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芝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就是教师结合该课程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或者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种问题,并将历史课程的内容归纳到历史情境中,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分析或总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提升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還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比如,课堂上采用的问题难易不当,提问形式内容单一、缺乏有效启发等。那么,如何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提升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历史;问题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010
一、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1.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进行提问教学,难免会比较呆板和无趣,整个课堂气氛过于压抑,也不适合学生的学习。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更愿意参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本来就是比较好动的年纪,如果让他们处在比较压抑的教学环境下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笔者建议,利用课堂提问,让整个教学更加轻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课堂提问是很有必要的。
2.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的教学不是说教会学生基本的课本知识就结束了。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不断启发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在和教师互动时可以提高和他人相处交流的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锻炼,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也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运用课堂提问是很有必要的。
3.优化了课堂模式
学生总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主动探索知识并尝试把刚获取的知识转换成能力,这无疑就是一节高效的历史课、成功的历史课。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想要优化课堂模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将学习目标转交给学生确定,过程由学生参与,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总结。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栽培者和启发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
二、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现状
1.问题难易不当
创设的问题有时偏难,有时太易。偏难的问题学生大部分无法回答,只能等待教师公布答案;太易的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轻松获得答案。问题创设要重预设轻生成,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致使课堂效率和活跃度低下。所以,教师在创设时要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问题难易度要适中。
2.提问形式内容单一
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单一,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长期运用这一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不再愿意参与。因此,提问形式过于单一也是现在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讲解“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时,提问形式可以改成辩论赛、小组PK赛等形式,学生的参与面会更广。或者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真实案例的演示进行提问,还可以借助一些音频和视频来帮助提问,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愿意参与整个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成长和进步。
3.缺乏有效启发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主观灌输历史知识,使学生无法有效地体悟教学内容,影响初中教学水平提升。究其内因,源于教师未在学生思想体悟与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关联,无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体悟学习历史知识。笔者以为,启发学生需要基于问题为核心,以探究的方式质疑问难,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重建历史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应善用生活实践资源,依据“以史鉴今”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氛围,启发其在情境体悟过程中通过生活实践经验感受并理解历史知识,在自身与历史知识之间建立关联,为高效落实历史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三、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历史有过去性的特点,离学生比较久远,不易感知和领悟。创设问题情境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突出问题与课程、教材的关联度,围绕教材知识点,创设新奇有趣的问题情境。如利用热点问题创设学生感兴趣、易理解的问题情境,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点上寻找共通点,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愉快的心情积极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在导入时,展示《三国演义》中“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通过提问这句话的含义导入。这样,借助上述问题情境,联系学生旧知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学生迅速有效地拉入课堂。
2.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情境
梯度指所提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有层次性的,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注重层次性,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上的重难点,教师应该想办法建立起问题解决的“阶梯”,扶持学生拾级而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只有迎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合适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有力地启发学生在探索中前行。
例如,讲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找病因(西晋得了什么“病”)此部分通过三则情境材料,以“病情诊断”的情境方式分析西晋的社会状况,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很重要。教师可以让后进生回答。接下来,进一步深入提问,以史为鉴: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并要求通过视频及教材中的叙述得出“八王之乱”带来的影响。以温故而知新,学会历史知识的联系与比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再次,通过西晋前后的地图对比,让学生分析出地域变迁、生活状况的变化,学生只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稍加概括就能够回答: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最后再问“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短暂的时间?”,学生就能根据前面的答案轻易归纳出: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亂,耗竭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这样层层递进设问,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由浅入深一步步掌握了重点难点知识。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问题情境,课堂有效性得以提升。
3.创设能生成问题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要充分关注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做到预设充分、生成有效。除了设置问题,还要关注问题间的承接与延伸,特别是在历史学科问题设置上,要善于挖掘课堂内外的问题,鼓励学生从探究中解决问题,主动生成问题。教师要创设生成问题的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留有思维的“空白”,为学生预留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启发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展开生生互问,从而激发学生生成问题的热情,确保学生探究的方向。
例如《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结尾处,教师列出北方16国的形势图,让学生有整体认识,启发学生梳理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治理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北方少数民族开始政权的混乱到实现局部统一,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再情感升华——“中华灿烂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树立多元化的民族观。此时,有学生提出,西晋只是局部统一,历史发展以分裂为主。这一观点,在学生中顿时炸开了锅。笔者立即抓住这一生成,要求学生交流讨论,布置探究作业——《三国演义》有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何才能做到“分久必合,合久更合”呢?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来解决。课后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要有国家统一的理念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设计此问正好也与导入部分遥相呼应,使课堂主线分明,一气呵成。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而言,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于教师而言,可以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教学难点,较快地得到学生的课堂反馈,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切实提升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虹谨.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晓庆.立足创新探析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成才之路,2014(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实验中学5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