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秋 原理铎
摘 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在整体性发展、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新媒体技术融合四个维度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现有的“三进”研究基础性学理还需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协同联动效应还需进一步强化,下一步亟需深化和拓展“三进”基础性学理研究、全局性系统研究、实证性调查研究,强化“三进”工作协同联动效应,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理论研究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054-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工作的主要接受群体首先是当代大学生,欲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大学生群体并转化为自觉追求,“三进”研究工作必须持续稳步推进,探寻一条行之有效且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路子,让新思想真正“掌握”和“说服”大学生,并在青年一代之间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实践探索
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件头等大事。”[2]因此,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3]近年来,各高校的马院、宣传、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按照“教材搞建设,课堂讲学理,头脑起风暴”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新时代“三进”展开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1.编入“马工程”教材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的编写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基础工程,是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一环。2018年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教师进行重新编修、全面投入使用最新版本的“马工程”教材,新增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旨在筑牢大学生“拔节孕穗期”的思想政治根基,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增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版块,传播“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四个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时间轴上拨向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指出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成立教学研究机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成立教学研究机构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依托。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首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作,为“三进”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各省份、各高校也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成立“三进”研究机构或团队。湖南省依托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将“三进”问题研究纳入研究项目,旨在打造国内领先的学术基地和新型智库,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建设、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天津市成立“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整合天津高校集体资源,深入合作研究“三进”工作,意图在全国高校开展“三进”理论阐释和“三进”工作研究的热潮中发挥龙头作用。
3.探索丰富多彩的“三进”模式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许多高校己经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进”模式。在教学模式方面,有上海大学的“项链模式”、广州大学的“翻转课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精准思政”等品牌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有天津大学的“研究型互动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面,以“各类课程和思政课互相配合”[4]为方向标,上海市首创的“一校一特色”“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成为全国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借鉴的“上海经验”,南开大学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运用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方式将思政课程融入“金课”建设。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联盟在武汉大学成立,清华大学创建了“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系统平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三进”模式探索,充分把握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打破传统“三进”的灌输模式并转向更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的互动式教学,为全国高校推进“三进”工作提供了丰富有益的现实参考。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理论研究回顾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积极推进,围绕“三进”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通过查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自2018年以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课题一共有24个,其中重大项目1个,重点项目5个,一般项目14个,青年项目2个,西部项目2个。选取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三进”,“中国知网”可搜索出关联度较高的文章有156篇,硕博论文仅有2篇,暂无专门性的著述。但从发表文章的质量上看,CSSCI来源期刊仅有22篇,相关学术研究暂时还未取得较为系统的成果,理论深度和广度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内涵界定
高校全面推行“三进”工作,是应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办好社会主义高校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举措。当前,学界对“三进”的研究界定普遍遵循“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的概念,即特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并围绕此展开研究工作。有学者认为“三进”是服务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战略任务,也有学者认为“三进”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部分学者认为“三进”工作的实质是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本文则是选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立足点展开对“三进”工作的研究梳理,把握“三进”工作的研究动态。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大意义研究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6]“三进”工作对宣传新思想、培育时代新人、指导高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部分学者认为推进“三进”工作是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头等大事。[7]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8]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9]还有学者认为“三进”有利于形成共同价值认同的规范社会行为,解决广大师生的价值认同问题,[10]对维护思想稳定、维系民族团结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11]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理论研究的若干维度
从整体性发展维度进行分析。毛泽东曾指出,“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要像下小雨一样才能渗透进去。”[1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性和隐性教育“双轨”并行、立足专业且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要求高校秉持整体性战略思维,聚合多方资源力量推动形成上下纵贯与横向联动的多层级、全方位“三进”协同机制,在制度层面保障“三进”工作步入常态化。[13]基于对这一重要思想整体性特点的认识,陈沉提出宣传教育实践遵循整体性原则事关新思想能否真正入耳入心入脑。[14]在内容层面坚持动态进、深入进、全面进、系统进的基本原则,整体上把握“三进”的总体架构与多维面向、主要内容与具体方案,[15]理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四种关系。[16]还有学者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论述了“三进”工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情,指出“三进”工作要有打基础、使长劲、促长效的“总图样”。[17]
从教学维度进行分析。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以“四服务”和“三培养”思想为新时代建校办学的指导原则,主动深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境界,不断铸就“鲜亮底色”。[18]同时,高校在落实“三进”工作过程中要讲好“新成就”“新时代”“新矛盾”“新使命”“新方略”“新征程,[19]审时度势传播新理论、缔造新方法、推动新实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三因”总结,[20]做到方法要实、问题意识要实、教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实、话语方式要实、效果要实,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强起来,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感兴趣起来。[21]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活用青年学生易于理解的“习式”话语和善用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提高教学话语感染力。[22]坚持从抓好课堂“主渠道”、搭建实践“主阵地”、唱响网络“主旋律”、建强队伍“主力军”四个方面协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23]
从教师队伍建设维度进行分析。“三进”工作的效果如何,关键在教师。为破解当前“三进”工作存在之新思想内涵日益丰富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困境、教材体系的深刻学理性与课堂教学的生动通俗性转化困境、授课内容的高度统一性与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结合困境系列难题,许伟、王吉平两位学者提出建立一线教师不间断学习新思想的体制机制、教师轮班制,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同时,国家、社会、学校应充分肯定思政课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思政学科应有的科学性认同,给予思政课教师应有的尊重,赋予思政课教师充分的课堂主导权,公平对待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此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创造力,更好地为“三进”工作进言献策。[24]刘顺强、钟瑞添在铸魂育人视阈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话语适切性,旨在架构起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之间教育引导的有效话语,更好地实现思想话语引导、塑造、影响大学生行为以及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话语教育。[25]
从新媒体技术融合维度进行分析。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进”工作也要从“传统三进”模式转型为“精准三进”“全面三进”“高标三进”。[26]丰富“三进”新媒体技术融合渠道是扩大“三进”宣传“音量”的重要一环。新媒体创新性、普泛化、智能化和碎片化等特点有利于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高校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教育的信息量和扩大教育覆盖面。[27]丛亮认为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应当树立“融媒体”的发展理念,综合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多维互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矩阵,构建“融为一体”的大思政格局。[28]喻菊、刘传俊提出 “拓展说”教育理念,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个体行为偏好的大数据分析与跟踪设定更加贴合大学生实际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9]邓宇、王立仁认为在新时代命题下高校应加大在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上的融媒体资源开发力度,建设功能完备的智慧校园系统,推动高校思政内容与融媒体渠道深度互联,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折不扣。[30]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展望
回顾近几年关于“三进”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一系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三进”研究属于较为前沿的领域,现有研究呈现出挖掘基础性理论不够系统深入、积极推进的“三进”实践与薄弱的实证研究不匹配、“三进”工作协同联动效应欠缺的现状。今后的“三进”研究工作可以围绕以上的三个突出问题重点展开研讨:
1.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研究,筑牢“三进”工作理论根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尽管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形成共识,基础学理性研究、全局系统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创立并不断发展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遂厚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报告、演讲、批示指示等内容,为理论界研究新思想、研究“三进”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文本。理论界应当强化“学理优先”的研究意识,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本质,深入把握新思想的时代内涵、价值旨归,深度解读“新时代”的历史意蕴,厘清讲透“新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一脉相承的逻辑脉络和与时俱进的思维特点,提炼新思想的理论深度、政治高度、领域广度、情感温度,筑牢“三进”研究的思想理论根基,为“三进”工作实践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领。理论界要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探究,捕捉这一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延伸的新观点、新判断、新论述,深赜这一理论对时代、理论、实践、世界的原创性贡献,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性研究永远在路上、“三进”实践性探索永远在路上的良好局面。
2.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证研究,增强“三进”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进”工作已经在全国高校普遍展开,但是当前围绕“三进”的研究有的以平铺直叙地叙述“三进”为主,重个案总结、轻整体研究,重环节创新、轻链条研究,重理念探讨、轻逻辑研究,重管理创新、轻系统研究的特点明显。下一步,在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学理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三进”工作实践的实证分析。
“三进”工作要以“为何进、如何进、何以进”为问题导向,以“增强实效、改进方法、收获成效”为最终目标,以“讲事实、有依据、明学理”展示落实程度,以“三进”实证研究促进“三进”工作实效。通过发放纸质调查问卷、推广线上调查问卷、深入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对调研对象展开追踪访问等方式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对标当前“三进”研究成果投入运用数理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描述统计及相关性的综合分析,及时把握“三进”大问题、明确研究真问题、找到工作新问题。依托调查研究所掌握的数据和结果展开对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构成要素的系统性学理探讨,围绕时代热点、社会热点、师生关注焦点重点拓展“三进”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实证分析,并根据“三进”工作新形势、新变化、新发展适时调整理论研究方向,为不断提升“三进”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优质方案。
3.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多元路径,强化“三进”工作的协同联动效应
当前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较多指的是利用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推进“三进”工作。下一步还应围绕如何拓展“三进”的路径、提升“三进”的效果等问题开展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一是要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理念,利用专业课、业务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三进”工作不仅要牢牢占据思政理论课这个“主阵地”,还要差异化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入专业课和业务课的各个环节,赋予专业课和业务课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的理论视野、更深的人文关怀,增强“三进”工作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增加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共情共鸣。
二是要协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高校开展“三进”工作要抓住大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学生党团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意愿,利用好第二课堂这个更能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载体,推动“三进”工作向“进活动”“进社团”“进支部”“进寝室”延伸,促进“三进”工作实施路径多元化。放手让大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能动地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实践中实现自己引领自己、群体引领群体,管控好大学生思想航向不偏不倚,服务好“三进”大局,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放、管、服”联动。努力促成“实践活动有声有色、理论收获寓教于乐”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实现“三进”工作的价值增值。
三是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進”更被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学界的关注度应敏锐地转移到了解和研究这一系列前沿科技上来,主动运用跨学科交叉研究思维透析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之间的关联,使前沿科技的技术优势服务于“三进”研究与实践,为“三进”工作提供更加多元、高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26.
[2][3] 陈宝生:用好讲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版教材使用培训班开班[EB/OL].(2018-05-14).http://www.moe.gov.cn/s78/A13/moe_773/201805/t20180515_336124.html.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0-12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01.
[7] 吴爱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以“概论”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63-64.
[8] 王建国.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3-7.
[9][20] 崔健,刘雨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战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40-44.
[10][17] 孟宪平,魏嘉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8):2-5.
[11] 陈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边疆高校思政课中的“三进”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48-49.
[1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
[13] 周良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探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5.
[14] 陈沉.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整体性[J].广西社会科学,2019(6):13-17.
[15] 曹淑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原则、内容与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20(5):15-17.
[16] 张毅翔.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整体性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82-83.
[18] 顾海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发展理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5-6.
[19] 秦宣.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29-30.
[21] 张泽一,李俊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8(12):153-154.
[22] 周良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三进”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3):66.
[23] 宋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四维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6):28-29.
[24] 许伟,王吉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9.
[25] 刘顺强,钟瑞添.铸魂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话语适切性[J].广西社会科学,2019(11):163.
[26] 谢传仓,洪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21-23.
[27] 李大健.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开展习近平新思想教育的审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8(4):219-220.
[28] 丛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84-85.
[29] 喻菊,刘传俊.面向“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0(1):168.
[30] 邓宇,王立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审思[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39.
[责任编辑:张学玲]
收稿日期:2021-01-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微传播研究”(20YJA10033)
作者简介:唐平秋(1968—),男,广西全州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原理铎(1997—),男,广西贵港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