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课程体系设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尤以艺术类课程的占比提升情况最为明显。在学校层面、社会层面,都对此给予了足够重视。各个高校在开展艺术性课程改革工作中,已经将舞蹈形体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化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对学生进行形体和舞蹈方面的训练,可以对学生形体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更好的提升其整体综合素质。为此,本篇文章在综合了相关调查和研究之后,从形体与舞蹈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现阶段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解决措施进行浅要分析,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启示。
【关键词】高校;非舞蹈专业;教材教法;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070-03
【本文著录格式】姜鸿.形体与舞蹈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影响与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70-72.
引言
从舞蹈分类角度来看,其可以根据不同划分方式分为不同种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进行形体和舞蹈训练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其塑造较为完美的体型,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身体素质,对学生审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舞蹈表现形式特点来看,其丰富性特征较为明显。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如果可以让非舞蹈专业学生进行该方面的学习,则可以让其进行情绪的传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在现阶段艺术教育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导致其教育积极性并未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可见,研究形体与舞蹈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的积极意义
当高校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时,首先就需要有较为宽阔的训练场地。在该场地中,需要有足够教学设备和相关实施。当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从舞蹈学科特点来看,其特殊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中一些动作经常根据学生情绪、所播放音乐的节奏发生相应变化。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教师在进行动作要领讲解时,便需要严格贯彻落实“张弛有度”的方法。学生在基础能力方面可能会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师便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基础能力方面的训练。待其身体素质和能力有效提升之后,再对他们开展身体协调性方面的训练。唯有此,学生才可以彰显出舞蹈艺术的魅力。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共同成长。
当前阶段,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全面素质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许多人的重点关注。而形体与舞蹈课程便是对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所开展的一项重要课程,对其未来发展和成长都产生了直接影响。相应的,这也成为全面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和实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高校学生特点来看,其在思想上和其他年龄段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此时的学生在心智上、生理上已经呈现出一种成熟态势,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信息化特征较为明显。学生不仅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完成较为繁重的学业任务,还需要根据自身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寻找到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当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时,会对其心理和情绪产生较大影响。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逃避现实、长期躲在家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形体与舞蹈课程的积极作用,便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该方面的问题。具体来看,学生在进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在身体上、心灵上的彻底放松,帮助学生培养较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如果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出现了较为麻烦的问题,也可以对其冷静处理。另外,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散注意力、缓解内心焦虑情绪。帮助学生塑造较为完善的人格,使得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二、当前阶段高校形体与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舞蹈形体课程注重度不高的问题
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仍然有很多学生对形体与舞蹈课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对自身成长的影响认识不足。结合相关数据调查报告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高校中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从其原因分析,还是因为学生未在训练过程中感知到形体与舞蹈对其身体和心灵所带来的作用。在课堂上,懒散情绪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简单传统的问题
据了解,因前期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不够科学。高校在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时,并未配备较为专业化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简单,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部分学校和教师一味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兴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学生自身条件限制的问题
自推动教学改革工作以来,形体与舞蹈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校中非舞蹈专业学生或者其他艺术类学生一门选修性课程。但对学生而言,因其在前期成长中并未接触过和舞蹈相关的内容,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加之在自身条件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面临着较大问题。然而教师却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舞蹈形体课程的信心。
三、提升形体与舞蹈课程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一)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一些对形体与舞蹈课程存在着抵触心理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对其所讲解的课程内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不断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推动上课形式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可以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中非舞蹈專业学生都存在着舞蹈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对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需要着重加强在动作规范性示范和细节性的知识讲解方面,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学生自我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如果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着动作不规范的问题,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再次示范,确保学生可以在每一动作、细节的处理,情绪的调动、表情的管理方面,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既定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避免动作重复示范所产生的影响,这很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焦躁情绪。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便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用情绪感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舞蹈课程训练的根本性目的来看,主要是想要让学生通过身体上的辅助性作用,提升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特点来看,高校学生兴趣爱好较为广泛。在开展形体与舞蹈课程训练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课余爱好等相关性内容。比如:近年来所兴起的女团舞、男团舞,很多学生都对此产生了较大兴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难以进行该方面的训练。教师可以将该方面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延伸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日常授课时,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舞蹈技巧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对其内在构成形式、舞蹈体系发展变化等理论层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关于舞蹈技法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对舞蹈内涵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此,便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深入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性,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不管是对于有基础的学生还是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教师都需要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在训练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仅是一味地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便可以一些舞蹈视频的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毕一段内容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训练或者结对训练,教师为其拍摄视频,帮助学生找到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其他学生表现较为优异之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
古人常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便是在对日常中的艺术进行了提炼之后,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出现了不同舞种。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受的历史不同,其所形成的舞蹈特色也会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了当地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教师在进行舞蹈动作讲解过程中,便需要为学生进行舞蹈形成历程、文化背景、历史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较为丰富的民族舞蹈知识,更深层次了解到民族舞蹈背后所蕴含的相关性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从内而外将舞蹈动作内涵进行深层次表达,调动学生舞蹈表演的情绪。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节奏感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可以伴随着音乐针对性调整自己的动作,提升学生审美高度。
(三)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
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不管是训练方式还是训练内容,都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对学生而言,其在之前并未接受过系统化训练和学习。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学习难度较大,使得其内心产生一种焦躁、抵触性情绪。为了针对性解决该方面的问题,便需要从训练量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能力,对其进行逐步提升。从其影响来看,这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舞蹈训练内容。在进行拓展性形体与舞蹈内容讲解时,教师还应该切实考虑到学生兴趣和需求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学生对舞种需求不同,其表现出的兴趣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此,便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深入沟通和交流。切实站在学生立场上,提升其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拉丁舞、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恰恰舞、有的喜欢爵士舞。这些舞种发展特点不同,其训练方式和舞蹈表现特点方面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对此,便可以让学生对每个舞种进行简要学习。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四)针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构建
在形体与舞蹈课程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针对现阶段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考量的目标。从该方面特点来看,便需要课程教育者具备专业化知识,可以根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不足和问题,进行及时、针对性指导。但就目前现状来看,经常会有一些形体和舞蹈课程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些自认为较为简单的动作。但对学生而言,在之前并未接受过该方面的训练,便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从其原因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程知识讲解过程中并未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考查。对于學生学习现状、基础能力、身体条件等方面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所制定的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也经常性会出现受伤问题。
从学生特点来看,其在成长历程、基础能力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习方式不同,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也会出现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学习初期想要了解大概内容,有些学生可能是想要了解其背后的内涵和相关知识。对此,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为其展开针对性讲解。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应该将舞蹈形体训练和知识内涵等相关性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自己呈现出的动作进行美化,也可以了解舞蹈背后的知识。比如:在进行爵士舞该部分内容讲解和训练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对爵士舞蹈发展历程、发展中的转折点等内容进行详细化了解。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为学生讲解该方面知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爵士舞作为一种西方舞种,可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当学生对其历史发展根源有了足够认识和了解之后,便会自发增强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对于形体与舞蹈教育工作者而言,其需要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对舞蹈保持着较高热爱度。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较为坚实的舞蹈基础,甚至有些学生还是零基础。如果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出现了对舞蹈热情不高的现象和问题,也会让学生降低对舞蹈的学习兴趣。针对该方面内容来看,便需要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模式的运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利用该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讲解。虽然有很多学生都处于同一出发点上。但在经过长时间学习之后,可以发现部分学生有着舞蹈方面的天赋。教师一点就通,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快速提升其能力。然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讲,可能天生缺乏艺术方面的天分,便需要进行不断的训练才可以达到其他学生的起点位置。对此,便需要教师在讲解完动作要领之后,深入到学生中间,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的优势。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基础能力差异较大,对于同一动作的展示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如果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了多次训练之后还存在着动作不规范的问题,便可以寻找表现良好的学生为其展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形体与舞蹈课程对于非舞蹈专业学生以及其他艺术类学生成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今后工作中,相关教师需要对该方面内容给予足够重视。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调整,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身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焦海堃.浅谈舞蹈形体训练课程对高校非舞蹈专业艺术类学生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9(24):124,126.
[2]史佳琪.浅谈非舞蹈专业大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重要性[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5):445.
[3]解冰冰.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方法研究[J].明日风尚,2019(10).
[4]李碧华.探究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10):228.
[5]刘迪.试析非舞蹈专业大学生形体训练的重要性[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109-110.
作者简介:姜鸿(1970-),大学本科毕业,云南省昭通人,现担任昭通学院艺术学院舞蹈教学工作,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