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的“美好教育”行动

2021-06-02 06:52庞仿英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办学建构育人

□庞仿英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浙江杭州311121)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怎样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站在学校“最中央”享受优质教育?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应交出的让百姓满意的答卷。时代呼唤“美好教育”。10年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以下简称“仓中”)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本着既对学生今天负责,也对其明天负责,更对他们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在促进学生主动而个性化地学习、健康而幸福地成长上进行了系统探索。

一、明晰学校育人目标

(一)确立学校教育哲学

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的最高纲领,对办学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这些涉及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办学方略的问题,只有考虑清楚,明确定位,找准方向,才能行稳致远。其中,育人目标更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

仓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官府粮仓,因仓得名,已历经千年。当下的仓前,是未来科技城所在地,集聚了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它又是浙江省第一个特色小镇即“梦想小镇”的所在地,充满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郁氛围。同时,它还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及拥有52平方千米云城的核心区域,被誉为“未来中国的硅谷”。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教育中倡导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追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适时提出“教育(读书),为学生(我们的)有意义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激励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同时,学校要从一所普通乡村学校快速转型为现代高品质学校,面临着思想观念、师资水平、家长素质等极不匹配的严峻挑战。该怎样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是摆在学校面前必须破解的一道现实难题。近年来,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开展了数次办学思想大讨论,逐渐厘清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以“让梦想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为办学理念,以“育有梦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老师”为办学愿景,以“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高品位优质科技城学校”为发展定位,努力培育具有“乡土情怀、学识底蕴、众创意识”的仓中追梦少年。

(二)锁定办学的“四个坚持”

为培育时代新人,结合教育本质、社会发展和地域特征,学校锁定了“四个坚持”的办学方略。一是坚持“价值导向”。只有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并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人,才会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学校要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拒绝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坚持“学生立场”。学校坚持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最中央”,珍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他们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三是坚持“素养本位”。学校坚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使学生拥有丰盈的道德人生和智慧人生,以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世界。四是坚持“梦想品牌”。学校全面实施“梦想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用梦想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激励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发展、自由生长,让学校成为一个筑梦、追梦和圆梦的地方。

(三)建构校本育人目标

建构个性化的育人目标是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引领下,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经过反复研讨、综合多方意见,学校最终构建了仓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简称为“13520”(详见图1),谐音为“一生我爱你”。

图1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学生核心素养体系(13520)

“1”指1个理想形象:仓中追梦少年。“3”指追梦少年应具备的3大特质:乡土情怀,学识底蕴,众创意识。“5”是指仓中追梦少年的5大核心素养:强体魄、有活力,讲规则、担责任,厚基础、善学习,勤实践、会创新,有梦想、勇追求。为使核心素养落地,学校又进一步把每个核心素养分解成要点,这些要点以《中小学生守则(2016年版)》为参照,既是仓中追梦少年的行动准则,也是仓中追梦少年的评价依据。

二、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历程,更是一种与师生相伴相生的生命印记。为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致力于推进课程改革。

(一)构建“梦想课程”体系

1.凸显多元的“梦想课程”

依据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文件精神,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整合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体艺特长类课程实施,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研发聚焦素养发展的学科拓展类课程和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为了转变学习方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如开发“你好!中华诗词”“生活中的数学”“趣学英语”“生活、科学与探究”等四大学科拓展类课程群。

此外,学校还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学科与实践融为一体,依托地域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主题式项目单元,开发了“创客体验”“国际理解”等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追寻历史的“印象仓前”

仓前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为了让学生感知乡情,热爱乡土,学校开设了“印象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详见表1)。通过寻访仓前历史文化遗迹、走访仓前历史老人等方式,学生触摸遗迹,倾听历史,感悟文化,沟通现实世界与历史文明。

表1 “印象仓前”课程内容

这门课程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鼓励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去走访、体验、调查和整理,从而深度认识家乡,形成问题解决能力。下一步,学校正在思考如何将研学旅行的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让学生在做中学,而且让学生在行走中研学,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型和升级。

3.对接未来的“创客体验”

依托“梦想小镇”丰富的资源,学校开发了集情境教学、体验式学习和榜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客体验。这门课程的开设地点在校外的公司或工场,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上课的不是本校教师,而是年轻有为的创客导师。上课的方式不是讲授说教,而是故事演讲和操作探究。上课的内容不是现成教材,而是亲历创业的切身感受和动手实践。这种新颖的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更加投入和专注于学习,促使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产生积极的变化。

(二)推动课堂教学变革

课堂是学校最为重要的育人场域。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动课堂教学变革。10年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为“高效课堂”探索期。这一阶段,学校实现了从高效课堂意识的渗透到高效课堂突破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为“理想课堂”探索期。这一阶段,学校提出了“理想课堂”的概念,以“呈现、比较、建构、共享”为教学四要素,课堂指向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技术手段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阶段,各教研组均形成了各自课堂教学的评价量表。2019年4月以来为“学思课堂”探索期。“学思课堂”聚焦教学元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何谓学会?“学思案”导引下的“学思课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于让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回顾改革历程,学校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从点的突破到教学四要素的确立,以及对教学元问题的本质探索,体现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日益专业化。以下对“理想课堂”和“学思课堂”做进一步阐述。

1.“理想课堂”的本质特征

“理想课堂”凸显“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聚焦思维”的理念,强调课堂的自主性、生成性与生动性,致力于处理好“师与生、教与学”两对基本关系,具体包括“呈现”“比较”“建构”“共享”四个要素:

“呈现”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充分暴露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以此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作为教学的起点。“比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提高认识,修正自己在新知识和旧经验之间的认知差异。这在初中课堂上最能彰显效益。“建构”不仅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指知识的应用以及思想方法的领悟:能让学生自主建构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建构;学生自主建构有难度的,教师则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过于抽象的概念,才由教师帮助学生来建构。“共享”是指学生高层次的情感体验,既有学习知识方法的分享,又有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学科价值的分享。

“理想课堂”借鉴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理论,是一种追求有效教学的课堂范式。

2.“学思课堂”的核心追求

“学思课堂”传承“理想课堂”“呈现、比较、建构、共享”的四要素,将“理想课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聚焦思维”的课堂理念有效落实。它以“学思案”为导引,以“学思单”为载体,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思案”要求教师备课时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何谓学会”这四个教学元问题来深入思考,并在反复思考、论证、推敲中逐渐弄清“发展学科素养”“核心概念体系”“优质学习设计”以及“评价嵌入教学”等关键性要素。正是在这四问的驱使下,教师在备课时也渐渐习惯了从“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课程标准”“单元学习目标”以及“文本学习目标”中找到应答证据。

同时,“学思案”遵循“‘学’‘教’‘评’一致”的设计理念。在“教学元问题”之“学什么”确定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怎样学得增值、怎样教得有效和怎样评得多元。要实现学得增值,教师在学习设计时必须指向高阶思维;要实现教得有效,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真正“以学定教”;要实现评价多元,就必须让指向素养的以评促学思想落地。值得一提的是,学思案的“怎样学得增值”部分,将课堂学习主问题剥离出来,形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学思单”。

三、优化学校多元治理

为了更好地激发办学活力,学校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引入新的治理理念,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学校的共治和善治。

(一)注重党建引领

党建强,则学校强。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双带头人”作用,成功创建了“三先”“四进”“五关心”的区党建特色品牌。其中,“三先”即学习在先、教研在先、服务在先,“四进”即走进困难生、走进班级、走进办公室、走进寝室,“五关心”即关心学生、关心同事、关心职工、关心家庭、关心学校。通过党建引领,学校不仅优化决策程序,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监督的领导体制,而且很好地激发了组织的活力,点燃党员干部教书育人的热情。

(二)加强专业合作

学校利用“杭州师范大学家门口的附属学校”的独特优势,建立了“理事会制”“项目负责制”“双导师制”等运作机制,搭建“理事会扩大会议”“太炎书院”“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深度且富有成效的大学与初中的真诚合作,有力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近5年来,学校新增省特级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3名、市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1名、市教坛新秀8名。

(三)完善支持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分级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践行“我负责尊师重教,你负责教书育人”的庄严承诺,积极争取街道政府的政策经费支持。近5年来,仓前街道投入学校建设经费近5000万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周边企业的支持,创建学生创新探究、社会实践等基地,邀请各行各业专家担当学生的成长导师,让企业、家长、社会组织成为办学支持体系的生力军。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实背景下,仓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连续6年区级督导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并获得了杭州市首批美丽学校、杭州市首批提质强校试点学校、浙江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校、浙江省三育人先进单位、浙江省首批现代化学校、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国家级零犯罪学校等诸多荣誉。在“美好教育”视域下,学校将众志成城,创新精进,把学校打造成为浙江省“美好教育”样板,为国家培育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办学建构育人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