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禁锢

2021-06-01 11:26杨雨纯熊仁国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象征房间

杨雨纯 熊仁国

摘要:电影《房间》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的小说《房间》,小说讲述被囚禁长达7年的少女乔伊与她所生的孩子杰克的故事,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探索受害者的精神世界。电影用分段式结构、不同的视角段落展开叙事,展现了一个有关母亲的力量与孩子的救赎的感人故事,与观众实现了共情共鸣共振,本文着重从影片结构、视角以及剧中的细节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自由与禁锢的主题。

关键词:孩童视角;分段式;象征;《房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02

少女乔伊被邻居欺骗,在后院屋棚内被囚禁长达7年,直到儿子杰克出生才为乔伊被囚禁的生活带来一丝光亮。乔伊和所有母亲一样,倾尽全力为杰克营造着安全快乐的成长环境,在这个小房间里,乔伊为她的儿子杰克创造了一个简陋但神奇的世界,从未离开过房间的他相信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直到杰克5岁的时候,母子二人终于逃出了狭小的房间。影片通过孩子纯真的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节奏缓慢,使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影片的内在意义[1]。

1 分段式结构

分段式影片(EPISODE FILM)是指由几个独立的片段组成的剧情片,影片呈现出板块式结构,被分成若干段落,或以不同视角,或分为不同时空,相对独立地讲述故事。各段落之间一般存在主题的相关性或叙述的连贯性(或无关性),往往根据影片段落之间的动机、情节、发展关系或潜在因素存在对比、类比等关系,以“1+1>2”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观众对影片主题有更深的理解,将剧情推向高潮。

影片从男孩杰克的旁白及微微摇晃带有呼吸感的镜头开始展开叙事,他向电视、洗手池、马桶等房间里的东西说“早安”,言语中透露出他的单纯与天真,主观性极强,将观众快速带入了他的世界;乔伊带着杰克在床上嬉戏打闹,展现出了一幅十分温馨的画面,乔伊给杰克做蛋糕,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蛋糕,上面甚至没有蜡烛。他们的对话透露出一些琐碎的信息,也引出了一个人物——老尼克[2]。晚上,老尼克出现在房间里,杰克在衣柜里偷偷看他,老尼克为他们带来了吃喝用品并在这里留宿,这不同寻常的生活状态使原本温情的基调蒙上了悬疑色彩。

影片通过设置悬念调动了观众的探知欲,悬疑色彩使人们对影片节奏的要求变高,但母子之间的温暖互动又放慢了电影的节奏,观众只能从这样一个狭窄封闭的环境和母亲无奈的表情下猜测事件背后的悲剧[3]。这个让杰克熟悉与亲近的房间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是母亲为他打造的,于是,出于对母亲的爱,杰克选择顺从母亲的意愿装死出逃,二人看到外面的世界的那瞬间,影片到达了高潮,出逃的情节扣人心弦,因为一旦出逃失败,他们就会受到新一轮的迫害,而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成功了。

影片叙述到此处,前半部分才算终结。这一部分讲述了乔伊母子二人逃离肉体的囚禁的过程,故事完整独立,最后较为完美的结局使观众感受到了轻松与愉悦。然而,逃离成功并不意味着以后的生活就會幸福美满,因此,影片后半部分对新的主题展开了探讨,即如何摆脱灵魂的禁锢。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更重视受害者的身体自由,却忽视了受害者修复心灵创伤的过程[4]。当受害者回归自由后,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生活,因为这是来之不易的自由,现实却并非如此。回到家中,母子二人的生活处处都透露着不自在,在长期的压抑下,他们不管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不适应外界环境,对他们来说,适应外界的生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影片中,乔伊希望通过采访剖析自我,以逃出心灵的牢笼,但是主持人尖锐的问题却令她崩溃了,使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5]。影片后半部分从母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母亲的责任,叙述了母亲如何将自己从心灵牢笼中解脱出来的过程。导演采用分段式结构,通过相对独立的叙述,从不同的关注点,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相同的故事,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细腻的处理,近距离地观察母亲与儿子的相处,带动了观众情绪,使之能将自己代入角色环境。

2 视角分析

视角指通过镜头审视拍摄对象的角度。影片通过对不同视角的应用,多方位的影像语言,以及音乐、独白和剧情的结合,实现了声音与画面的一体化,加之巧妙的镜头语言转换,让观众可以更好地代入角色情感之中[6]。

影片开头,导演站在杰克的角度,采用“儿童视角”,通过杰克的独白让我们了解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乔伊[7],展现了男孩杰克和母亲在天窗之下温馨的生活画面,他每天早晨都会向水池、椅子说“早安”。导演通过特写、近景镜头塑造了杰克的人物形象,将在房间里的生活拍出了趣味感[8],从孩子独特的视角出发,用详细的细节描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出逃这一部分,导演通过精湛的拍摄技巧将杰克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老尼克用毯子卷着装死的杰克出来的时候,背景音乐为有节奏的鼓点声,这种声音就像人的心跳,其中夹杂着杰克急促的呼吸,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剧情中,为杰克的出逃捏一把汗。当杰克从卷起的毯子上出来,第一次看到天空时,音乐达到高潮,镜头也变得广阔无垠,不再是房间里的狭隘有限。此时,画面中先是出现了天空、树木,之后成为他震惊的双眼,一直以来他认为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出现在他的眼前,这颠覆了杰克的认知,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9]。这段画面中镜头的运动也体现出了导演的设计。其中,摇镜头的使用,一方面是从杰克的视角出发,模拟在车的摇晃下杰克看的景物,另一方面也隐喻了杰克世界观的颠覆,表现了他面对完全不同的世界的震惊与忐忑;推镜头的使用,画面由杰克平躺在车上的近景推进为对其眼睛的特写,这让观众看到了杰克眼中的情绪,也暗示了杰克情绪的递进[10]。之后的剧情被简化,女警官三言两语就问出了情况,并及时找到了房间,这一部分是杰克回到现实世界并突破恐慌的一个开始[11]。

导演还站在乔伊的角度形成了“成人视角”,乔伊作为受害者,遭受着长时间的囚禁和侵犯,她的世界是灰色的,杰克则是这灰暗生活中的一丝光亮[12]。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乔伊的形象是一个温柔、坚强的母亲,她倾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在后半部分,她逃离了房间,在外界变化的刺激下,乔伊不堪重负,这时的乔伊更是一个悲惨的受害者,成人世界的阴郁和苦涩在童真的笔调下显现出来[13],展示了受害者遭受的无法治愈的创伤以及漫长的修复过程,并呼吁社会关注被解救的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儿童视角为影片带来了温情和感染力,赢得了观众的关注与同情;成人视角则使影片变得冷峻而理性,使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情。两个视角的碰撞,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与升华[14]。

3 隐喻与象征艺术

影像符号的隐喻和象征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具有“多相性”特征。通过对影像数据符号进行超越具象含义的阐释,可以探寻到其中的深层意蕴[13]。在电影《房间》中,有许多包含象征意味的事物,深度解析这些事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导演在电影中想表达的感情[15]。

第一,电影中的“房间”不仅指现实中的房间,更是指的杰克的心理空间[12]。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是杰克认知中的世界,二人逃离出来后,对于外界的诸多不适应将他们与外界隔离开,他们蜷缩在自己心中的那个“房间”里,这个“房间”是他们自我保护的象征;另一方面,在他们走出“房间”,试图融入正常世界的时候,“房间”又代表着他们的过去,出走代表了他们对过去的释然,这是杰克和乔伊心理的转变,深化了电影主题,使电影更具韵味[16]。

第二,电影中的牙齿和头发是贯穿电影的一个线索[17]。前半部分,妈妈的一颗牙齿陪伴杰克出逃,给了他勇气跳下车向路人求助[18];后半部分,乔伊因自杀未遂住进医院的时候,杰克剪下的头发又给了妈妈生活下去的勇气[19]。牙齿与头发是母子二人精神能量的互换,代表他们相互救赎的过程。

第三,蒙太奇组接与长镜头的运用在《房间》中具有深刻意义[20]。在片尾,杰克和乔伊又回去看小房间的镜头与前面杰克看小房间的视角组接在一起,现在与过去形成对比,面对相同的房间,不同的时候却有不一样的感受,杰克在全新的生活中认识到了他的世界不止这个小房间,在新的生活中,他的视野开阔了,展现了杰克前后的变化[21]。此外,杰克被救后在警车上拍打着车窗,乔伊跑向杰克,这段没有对白的慢镜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见面时的喜悦与他们之间深深的羁绊[22]。

第四,电影画面多以暖色调为主,家居装饰以及天花板唯一一扇窗户透进的一缕阳光都营造了温暖的氛围。在杰克的认知当中,“房间”是他熟悉的地方,给他带来了安全感,而不是一个囚禁他,禁锢他的场所,所以在房间里他看到的暖色调[23];但是对于母亲乔伊来说,7年的青春年华被扼杀在了这个狭窄的房间里,在她眼里,“房间”是使她生活破碎的罪魁祸首[24]。杰克和乔伊的区别在于杰克从未体验过外面世界的自由,因此,他对自由没有概念也是没有需求的,但是乔伊是后来失去自由的人,正是对自由的渴望促使乔伊逃离“房间”。

4 结语

《房间》是一部温情有力的电影,这种分段式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展现空间,导演充分运用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对亲情的思考、对自由的向往、对责任的诠释,触动人心,通过视角的转换、比较与关联,《房间》引发了观众的共情共鸣共振,在影片的最后,镜头缓缓上升,观众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自由与禁锢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让本片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6):46-47.

[2] 牟善峰,张薇.《房间》的边缘女性书写与创伤[J].电影文学,2016(17):140-142.

[3] 贾敏.囚禁与自由的真谛——电影《房间》的结构、视角分析[J].视听,2017(05):196-197.

[4] 向苗.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电影《房间》[J].影视观察,2017(10):109.

[5] 王钦.电影《room》配乐赏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129.

[6] 赵春霞.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艺术[J].电影评价,2009(14):24-25.

[7] 徐金鑫.浅谈展示设计中的新媒介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71-172.

[8] 马媛,蒋晖.论明朝江南地区城市发展下的妆奁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68-69.

[9] 庄佳.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14):204-205.

[10] 杨杰,苏长志.江苏老字号品牌升级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20,33(19):34-36.

[11] 张宁,华阳.自媒体影响下的中国主流电影发展趋向[J].大众文艺,2019(08):141-142.

[12] 陈子玥,刘力维.浅析地方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体现[J].艺海,2020(11):156-157.

[13] 张澳,梁晶.生态视角下的时装展示空间设计[J].艺海,2020(09):127-128.

[14] 李佳未,梁晶.空气凤梨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J].艺海,2020(6):112-113.

[15]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16]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17] 吴馨宇,华阳.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J].艺术科技,2020(8):83-86.

[18] 庄佳.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14):204-205.

[19] 陆卓武.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海,2020(11):162-163.

[20] 高若瑶.环境空间中的陶瓷装置艺术[J].艺海,2020(12):108-109.

[21] 康露露,孙琦.地铁广告与互动媒体技术[J].艺海,2020(4):88.

[22] 张宁,李君娴.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艺,2019(23):188-189.

[23] 陳思凡.浅谈家具设计中的波普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2-73.

[24] 杨杰,刘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设计思维研究[J].设计,2020(3):74.

作者简介:杨雨纯(2001—),女,云南昆明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熊仁国(1972—),男,江西武宁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象征房间
Chapter 4 Merrick's first home
房间
我希望我的房间是……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锁在房间里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