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2021-06-01 00:54苏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苏伟

摘 要: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16

中图分类号:X24;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081-06

马克思认为“人是靠自然界生活的”。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比如人类繁衍所依仗的肥沃的土地、清洁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和工业生产所必备的矿石能源、钢铁木材、稀有金属都来自自然界。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的产生、发展和未来。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人类从自然界中孕育而生,并从自然界获得源源不断的给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最终成为主宰这个星球的唯一生物。那么人类对孕育了自己的自然界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人类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所给出的答案无疑最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那就是“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这是人类对待自然应有的态度,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逻辑路径。

一、敬畏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观念前提

敬畏自然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首要态度。这不仅是因为自然具有优先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能够向更高阶段发展所依靠的物质保障,更是因为如果人类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必然会自食恶果,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1.自然的优先性是人类敬畏自然的物质根源

“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2]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几百万年,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孕育过无数的生命。在地球46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从早期的无脊椎生物到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可以说,在地球的自然界舞台上,先后有多个生命体登场亮相,站在舞台的中心。经过亿万年的生命进化,最终人类从自然界中走出,并逐渐发展成自然界最具有统治力的生命形态。自然界因为人类的出现而变得的更加丰富多彩,人化自然的不断扩大彰显了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卓越成果。但自然界不会因为人类的出现而改变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可以凌驾于任何生物之上,但绝不可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的这种先在性、自在性和存在性要求人类必须要敬畏自然,决不能忽视自然的存在,无视自然规律。

马克思以其深邃的思想洞察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关系,指出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而“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是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人来自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之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界,人类将寸步难行。恩格斯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

2.藐视自然将让人类面对最大的危险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空前强大,人类活动的空间无限扩展,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越来越小。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无视、傲慢、自大代替了畏惧、膜拜、敬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越来越弱,甚至要成为奴役自然的主人。人类不再将自然视为生命之母,而是将其看作可以为所欲为的奴隶,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早期,人类的这种自大和无知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正在变成现实。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好像人类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超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来对自然发号施令,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但人类面对的现实却是难以找到不受污染的河流,饱受雾霾对身体的伤害,青山绿水似乎只能到记忆中寻找。人类以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所以在与自然为敌的道路上越跑越远。最终,自然开始惩戒人类,对人类进行报复,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其实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了。正如其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们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也正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 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7]

3.敬畏自然的实质是认真而严肃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所谓“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指人要做事严肃、免犯错误;而“畏”意指谨慎,不懈怠,充满敬重之心。敬畏自然就是人类在对待自然时,要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要尊重自然特有的规律,要怀有敬畏之心,不能肆意妄为。正所谓“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孔子讲“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为三畏之首,“天命”就是自然規律,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必须要敬畏。因为“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人类只有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敬畏应该是自由的,自由的敬畏是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更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内在要求。从敬畏的概念就可知,敬畏绝不是一味的畏惧、害怕、甘受奴役,而是因畏而产生的敬。畏要有,而敬才是最重要的。畏中有敬,敬来自于畏。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态度不必过于谦卑,人类的主体性需要得到确认与强化,自然因为人化而具有价值性,“自然界因为人的生命生产活动而获得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人与自然休戚相关”[8]。自然界因为人类的存在而更具发展性,不再是一味的盲目演化。人与自然不是互相奴役、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长、共荣的和谐关系,这是人与自然要建立的新型关系,即生命共同体关系。

二、尊重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规范

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人类从自然中产生、发展,并要继续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作为自然界中具有超高智慧的生命体,其伟大之处就是能够调整自身的行为。经过工业文明时代对自然的无所限制地索取和破坏之后,人类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逐渐地调整、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成为广泛的共识,这是人类实现永续发展的一条基本伦理要求。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

人类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生物进化过程中最伟大的结晶,人来自于自然,自然是一切生命形态的孕育之母,也是人类的生命母亲。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类,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离开自然界的给养人类是无法生存下去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核心观点就是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同自然友好相处, 因为“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9]。尊重自然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必须秉承的一种态度,是人类时刻不能丢弃的伦理信条。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摆脱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种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步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0]2018年5月,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1]

2.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以自然界为基础进行生命活动的交换, 自然界在人的自我生产、生成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12]。自然界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历史中得到了无数次地证明,当人类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行事时,人类与自然总能达成和谐,共同发展繁荣;而每当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无视自然的优先性,忽视自然规律时,等待人类的往往是灾难、覆灭。正所谓“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不尊重自然的时期往往会导致自身的衰亡,甚至是灭绝。反之,“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就必将能迎来人类自身的发展。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特别是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困扰华北大地的沙尘暴得到有效治理,肆虐多个城市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少,曾经的绿水青山正在回归。所以,“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13]。

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是出于人类的本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空间和条件,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人类要真正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要从内心深处去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一种新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3.尊重自然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生命形式,更是要依赖于自然界的补给,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 既确证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自在依赖性, 也彰显了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具有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自然性”[14]。自然的先在性决定了人必须要尊重自然,自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资料也决定了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首先要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要将自然视为生命之母来看待,给予足够的尊重与敬畏,不能因人类自身认识与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看轻自然、矮化自然。其次,要善待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不是减少了,而是越来越强烈,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的是人类需求的增加,人类要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物質资料。因此,“善待我们的生态环境, 就是善待我们的生命, 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身”[15]。最后,尊重自然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索取与供养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发展权。

三、顺应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所必须遵从的客观规律

自然界有其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所掌握的,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顺应自然的前提是要了解自然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自然的发展史,从对自然界一无所知而产生的顶礼膜拜,到人类掌握劳动工具后而进行的懵懂试探,再到工业文明时代自大无畏的肆意破坏。认识自然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首要活动,人类只有更全面的认识自然才能更合理的改造自然。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实走过弯路,背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受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意识的生命体,具有不断反思的能力,这种反思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正是在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于人类长远而持久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命共同体”思想,将自然视作人类的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类自身深刻认识自然的结果。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认识自然的能力来自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最具直接性,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方面的作用。起始于上个世纪的西方环保运动就是发端于民间,“社会民众和各类非政府组织一直是推动世界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环境法准则”[16]。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行事。

2.顺应自然就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自然界有其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运行规律,人类只有按照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来改造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一味的按照人类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来改造自然,那么人类必将为自己的一意孤行付出沉重代价,这条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无数次被证实。正所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共生共长。因此,“只有尊重自然规律, 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17]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高度文明阶段,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让其能够轻松地对自然施加影响。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增长相伴而生的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与日俱增。高悬在人类社会头顶的核武器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长鸣警钟,告诫人类必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能肆意妄为,否则付出的代价将是整个人类文明。可以说,“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18]。因此,人类社会越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大,人类越应该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论的创新性发展,为遵循自然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支撑。坚持顺应自然,就是按照自然界本身的规律行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3.顺应自然需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

列宁认为:“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9]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自然界最具活力和统治力的生物,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意识,人类的意识让人类能够很好地认识自然,发现并掌握自然规律,反思自身的行为,能够及时修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自然界所孕育出的最杰出的生命形式,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毫无办法的,相反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人类充分的认识、掌握、利用自然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实践中是可以无限增长的。当然,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也就是要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但人类所具有的能动性对自然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人类的存在,整个自然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随着人化自然的扩大,自然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的打上了人类的烙印,自然界的价值性得到充分发挥。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在构建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是至关重要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就在人类,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的成败。所以,要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人类的主体能动性,人类主体能动性发挥到什么程度也就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层次。

四、保護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所必须遵守的必然要求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没有自然界人类也终将走向毁灭。因此,必须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维度来看待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20]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作为自然界拥有最高智慧的生命体,保护自然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1]如何保护自然是当前及未来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能满足当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水、青山。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应该是全方位的,从个体的节水节电、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到社会环保意识的强化、保护环境氛围的营造,再到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最后是全球生态责任的共担、生态治理的共建。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人类,从社区到国家、全球,都应该牢固树立保护自然的理念并采取实际行动。人类在保护自然方面如果能够做到“三个坚持”,就能够有效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并有效改善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窘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1.坚持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22]人类必须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共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坚持绿色环保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要实现人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且这种理念应该物化为一种基本国策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强调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成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建立并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体系。强化法律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保护制度,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应用效率。再次,倡导绿色低碳、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23],让“绿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在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范式,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不断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坚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系统内的良性循环与动态平衡”[24]。

2.坚持科技创新的生态生产力之路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如果给这种生产力贴上“颜色标签”,那一定是“黑色的生产力”,因为这种生产力是以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黑色能源”的消耗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其副产品之一。靠消耗能源资源发展生产力的道路即将走到尽头,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25]。与此生态文明道路相适应的生产力,必定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生态科技为支撑、以生态制度为保障的生态生产力”[26]。这种“生态生产力”的底色注定是绿色,可以称之为“绿色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它顺应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求,即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渗透到了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发挥着主干支撑的作用, 促进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7]。因此,“生态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进化,由“黑色”蜕变为“绿色”。

3.坚持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关切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自然共同体‘抽象共同体之后, 最终将进入‘真正的共同体, 即共产主义社会。”[28]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在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今天,保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命共同体”思想以其特有的理论高度和完整的实践路径为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方向,做出了新表率,走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之路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路径。坚持生命共同体之路,首先要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大自然已经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达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对自然进行保护和修复已经刻不容缓。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健全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效益,大力开展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战、国土绿化等生态修复工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和美丽。坚持生命共同体之路,必须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来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类的某一个不当行为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在多年后的其他地区显现出来,因此必须要从人类整体的高度来谋划发展,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生态建设,多做有益于人类长远发展的事,“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29]。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要实现人类内部的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命共同体的社会前提。

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核心,是其生态文明思想最精华的部分,是指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生态世界观, 赋予了人与自然平等的地位与价值”[30]。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将自然视为生命一样去尊重,顺应自然本身的运行规律,坚持绿色创新的保护自然之路,必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13][2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67,167,171.

[2] 彭蕾,尹洁.论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与生态共同体的构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58.

[3]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4][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383.

[5][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42.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

[8][12][23][24][27] 穆艳杰,于宜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170,170,177,177,176.

[10][2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4] 朱国芬,李平霞.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2.

[15] 穆艳杰,魏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67.

[16] 李娟.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2):39.

[17][2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394.

[18][29]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10,12.

[19]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00.

[25] 王雨辰.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生态哲学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8(2):7.

[26] 于天宇,李桂花.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研究:渊源、内涵及实践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9(5):7.

[28] 邓玲,王芳.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与时代意义[J].治理研究,2019(2):17.

[30] 吴星儒,李沐曦.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对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29.

[责任编辑:杨小扬]

收稿日期:2020-03-21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北大荒精神教学研究”(19JDSZK07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专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及机制研究”(SJGSZ202000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三横三纵支持计划“生命共同体思想视域下‘北大荒生态功能研究”(RRCPY201916)

作者简介:苏 伟(1980—),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