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策略初探

2021-06-01 10:29高敏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摘要】在分析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文和英文语言表达的差异和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进而反思中国文化的特征,为跨文化交流中的辩解和劝说提供策略和操作手段。

【关键词】情景文化;跨文化交流;辩解;劝说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129-03

【本文著录格式】高敏.基于情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策略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129-131.

一、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分类的一个维度——“情景”。根据“情景”在沟通中发挥的作用对文化进行分类,将其分为高情景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景文化(low-context culture)。

高情景文化的情景依赖性较强,在高情景文化中大部分信息是通过情景和讲话人本身体现的,只有少量信息是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讲话人和听话人都熟知情景在传达信息中的重要作用,而不将言语表达的内容作为沟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采取含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的想法。也就是说,沟通的言语是模糊的、不精准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讲话人身上而非讲话内容上。周围的环境、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对于信息的理解至关重要。为了更精准地理解讲话人的真实含义,高情景文化的交流中通常会选择面对面沟通。

低情景文化的情景依赖性较弱,在低情景文化中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几乎没有要通过情景或讲话人本身传达的信息。他们认为如果不能用语言将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听话人就不能准确领会全部意思。只有用言语清晰、直白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对方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事。低情景文化的沟通更为直接,交流时措辞更加精准,习惯于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信息,倾向于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讲述和总结,预设条件为听众和讲话人共享的背景知识较少。因为沟通的措辞严谨准确,关注言语内容本身,所以低情景文化中书信、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沟通是可以代替面对面沟通的。

二、中文和英文语言的差异

甲:这一点儿小意思,请笑纳。

乙:你可真有意思,怎么也来这一套。

甲:哎,只是意思意思。

乙:啊,真不好意思。

A: This is a little gift as a token of my appreciation. Please do take it.

B: Oh, arent you a bit too polite? You should not do that.

A: Well, it just conveys my gratitude.

B: Ah, thank you then, though I really do not deserve it.

中文版对话中出现了四次“意思”, 其中的“小意思”“真有意思”“意思意思”和“真不好意思”在英文版对话中分别对应“gift”(礼物)、“polite”(礼貌)、“gratitude”(感激)和“thank you”(谢谢)。从分析中可以发现,在中文的交流中,人们习惯于用隐晦、含蓄、委婉的措辞表达自己的真实含义,听话人需要察言观色,结合交流的情景来领悟谈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在交流中听话人更关注交流的情景,如环境、副语言表现等,而轻视交谈的言语内容本身。在英文表达当中则采用直白、清晰露骨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景依赖性较低,其预设前提为讲话人和听话人没有共享的背景知识。

中文采取间接的言语交流方式,沟通简单、模糊,期望听话人能通过关注情景领会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与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即:习惯通过迂回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英文采用直接言语交流的方式,表达逻辑清晰、直截了当、细节详尽,把内心的想法全部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毫无保留,这与英语的直线型思维模式相关联。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能体现出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尽可能遏制“以我为中心”的潜意识,对听话人文化背景加以了解研究,多站在听话人的角度选用表达措辞,提升沟通的流畅度。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的分析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以休闲娱乐为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主要目的在于修身养性,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与“和”的思想。武术、太极拳等至今仍为受众群体颇广的休闲体育项目,这些项目的竞技性较弱,即便是进行竞技,其目的也不是为了追求输赢,而是含蓄的点到为止。武术是这样的状况,其他项目更不用提了。总体上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整体,在对抗中也讲求“中庸”与“和”。

反观西方体育文化,其发展背景是海洋型地理环境,人们更主张和热衷于冒险性和竞争性强的活动,与此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强健的体魄、精湛的技藝和技巧以及完美的速度与力量,旨在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突出自我。这归因于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形成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文化形态。因此,西方体育文化注重“个体”,讲求竞争与超越。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以“中庸”为核心价值观念,在比赛中皆体现“和”的文化观念。西方体育的灵魂是竞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速度和力量方面主张不断挑战和突破,超越极限,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西方体育文化使人成为对象的强者,同时又是自我面前的弱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自我面前的强者,同时又是对象面前的弱者。

根据阿伦·古特曼的理论模型,体育被定义为身体的、竞争性的和组织性的游戏,相对的则是自发性的、非竞争性的游戏和智力竞赛。不难看出,体育概念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竞技性”,西方体育直截了当地指向竞技性,提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在行动中也是突出个人成绩,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民族体育则在理念上追求“中庸”与“和”,在赛事当中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弱化其竞争的本质特征,在行动中也是体现点到为止,不将输赢作为终极目标。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能表现出中国是高情景文化的国度,而西方则属于低情景文化。

四、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思想之一。无论从静态的语言表达,还是从动态的体育运动方面讲,都体现着含蓄、内敛的精神。中国文化属于高情景文化,主要特征有:

(一)注重情景,重形式轻内容

在交往中,更加注重对圈内背景知识、既定规则的了解,注重对与事件相关信息的了解,而不注重对于事件本身细枝末节的了解,亦可以简单说成重形式轻内容。如在商务谈判中,首先关注的是会场布置、对方的态度、重视程度等与谈判相关的事情,其次才是谈判内容。在谈判中强调“和为贵”,在大多数情况下,谈判只是走形式。

(二)喜好含蓄,注重启迪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强调含蓄,注重朦胧美。比如诗词歌赋,倾向于营造一种意境,让读者根据意境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说事情的时候,强调点到为止,怕伤及对方颜面,尤其是在表达反对意见时,特别隐晦,需要对方仔细琢磨。因此,在表达的时候多用间接表达,喜欢铺垫,不愿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通过一些情景的暗示和非语言的暗示,引导对方猜自己的意思。

(三)人情味浓,感性多于理性

中国强调仁义泛爱,人情味浓,注重感情的人际关系,制度和理性意识欠缺。崇尚和谐,注重友谊。在情与理中,往往偏向于情。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次之。由于崇尚和谐、谦逊,因此碍于情面,往往不提出反对意见。

五、跨文化交流中的辩解策略

自我辩解就是主动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适当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同西方人沟通当中,东方人往往不习惯进行自我辩解,殊不知这样会增加沟通障碍,往往会引起误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支支吾吾、不够真诚坦率,进而阻碍顺畅、高效交流的进行。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的维度进行思考,就我们与西方人交往时的自我辩解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量避免含蓄表达

西方文化属于低情景文化,多用直接表达;中国文化属于高情景文化,多用间接表达。因此,在自我辩解时,一方面,不要脱离交际情景和具体话题去谈一些不着边际事情,要直奔主题;另一方面,不要遮遮掩掩、说话绕弯子,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表达要尽量直率和明晰,因为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习惯于推敲对方意思,他们更喜欢坦率和把话说透。

(二)理性多于感性

我们属于关系导向型文化,注重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更加强调制度和理性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进行自我辩解的时候,要理性思考,以理服人,不能纠缠于人际关系。此外,要保持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尊重的态度,要敢于说“不”,在西方人看来,实事求是地表达意见很重要,不会有伤双方的和气。因此,自我辩解时要理直气壮、口音清晰。

(三)观点明确不能似是而非

中国人善于使用辩证思维,讲话模棱两可,而外国人习惯采用逻辑思维,清晰明了。因而,在自我辩解的时候,要观点明确,语言富有逻辑性。选择有分量而又适当的字眼和语气来申明自己的处境和看法,不要用不肯定的赘语,也不要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四)借助非语言表达、强调、重复等手段清楚表达自己

在用外语表达思想的时候,我们不如用母语表达得那么清楚、透彻,因此在辩解时要借助强调、重复的手段以及体态语言让对方更清楚地领悟我们所表达的意思。

(五)彰显自信大方的风范

中国人强调谦逊,而西方人强调自信。在自我辩解时,要采用开放而礼貌的姿势,运用适当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来表明自己坦率的态度,同时保持适度目光接触,显示出自信心。否则,会给对方一种底气不足、唯唯诺诺的消极印象。

六、跨文化交流中的劝说策略

在跨文化沟通中,通过循循善诱的劝导达到目的、产生实效可谓一门艺术。劝说的目的是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改变原有的想法态度,进而做出最优决策。下文将结合跨文化交流案例基于情景文化讲述劝说的策略。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升,我们周围有不少西方留学生。有一个留学生正在读三年制硕士学位,现在已经是第三学期末。但是,由于不善于交往,除了很少的几个朋友,和别人包括导师联系也较少,加之在网络游戏上花费的时间过多,课程没有学好,论文选题也没有眉目,有时他言谈之间露出灰心的情绪,想放弃学业。作为辅导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他要努力拿到学位,结合情景文化背景进行劝说。

鉴于是对留学生进行劝说,属于跨文化沟通,其本国文化为低情景文化,而我国又属高情景文化,加之留学生在我国已经待了近一年半,所以存在对高情景文化的适应。因此,可以先通过迂回和攻心战术等高情景文化沟通的手段启迪其反思自我,然后再采用高谈阔论、巧设形象的低情景文化沟通手段对其进行直击灵魂的直白劝说效果最佳。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首先,采用迂回战术,从对方最不经意的事情说起。先以约留学生朋友参加聚会或一起听讲座为话题切入。邀请留学生朋友参加聚会可以帮他扩大交际圈;邀请他听讲座可以引导他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学业上。鉴于,留学生朋友不善于交往和因沉迷游戏耽误学业,因而“参加聚会”或“听讲座”的邀请,总会触及到他内心深处的伤痛,会引发对方诉说自己的想法。

其次,采用攻心战术,深入了解對方的需要。第一步以“参加聚会”或“听讲座”为话题,会引发对方诉说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位留学生朋友能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主动谈论自己目前的内心想法最好;倘若这位留学生朋友没有将自己的处境说出,那么我需要再次引导他,可以通过询问其最近的生活学业情况来诱导他谈论心声。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对方吐露心声,通过积极倾听,准确把握对方想法,进而为下一步对症下药做铺垫。

再次,采用高谈阔论,开阔对方视野。通过第二个步骤,对留学生朋友的思维动态会有准确的定位,能把握住主要是消极思想侵占了他的脑海,因此开阔对方视野,引导他换角度思考,重新审视问题是第三步的目的。这一步的开导,要提及两个层面的东西:一是,朋友圈小的原因是多方面,这与他身在异国有很大关系。不过经过三个学期的相处,其实很多同学都愿意和留学生交朋友,所以今后多参加一些校内活动,一定会结识很多朋友。二是,现在是第三个学期,研究生生活才走过一半,还有一半的时间来攻克学业,准备论文。中国人强调“劳逸结合”,研究生前一半时间“逸多劳少”,那么后一半时间需要“劳多逸少”。主要从这两点来缓解留学生朋友的沮丧心情,让他看到希望之光。

最后,巧设形象,寓抽象道理于形象之中。在引导留学生朋友改变思路后,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进一步鼓励他,进而树立信心。比如讲述《永远不晚》的例子,让留学生朋友明白:只要开始,永远不晚。这一步的目的在于,用事实说话,增强说服力,进一步鼓励外国朋友坚定信心,走出消极情绪的泥潭。

七、小结

情景是剖析文化差异的一个维度,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提供了一扇看待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窗口。以中英文语言表达差异和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分析为起点,结合高低情景文化知识反思中国文化的特征,进而为跨文化交流中的辩解和劝说提供了策略和操作思路的来源,减少跨文化沟通中“以我为中心”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宏印.现代跨文化传通:如何与外国人交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2012.

[2]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导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3]邓剑.中国电子游戏文化的源流与考辨[J].上海文化,2020(12):42-51.

[4]郑小九.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精神的差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14.

作者简介:高敏(1991-),女,汉族,山西定襄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交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跨文化交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如何与外籍采访对象进行跨文化交流
论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