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

2021-06-01 10:31陈向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闽南策略

【摘要】在中国各大传统村落中,闽南地区传统村落独具匠心。在宗族文化与华侨文化影响下,闽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展现出了演进规律与布局特点。现阶段,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并不容乐观。故而,本文从闽南传统村落价值方面着手,分析了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增强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096-03

【本文著录格式】陈向阳.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96-98.

传统村落指的就是构成较早,具备丰富的传统资源,至今为止保存完整,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等的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实质上是对价值的保护,不但涵盖了村落环境与传统建筑,也涵盖了村民传统活动与历史文化精神及其构成村落的主要价值。为了保护传统村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进行了村落调研和评选,闽南地区传统村落就有四十多个,故而,本文以闽南地区为例,对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一、闽南传统村落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闽南因为闽越土著文化的旧传统、背山面海的地理特点、中原汉民族迁徙等所影响,构成了闽南多元文化。闽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建筑与民俗文化、戏曲与宗教文化均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浓厚的底蕴,借此产生的非遗承载着闽南地区人民的历史技艺,生动且直接记录了闽南地区人民在各时代的文化传统和生活风貌,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闽南地区的茂霞村,在很早以前,该村落就已经被选入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落历史发展下来的传统民俗有着闽南地区本地的特色。下面介绍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永春闹厅,其源自福建泉州南音,是永春县民间音乐中拥有艺术风格与浓厚乡土色彩的合奏音乐。在古代,民间是将其用于庆祀助乐的,而且那时候民间在大厅做功德,用于预防鬼神争夺焚烧的金银纸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节庆时用于鼓乐闹厅。伴随社会发展,人们将永春闹厅使用在了吉祥场合,借此打造喜庆热闹的气氛。第二,榜舍龟,其原料为绿豆与糯米等,通过精心制作形状像龟的一种传统食品。在本地区宴席中,一般是通过该甜食搭配花生汤等当成压轴的食物。榜舍龟作为传统美食,是岵山华侨抵达桑梓探寻亲朋好友的重要家乡味。

(二)传统生活价值

在进行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对村民传统生活价值向来关注度不高,过去各项保护政策均比较倾向物质建筑景观与非遗价值评估。保护传统民居,最关键的就是民居生活中的活态文化,是当成文化主体的原住村民享受乡土生活的各方面,此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内生动力。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较多,有着宗教博物馆的称号。各大宗教彼此尊重,和谐共生。闽南地区民间信仰主要是道教,诸神代表如关帝、保生大帝等。道教对于闽南地区民俗影响甚广,一年内的节庆活动大部分和敬祀神祇习俗息息相关,比方说七月“普度”、七七“七娘生”等。闽南传统村落结构大部分是单姓宗族聚落,传统家族制度旺盛。传统村落中的宗祀和宫庙等公共空间给村民举办民俗活动提供场地。风俗和祭祀等都可以充分体现出村民对村落价值的认可,是村落凝聚力所在。闽南保存着祭祀崇礼传统,比如南靖县洋镇塔下村,其每一年农历二月进行春祭,该村落村民于村庄东侧山坡张氏家庙德远堂祭祀塔下开祭始祖妣华一娘。随后祭祀二世祖、三世祖与四世祖,最后才祭祀自己的先祖。每到过年和举办喜事时,村民均会准备供品,烧金箔纸钱,放鞭炮,祭祀祖宗。

(三)物质环境价值

传统村落建筑群落是以往生产方式与宗法秩序的物化载体,承载着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闽南传统村落建筑维持了传统建筑风貌,是历史各阶段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现,不但具备抗倭的土楼与土堡,也有由于海上丝绸之路而衍生出来的蚵壳厝与综合中原文化、海丝以及南洋文化的红砖厝等。闽南传统村落的建筑结构独具特色,装饰较多,内涵丰富,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比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该建筑群所在的漳州寮村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传统村落。这一古民居建筑是以穿斗式结构为主,硬山与卷棚屋顶,单体建筑是三进五开布局,左右有护厝,每一座搭配了古井。古民居每一座都是雕梁画栋,装饰华丽,石雕、木雕等非常精美,充分表现出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融入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受伊斯蘭教与佛教影响的建筑风格,是闽南地区红砖建筑的代表之一,被称作闽南地区建筑大观园。

二、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现实情况

(一)修复困难,维保资金不足

首先,闽南传统村落历史遗产修复有着很多困难,比如修复材料难以寻找,修复如旧困难程度大,专业修复队伍不多,维修保护人员不足。与此同时,体量较多,产权模糊,管理人员较少,原住居民对于保护修复的参与性不高。其次,当前政府对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修复局限在被整合于国家级和省级等保护名单的村落,各地方财政费用缺乏,仅停滞于抢修阶段。但是,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住宅多数属于家族私有,经常因为产权复杂且资金匮乏无法修复。比方说,螺坑村和云水谣治理等投入了五千多万元,河道清理淤泥和龙海埭尾修整古厝等要花费一千万元左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严重阻碍了遗产修复。

(二)村落文化散落,规划不充分

闽南传统村落较为分散,空间不足,没有显现出历史文化特色和内在联系。作为主要文化空间单元,充分反映出闽南地区主题文化的地区还有着很多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没有被整合在保护体系。山区和沿海传统村落现实情况失衡,沿海开放比较早,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传统村落受损严重;内陆闭塞,保留完整可是发展后劲不足。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有着统筹不到位与过度开发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云水谣等传统村落被投入很多商业开发项目中,积极开展传统村落搭台和旅游经济唱戏等活动,一些村落土地没有规划秩序,诸多被拆除重建导致古村落风貌丧失了原来的味道,现代建筑的出现也导致古村落总体空间形态以及建筑文化氛围被损坏。

(三)损坏遗产现象依旧存在,保护法仍需完善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大部分停滞于纸面,村民没有意识到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性,没有自主形成保护意识。部分村落损坏文化遗产的情况依旧有,譬如洪坑村诸多房屋因为没有人居住,老门窗与石柱等统统被拆除,漳浦后垄村宗祠不知踪影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保护范畴受限,当前的法律政策只是针对被整合在保护名单的村落,没有整合在保护名单的村落很容易被忽略,市县发布的地方法律规章制度无法贯彻落实;再者,缺乏保护标准,虽把闽南传统村落、古民居和非遗做了评审,可是评审标准模糊,村民不了解何种古建筑与文物有价值,更加不了解怎么保护;最后,惩罚力度弱,对损坏传统村落风貌,擅自拆除古建筑和违规买卖古民居等行为法律惩处力度不够。

三、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

根据整体性全面思考地區环境、污染隔离与治理、建筑和细部等要素保护,还有民俗文化与技艺等非物质要素承袭与发扬,从而明晰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每一项举措,对闽南地区传统村落总体风貌格局加以保护利用,让其独具传统风貌特色,继而可以得到全面展示。

(二)协调性

在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协调性这一基本原则。所谓协调性就是需要充分协调好闽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利用两者间的关系,根据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丰富其文化内在含义,让其不但可以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还可以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促使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

(三)原真性

中国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坚持贯彻保护为核心,抢修为首的保护工作方针。所以,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需要始终坚持原真性,确保传统历史真实性,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中尤其要关注保存到现在的城市生活历史环境。

四、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升群众传统村落保护积极性

第一,应当将思想认识深化。福建省各级政府与部门需要严格根据看得到山和望得到水、记住乡愁的要求,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认识到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紧迫性,将保护工作提到关键日程上,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相融合。第二,需要全面普及保护知识,根据本地实况,向社会和大众举办保护宣传活动,比如开展图片展示和摄影展等宣传活动,让村民充分了解传统村落历史底蕴,强化村民守望家园的责任感,增加村民对村落保护的了解。第三,拟定村规民约。经过科学拟定保护村落的规章条例,强化村民保护意识,提高村民保护热情,激发村民保护村落的主动性,从要求保护发展到我要保护。

(二)提高传统村落村民文化自信和自觉性

闽南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把文化遗产和其载体当作文化整体保护,因此传统村落主体,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性提高特别关键。村民是村落文化创造者以及承袭者,理当发展成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当村民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才可以变成文化载体,传承村落传统民俗和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以主动参加到传统村落保护实践过程中。例如,岵山村民了解本村历史文化与否、是否知道传统建筑文化和民俗节日等。使传统村落原住居民留住、富足,承担起传统村落保护的责任,如此才可以让传统村落走出困境。除此以外,需要保存村落中的传统制度和风俗等,在某种程度上,其是生活在该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精神情感反映,因而通常具备社会整合功能,此为现代法人组织不能够替代的,对激发传统村民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很有益处的。

(三)加强文化规划,推动村落文化保护传承

所谓文化规划,实则是鉴于对文化资源的认识所拟定的规划执行对策的过程,能够积极改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过程中的文化离异现象。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中分散着多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经过专人设计规划整合传统村落文化,进一步挖掘出特色文化元素,统一整合展示,不但能够实现保护传承,还可以让文化遗产变成推动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岵山村落能够代表南山陈氏一脉发展陈氏宗祠为核心,结合南音戏曲与掌上木偶等民间文化艺术,开展特色民俗祭祀,构建宗族寻根文化沟通地;全面发挥清水祖师故里优点,在旧址基础之上,构建配套的祖师文化园,承袭相应的信仰文化;构建海外华侨文化展示馆,承袭地域文化,增加和海外华侨的情感沟通与互动;修复宋朝瓦窑旧址,保存传统工艺流程,构建制瓦技艺体验区等开发利用。

(四)在闽南传统村落中添加现代化要素

在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对村落的保护并非是原封不动的,传统村落里面的居民应该享受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带来的便捷性,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是能够实现两全其美的,可以协调发展。国外一些国家,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等,保护历史街区实践中使用的方式可以给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一些启示。比如,在不损坏古民居建筑所在街区格局和建筑外观的基础之上,可以对古民居建筑内部使用功能进行改造,比如通电、建设下水道等,而且也可以重调建筑内部结构,提升居民生活水平。闽南传统村落保护不会发展成城市的阻碍,两者是能够和谐统一的。尊重历史与创造性发展相平衡,当生活在村落中的人们感觉舒适便捷时,才可以留住原居民,如此才能保护好闽南传统村落。

(五)健全古村落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第一,强化政策制度保障。一则,需要制定出有关本省的传统村落保护法律制度,监督闽南各市县综合实际情况拟定地方制度和办法。二则,需要完善保护管理体制,合理构建分级责任与问责等机制,给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机制保障。第二,增强资金保障。首先,需要增加保护修复闽南传统村落建筑的资金,经过竞争评审等模式,大力扶持具备示范作用的村落项目;其次,提升涉农资金利用率,分类组织环保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资金,增加对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资金;再次,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增加地方资金投入,构建平稳的保护资金筹集渠道;此外,积极构建保护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探究引进第三方机构评估经费绩效,强化保护经费使用监管。第三,提供人才技术支撑。要全面发挥出专家服务优势,给闽南地区传统村落构建档案和保护规划制度等给予技术指导服务;依托福建省传统村落研究中心,使用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建筑管理队伍构建;经过开展讲座和科研等形式,建立学术和实践沟通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

五、结束语

以上所述,保存到现在的闽南传统村落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相关理论支持和制度构建相融合,要持续探究和实践,使其法治化与科学化,同时还需要闽南地区各级政府和部门等的支持。此次研究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并不完整,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持续分析与探索,从而推动闽南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高燕.闽西南传统聚落发展中建设优化的探索——以乡土材质为例[J].居舍,2020(27):33-34.

[2]王鑫刚.龙海市“埭美古村落”历史风貌及保护初探[J].中国房地产,2019(33):76-79.

[3]王量量,张撰闻,韩洁.基于村落形态演变的闽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索——以泉州市福林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31):76-81,99.

[4]王鑫刚,王梓晨,李鎨翰.闽南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初探——以浦西城堡为例[J].福建建筑,2019(9):19-21.

[5]林逸凡.基于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闽南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以福建省平和县芦丰村为例[J].城市地理,2016(18):263-264.

作者简介:陈向阳(1972-),男,汉族,福建,大专学历,艺术总监,中级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闽南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闽南少年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