研究或者教育活动。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将文科类本科生跨专业就业理解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从事与本科所修专业不一致的工作。

关于跨专业就业可以使用专业是否对口来衡量。所谓专业对口,是指个体通过教育所积累的各类知识、技能(包括通识教育类、学科基础类和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均实现匹配。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约68%的人从事与大学专业匹配的工作,而32%的人则从事与专业不匹配的工作。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文管类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程度)水平要明显高于理工类毕业生。(表1)

二、跨专业就业成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跨专业就业现象。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供需不均衡的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聘人难的问题。这是近年来经济学界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同样也是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从两个方面来剖析造成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原因:一是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大学在校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校的毕业生总量远远超过就业市场中的社会需求总量,这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直接导致目前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在一些文科类本科毕业生的心目中是想要找到与本科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但由于该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需求较少,导致其不得不跨专业就业。二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实际上是高校教育结构和课程体系缺乏国家与市场的有效联结。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教育教学改革的层面来看,这种改革和发展的速度是平缓的。高校的改革落脚点和出发点还是以学校本位的改革,包括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缺乏全方位的统筹规划和市场引导,因此这种改革是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关起校门搞改革势必不符合区域和地方的实际规划需要,再加上没有以市场作为风向标,就形成了现阶段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不健全,不能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性质的综合性与多学科性。首先,跨专业就业的现象源于文科类专业本身的性质。对于高校文科类专业的设置,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共性的问题,例如学科综合性强、口径宽、边缘性强等特点,这些文科类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使得各个学科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相互融合交错,专业涉及面较广。由于学分和课时量的有限性,很多专业课只设置一些概论、概要类课程,高校文科类本科学生对这些专业内容只略知一二,只懂面而没有深入学习和研究,所以使得毕业之后很难从事与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这就导致文科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跨专业就业现象的出现。其次,跨专业就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工作岗位的需要。伴随着组织层级结构以及社会化大分工趋势的发展,社会上的很多职位越来越强调和重视任职者的综合能力,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应聘者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应聘者掌握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应聘者具备基础综合素养,因此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会把选择的范围扩大,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一个专业领域。同时,对于文科类专业毕业生而言,比起专业知识来讲,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处事应变能力有时更为重要。因此,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用人单位会把目光朝向更广阔的相关专业甚至跨专业的人才市场,越来越多跨专业的优秀人才逐渐被用人单位吸收聘用。

表1 不同专业被试专业对口率(程度)描述统计表

(三)毕业生自身的主动以及被动选择。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政策,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的人为了逃避就业或者为将来毕业增加筹码而选择考研。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本科生的就业呢?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毕业生本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条件、薪资待遇、社会及家庭观念、公众媒体传播的形象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朝着跨专业就业的趋势发展,这也是跨专业就业的主要成因之一,毕业生自身的主动以及被动选择使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

“愿意一辈子从事的事业,用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或者四年去学习的专业,却是一分钟定下来的……”,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本科高校毕业生当中比比皆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大学专业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种现象在农村考生中尤为突出,很多农村的高考考生,由于他们的高中教育是与外界社会隔离的,加之这些农村考生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以及当地的经济情况落后,没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社会信息,以至于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信息闭塞,只有少量的信息可供参考。

据相关数据表明,高考考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过程中,大约有30%考生的专业是由父母或者周边的亲朋好友所确定的;有20%考生的专业是社会上认为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好或者将来能有较高的收入;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仅仅是因为要跟自己的同学好友能够上同一所大学或者能够一起学习而选择的。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学生选择大学专业的方式为将来的跨专业就业埋下了伏笔。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公众被所谓的热门专业所吸引,扎堆选专业,造成某些专业以及对口的职位供不应求,出现人才输出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社会对专业的了解过于浅显,对于一些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较为艰苦,或者一些待遇相对较低的工作,就成为了冷门专业,无人选择。还有一些专业属于万金油,学的专业课程种类较多,但是专业深度却达不到,类似这些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也是相对较低的。综合以上因素是造成跨专业就业的主要原因。另外,从近年来公布的就业数据来看,明显的表现出来就业的趋利性,尽管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常诱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还是愿意留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就业,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是以放弃所学专业为代价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工作,这也是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跨专业就业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三、跨专业就业建议

面对跨专业就业的趋势,从学校角度而言,高校应改变原有的专业设置模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保障其顺利就业;从学生角度而言,在校期间,文科类本科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一)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第一,就高校近年来的就业数据显示,对于一些高校的文科专业的就业市场有逐年下滑的趋势,然而从输入口的招生端来看,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并没有存在缩小的趋势。由于这种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不对等,势必造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文科毕业生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在这种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就业市场中,无疑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解决对策就是要在客观上要求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市场的需求为方向标,这种仅仅以考虑学科人才培养为高校整体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划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要渠道,大学是社会人才输出的主要场所,所以大学的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参考,使招生计划更加合理,专业设置更加科学。第二,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加本科教育中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设置,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科学选择就业区域、职业类型和专业领域,从而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主观判断失误而造成职业选择和专业选择的从众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提升自身能力,加强实践经验。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好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做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及探索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要从追求自我和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地看待问题,结合自身的社交以及经验的积累去追求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除此之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通用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简单来讲就是学会如何学习、掌握相关的学习技巧,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另外,大学生还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的学习要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和心理状态,学会独立思考,转变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从目前的就业招聘要求来看,对本科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有些招聘单位要求本科毕业生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建造师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例如很多企业会把相关的证书作为招聘过程中人才选拔的一个标准。因此,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在校期间应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为毕业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和准备,以便将来能在就业过程中脱颖而出。其次,大学本科在校生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国家统筹的教育方针中也提出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高校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从学生层面来讲,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提高对于专业对口职业的了解,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积累行业的相关经验。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多参与校企合作以及专业实训项目,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对于经验的积累,不仅需要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样需要实践过程中的间接经验,通过具体的实践从行业内相关人员当中获取。通过社会实践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为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从业经验。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例如寒暑假、节假日,可以利用这些空余时间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兼职或者到企业短期实习,通过课余时间的利用来获取从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对口专业的就业率。

猜你喜欢
文科类毕业生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最“叛逆”的毕业生
独立学院文科类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就业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