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秀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上海 200333
老旧小区定义是指城市、县城(城关镇)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这些老旧小区由于前期缺少规划,部分功能的缺失,小区内乱搭乱用空间的现象比较多,导致社区管理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年久失修等问题突出。这些小区的景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区的使用功能;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些小区基底完整,部分绿化特别是大乔生长的也非常好,完全的拆除势必造成时间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在原有基底的基础上对景观进行改造重塑,满足功能需求,激发场地活力这种更新改造方式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1)交通流线的组织比较混乱。老旧小区建设之初人们的交通出行基本是以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为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在小区建设时没有或很少规划停车位。随着时代发展当时的规划理念已经不可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交通需求,社区内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和没有停车位的问题以及人车混行带来的安全问题。
临沂二村
(2)公共活空间缺失或者功能不明确,很多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很少,无老年及儿童活动空间;有些健身器械安装在了绿化中;活动空间被非机动车侵占;绿化被晾晒侵占;既不美观也影响场地功能空间的使用。
桂巷新村
(3)公共设施年久失修。功能空间的部件由于使用年限长久,日常缺失维护,失去使用功能,部分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既占用大量的空间,又无法发挥功能作用。
(4)景观绿化缺少维护,植物缺少生态性,很多大树种植靠近建筑影响居民采光,有的又大量使用高成本维护的草坪,日常缺少的养护造成绿化空间成为很多垃圾的堆放点,缺少景观观赏性和互动性,形成大量的消极空间。
(5)设计缺少人文关怀,场地内较多的台阶和踏步设置,无障碍的缺失,很多功能空间都采用了台阶,对小区的老人及轮椅使用者并不太友好,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严重限制了使用人群。
华师大一村
(1)公众参与的原则
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访谈,调查表以及座谈会,发挥群策群力,充分听取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实地考察、需求访谈、设计过程邀请居民参与方案汇报沟通会、改造过程中重视宣传工作,最大力度争取小区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多方位积极让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景观改造中,增加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提高社区凝聚力,公众参也大大有益于小区未来景观的保持和维护。
(2)以人为本,打造人性化景观
景观设计的本源是以人为本,社区中景观中人的使用频率更高,小区景观为人们提供休息、恢复的场所,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和身体得到放松,因此,景观改造更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层次,体现人文精神,形成宜人体验场所。注重景观的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结合人的户外行为,设置适宜人户外活动的最舒适的尺度。
(3)可持续发展,易于维护经济耐用
充分利用场地内现有资源,提高经济性,改造范围内场地内大乔原位保留、充分利用原场地内,长势良好,姿态优美的中、下层乔木,结合不同的场地空间,进行合理的植物搭配。植物选择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 合理配置植物层次。在空间有限的小区绿化中,注重景观和功能结合,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营造宜人易于维护的生态景观。
(一)尊重场地,原有场地记忆的保留,场地精神的保留与延续
老旧小区社区更新时,需要特别考虑现有场地的记忆与保留,参天的大树、场地中的青石条、大石头都是作为景观原色,更是社区文化的沉淀,它们见证小区的发展,更是承载着很多人的成长记忆。他们保存和留传了社区的文化,因此老旧小区景观改造需要大量的场地勘测与调研,收集保留场地文化元素尤为重要,例如前期通过勘测定位将所有的树精确定位,结合树池加以保护,或者从廊架中穿插。场地中的石块,墙面的文化雕花,这些原有材料元素通过从新组合排序,在景观设计中用,既延续场地的记忆,又焕发出新的生命。
(二)梳理功能空间,完善基础设施,营造更安全的社区,更温馨的交流空间
(1)梳理交通流线,对小区交通组织与空间进行梳理,对车行流线进行优化,人行道和车行道通过高差实行人车分流的交通流线,道路较窄的小区通过划线对小区内部停车标线进行重新优化,合理集中布置停车位;增加停车识别系统,提升小区出行安全性。
(2)完善基础设施 ,小区景观改造通过新的基础设施,将现代弹性空间结合到小区景观中来, 为社区提供全龄休闲交流与小聚放松的户外社交空间, 如由社区大草坪与廊架亭台等空间组合,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色彩丰富富有挑战的儿童游乐设施满足儿童活动空间;丰富多彩的运动健身器械,满足年轻人的使用需求。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鼓励人们更多地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营造更和谐的交流空间,引导大家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梳理植物形态,营造自然生态环境
(1)保留大树名树
对场地内的大树名树进行原位保留。通过设置树池,采用软性铺装,增设支撑体系等方式,对场地内的大树进行保护,最大程度减少工程改造对大树的影响。
(2)保留生长较好的优质植物
保留适应能力强、少病虫害、植物本身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在小区改造中,原有植物生长长势好、枝繁叶茂、环境适应能力强,它们对于现状植物群落结构具有稳定作用。
(3)修复绿色基底,增加节点色彩
对于植物种类较单一,缺乏色彩季相变化,缺少群落结构,生长不佳的植物可通过补植、增加等方式进行提升。
(四)注重景观细节,以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
通过对普陀区大量老旧小区的调查(如华师大一村,华师大二村,曹杨新村,桂巷新村)我们发现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占比比新建小区大很多,在景观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到老年的需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这类人群的身体机能的需求,通过设置无障碍通行空间,运用温暖亲人的材料,营造一个充满关怀、切实保障居民安全、方便、舒适的小区景观。
(1)在景观改造对竖向重新梳理,较少使用硬质台阶减少功能空间的隔离,尽量用坡度替代台阶来解决高差,更多的采用无障碍通道。
(2)合理的材料使用,儿童区多采用彩色透水沥青,彩色塑胶,营造活泼的氛围;老年活动区更注意温度和亲人度,地面采用透水铺装可以有效地防滑和防炫光,增加安全性。座凳及握手的部分尽量选择亲人温暖的防腐木。
(3)植物选择无毒无刺的植物,营造丰富的季相变化,更加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增加互动体验景观,营造良好社区氛围
增加场地中互动体验区,以种植果蔬为主。打造一平方花园,设置种植箱,通过“自种自品”鼓励大家参与、动手体验,满足人民与自然亲近的需求,社区花园 ,也有利于拉进近人与人的关系,在互动中加强协作与沟通,也有利于大家对于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小区。
居住区的景观改造是社会进步发展阶段必然会出现的需求,城市在发展,居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对社区景观提出更高的要求,旧小区景观的改造需要从现状出发,以人为本,从功能,心理方面作为出发点,引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我们需要通过景观的手段,不断更新,帮助居民建立更和谐更持续更生态的居住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