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浙江杭州310003)
在基础教育领域,学科教研员对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学科教研员的成长规律,厘清学科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内涵,探究学科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等,颇具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多年在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培养、指导教研员的实践,对学科教研员专业能力的构成、内涵做了研究,并总结了学科教研员专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是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的“教研能力较强”,是指“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教学经验丰富”。这一要求指明了学科教研员专业能力中两个最关键的部分——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明确了教研员这一角色的特殊定位——“教”“研”融合。结合教研工作特点和日常工作内容来看,教研能力除了上述两个维度外,还应包括学科的引领能力、评价能力和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其可构成五位一体的完美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其中,教学能力是教研能力构成的基础,也是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支撑;研究能力是教研能力的内核,也是教研能力各要素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教研员成长的重要标志;评价能力是教研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能力是教研员通过专业研究助推学科发展的关键能力;组织能力是教研员组织教研实践活动所需的策划、组织、协调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也是各学科教研员的一项共性能力。
在学科教研员专业能力构成体系中,五要素各有其特定内涵指向,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学科教研员的专业成长。
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点。同理,教学能力也是教研员的基础性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一线教师需具备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操作、课堂管理等素养,教研员也应具备。因此,教研部门一般都会遴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加入教研员队伍。
鉴于教研工作的特殊性,相较于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员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水平要求。以教学设计能力为例,教研员不仅要回答教学设计中的“是什么”“怎么样”,还要深入探究“为什么这样”“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遇到具体问题如何调整”等。这就要求教研员不仅要设计出有创意的、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案例,同时还要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充分领会教学设计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样本内容、预估产生的教学效果等。因此,教研员在工作中特别需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吃透教学改革新理念新要求,把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研究,是教研工作的本职。从教研工作的特点看,这里的研究能力侧重指向学科教学研究能力,即研究学科教学特点、探寻学科教学规律,以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能力。这就需要教研员深入研究学科特点,把握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总结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研究学科学习规律,掌握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探寻学科理论、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提炼出最佳的学科教学方法等。
在具体教研实践中,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是教研员研究的重点。比如,在高中段的教学研究中,如何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如何规范课堂教学过程使之吻合教与学的规律,如何把握课堂多边活动的特殊性以进一步提高效率等,都是教研员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评价,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科评价能力,即指教研员依据一定的专业标准,对学科教学活动或学科研究成果进行专业评价,并给出确定结论的能力。
在日常教研工作中,学科评价涉及学科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诊断性评价、学科各类教研成果的评价等等。这些评价项目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对于学科教学论文的评价,不仅要求教研员具备一定的学科教学研究水准,而且要求教研员对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科教学理论、教学论文的基本规范有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对教学论文的层次作出相对准确的判定。
引领,是教研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学科教研工作组织者的教研员,自然应发挥一定的学科引领功能。这种引领,既是对一定区域内学科教学发展方向的指引,也是对本学科教师发展的规划。这就涉及对学科教学思想的探究、学科课程改革方向的把握、学科教学改革及创新、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等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学科引领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教研员对学科发展的带动能力。这种带动能力,往往依赖于教研员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学科引领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架构在这些能力基础上的一种上位能力。这种能力,又通过教研员的学科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体现出来,并通过日常的教研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科教师,进而达成对学科教研的引领。
教研活动,是教研工作最普遍的载体。组织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离不开教研目标的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的有效选择、活动形式的灵活匹配、活动过程的精准管理、活动成果的及时提炼等环环相扣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还要及时协调学校、学生、教师、场地、内容、活动形式等诸多教研要素。因此,组织能力是教研员的一项基础性能力,也是不同学科教研员的一项共性能力。
这里的组织能力,特指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所需要的策划、协调、管理等能力,包括活动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比如,活动设计能力就包括活动目标的设计、目标的分解、活动形式的选择、目标的落实等诸多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研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倾听各方的意见,把握学科教师的需求,再把这些需求转化为活动目标,并借助合理的活动形式把目标转化为结果。
教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教研员的专业能力既涉及学科专业要求,又涵盖大量实践性工作的要求,因此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既要在学科专业方面有所突破,也要在其他方面综合提高。这给广大教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研员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和广阔的学科视野,就需要“学”字当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在政策学习中把握方向。
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是教研员做好教研工作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迅速和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要求产生了距离,因此,紧跟时代步伐,自觉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是教研员提升专业能力的第一步。
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不断变化的各类教育政策。比如,近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都应纳入学习范畴,使自己的教研行为保持正确的方向,跟上时代的脚步。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研工作虽然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又有其特殊性,特别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教研员应掌握基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领会最新的教学改革理论,做好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摆渡人。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结合本室实际,特别注重教研员的学习。一方面,通过每周一次的学术交流凸显业务引领、专业提升。另一方面,广泛邀请各领域的名家对教研员进行培训,拓展其教研视野,提升其专业能力。
鉴于教研工作的特点,这一系列的学习都需要教研员主动为之,在思想观念上主动纳入,在学习行为上持之以恒,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点滴学习、精准学习。
这里的“教”泛指与教学实践相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磨课等。“教”是教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各种形式的“教”也就成了教研员提升专业能力的最有效路径。
教研员要提升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备课上课仍是最基本的方式。鉴于教研员工作的特点,系统备课、非系统上课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初中、高中教研员可以每学年备一个年段的课,尝试上几节示范课。这样,可以保持对教材的熟悉度,能够对教学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听课评课也是提升教研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在听课评课中可习他人之所长。另一方面,通过听课评课可把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发深入思考。同理,说课磨课也是提升教研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它既有助于形成清晰的教学主张,又能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积极倡导各种形式的“教”。小、初、高各段每学期均安排教研员用2~3周的时间深入学校调研,围绕新课程教学、毕业班复习教学等重点项目,通过听课、点评、焦点研讨等形式提升其学科教学能力。各学科教研员围绕新课标、新教材深入研究、系统备课,年轻教研员主动上示范课、研究课。在学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时,教研员深入参与备课磨课。这些优良传统较好地保证了杭州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在教研工作中,“研”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既包括研究教法学法、考法评法,还包括研究团队建设、学科命题等。这些研究内容并不一定和教研员的专业能力一一对应,其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对教研员专业能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教法学法是提升教研专业能力的重要路径。研究教法学法,意在把握学科教与学的基本特点,总结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这是教研员把握学科工作的关键点。研究教法学法,不仅要对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要结合课堂教学要求,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流程,找到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操作方法。研究教法学法,通常借助于教研员自主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议课磨课等教研形式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教研员的先行思考准备、与教师互动过程的观点碰撞、给予课堂教学的优化建议等均是对课堂的深入探究,也是教研员磨炼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过程。
考法研究是对学科学习评价的探究。在教研工作中,命题既要厘清学科现行纸笔测试的整体趋向,又要熟练掌握各类不同题型试题命制的基本技术,这就需要教研员深入分析学科命题特点,把握学科主干知识,钻研命题技术,提升命题水平。研究评法包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科教学论文的评价及与教学研究相关的各种结论性评价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课堂教学评价。教研员要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既要学习学科教学的基本要领,熟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把握最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导向,并把这些要点巧妙融汇在评价过程中,这对教研员提升评价能力无疑是极好的淬炼。
研究团队建设主要是指研究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包括各年龄梯队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整体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思想及专业水平的提升,这是学科教研工作的拓展性要求,也是提升教研员专业能力的辅助性手段。研究团队建设,需要教研员深入研究各年龄梯队教师的成长需求,把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发展特点,特别是新时代青年教师的特点,按需设计学科研训项目,扎实做好基础性教研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研员的各项专业能力也能得以展示和提升。
近年来,杭州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各学科高度重视以学科课题研究提升“研”的能力,高中各学科围绕新一轮教学改革申报了新的研究课题,幼教、小学各学科也均有常年在做的研究课题。通过多年的持续研究,教研员不仅自身的研究能力获得了长足提升,而且还带出了一支爱研究、会研究的学科团队,为杭州市的学科团队建设、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研员的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最终需要借助实践活动这块试金石方能转化为专业能力,特别是源于实践的组织能力,更是离不开教研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
首先,教研员可通过精心策划教研活动提升专业能力。策划教研活动需要有效把握学科教师的需求,需要优化组合学科教研资源,需要灵活设计教研形式,这些工作需要教研员集思广益,有效评估学科发展现状,精准掌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研员在教研策划过程中能有效提升的专业能力。其次,教研员可通过精心组织教研过程提升专业能力。无论是教研内容的流程安排,还是活动过程的合理把控,抑或是学校、教师、学生等各种教研要素的协调,教研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处理……这一切都需要教研员通盘考虑,灵活应变,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这一过程,是对教研员个人素养的全面考验,也是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的绝佳机会。最后,教研员可通过有效提炼教研成果提升专业能力。教研活动本身是最鲜活的、最富内涵的教研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处理过程,也是教研员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过程。对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总结,对教研结论的归纳性提炼,对教研问题的深化反思,都是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的具体过程。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一贯重视教研员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重视新老教研员传帮带工作的落实,老教研员身体力行,在实践工作中为新教研员提供活动示范。另一方面,室内的月报制度、各学科组的横向交流等都为教研员提升活动组织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当然,实践能力最后还是要在实践活动中方能得以提升。我室要求各学科教研员认真、慎重对待每一次教研活动,要求教研员事前策划精细、事中组织精致、事后提炼到位。这些要求,已经作为我室的教研文化融入教研实践,为打造一支专业能力拔尖,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教研队伍提供了坚实助力。
总之,教研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积累过程,需要教研员永葆教研初心,夯实专业知识,潜心教研实践,锐意教研创新。只有这样,方能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为实现教研理想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