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宏,罗炳金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的发展之路,是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在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中产业学院是校企“双主体”办学治理结构的创新形式,其以服务绿色食品、健康养护、人工智能、绿色园林、生物制药、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为宗旨,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职业院校服务效能,在满足多元主体利益方面做出了表率。纺织服装类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政策激励下,纷纷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合作,对接高端纺织服装产业群,依托专业群或专业优势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提质创优促内涵的可行路径。
创新是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高端化、可持续内涵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产业平台化、集聚化、融合化技术创新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的行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产业学院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发展需求。产业学院集聚多元办学力量,通过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整合、优质混编师资团队的建设、治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高职院校与龙头企业可围绕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绿色、泛在、责任等发展需求,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社会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满足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企业积极参与办学,可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如获得满意的人力资源,获得员工培训的机会,获得合作院校的技术支持,提升企业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同时,政府也从政策方面给予企业外驱动力: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参与职业教育办学。2019 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企业参与教育办学的主体作用,通过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两项发展: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行业发展、产教融合特色城市发展,进一步促进四大发展:人才引领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创新性、优秀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以及高质量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会和企业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科技创新素养、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与企业所进行的事业匹配度不高,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就是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发展新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纺织科技前沿知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生产与开发知识、产品质量标准等会融入教学中,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研究机构专家、社会行家会参与教学与研究中,这样在全方位渗透、耳濡目染式的氛围中,师生有体验感、真实感、自信感、获得感和创造感,自然培养的人才是成功的,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大幅度提升[1]。
全国20 多所高职纺织服装类学院中创办与建设产业学院的先行者有两所,分别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和宁波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它们的先行经验为其他地区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沙溪纺织服装学院成立于2012 年,它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山市“一镇一品”经济结构特点,依托服装设计专业与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对接,与市镇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在产业园区创办的“镇校企”发展模式的产业学院。市镇两级政府通过官员入住董事会、签订合作办学契约、资金支持、主导建立“政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沟通平台,将产业学院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等有效介入,确保产业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2]。产业学院实施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探索出“校中厂、厂中校”的产学融合培养模式和“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工作室育人机制[3]。
宁波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是2019 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纺织服装专业群对接时尚纺织服装产业群,联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共同创立,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创业中心四方面出发共建”产、学、研、创”校企合作共同体(见图1),促使产学结合平台化、平台机制化、机制长效化,推进纺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
图1 宁波现代纺织服装学院合作办学模式
为了调研现有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办学成效,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对107 位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管理人员,包括高职院校领导,校企合作职能部门负责人、产业学院组织构成相关负责人、二级学院(系)负责人、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专业老师、负责或参与产业学院项目研究的老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调研结果显示:17.76%人员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产业学院建设举措得力,运行有实效;44.86%参与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产业学院,有实施措施,已初步运行并取得成效;17.76%参与人员认为已有的产业学院,虽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因举措不力,实效不佳。
进一步分析影响产业学院建设成效原因,一是政策激励机制不足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需要出台一些多元资产合作、企业教育服务、校企人事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文件保证运行成效;二是校企双方自身文化、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有效衔接不足影响了产业学院的发展;三是缺乏创新办学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不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高职纺织服装院校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在新时代校企合作理念和思路的引导下,以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端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从服务纺织服装高端产业群的人才、技术研发、培训等需求出发,真实有效地与注重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积极服务社会的行业龙头企业或特色骨干企业开展合作,改变粗浅层面质量不尽人意的校企合作现状,改变人才供需匹配度不高的培养现状。以服务发展为抓手,积极获得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力量的支持。例如常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苏南地区及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江苏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优势,与市、区、镇政府,省、市纺织服装学会、龙头企业等合建时尚设计产业学院、纺织科技产业学院等,积极努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对口实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员工、失业人员等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为企业提供文化建设、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公益服务;为教师提高教学和技能水平、技术服务能力提供平台;为企业师傅提高教育指导能力提供平台等。
在人才培养上应对接新业态下纺织服装发展需求,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借鉴国外先进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领域项目、教学组织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策略,共建纺织服装设计工厂、教学工厂、数字化生产实训基地等,为教学、研发、培训等创建有利条件。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应在教学工厂、实训基地、校企师资培养和技术研发中心等方面,增加专用新资金投入,积极为确保企业在运行增效、人力资源较充裕情况下,积极投入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将现代化研发生产经验、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等融入教学,与师生团队共同攻克技术研发难题,主动投入到社会培训中,为无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提升有业者乐业度,促进创业者立业,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有用有为、可塑性强的优秀人才,提升校企双方声誉度和美誉度,满足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平安富足的需求。
为了实现合作的长久性、有效性,满足多方利益,就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建设。产业学院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依托的力量有政府、行业、社会,应在多元协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国家可以出台支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及良好运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如财产分配、校企之间人事互聘转岗等。地方政府可以在资金、场地、购买教育服务、鼓励企业参与建设的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产业学院支持,还可以委派政府官员加入产业学院董事会或理事会,主持或主要参与产业学院的运行与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与实施评价。地方政府还应与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签订办学契约,明确各方权责,为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保障。如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的“专业镇”产业学院发展模式中,学校与镇政府之间签订了长达20 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文件,镇政府投入资金、提供场地,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促进产业学院的发展,还将产业学院的发展纳入镇区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了政府介入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稳定性[4]。
在地方政府有效支持下,高职院校应依法制定产业学院的特色章程和制度,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或有实力的高精特尖企业参与办学,与企业构建合作信任机制,形成相互依赖和长期合作的关系契约,明确规定和校企的责、权,如风险承担、利益补偿和争议协调等内容,提升合作的质量。根据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企业转型发展等需求,针对区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校企合作网络主体,进行动态流动性调整,与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建立出入机制,保证合作动态稳定性。为了推进深层次的融合交流,校企双方应在精神文化层面加强融合,高职院校在合作交流、“入校暨入职”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中渗透、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在生产环境、师傅人才培养、社会奉献等学习学校文化,达成共识,为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教师和师傅企校工作能力等打下情感基础。
校企合作还要依托行业的力量,邀请行业组织牵头成立校企合作行业协调委员会,负责搭建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行业技术发展和需求动态、技术技能人才标准与供需变化等,建立行业评价反馈机制,规范合作行为。
除了政府法律政策支持、行业协调外,高职院校、企业的努力外,社会的认可和宣传力量也不容忽视。官方媒体应加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正面宣传,宣传现代职业精神,宣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宣传行业、企业、高职院校通过产业学院服务奉献社会的创举,引导社会群体,特别是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新认知,进一步拓展声誉,提升自信。
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高端发展、推进高职纺织服装院校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了提升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需要构建多方协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纺织服装新业态发展需求,以新视野、新思维与需求型、发展型、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时尚设计产业学院、纺织科技产业学院等,迎合市场需求,校企共同开设与建设需求专业、共同招生,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价标准。依托政府力量,有效构建校企信任机制、准入准出机制、文化机制。依托校企合作行业协调委员会资源和监督反馈机制,依托官方媒体正面宣传,提高社会对高职院校纺织服装产业学院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