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注释”的教学价值探寻

2021-06-01 12:58陈学辉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史记课文教材

□陈学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注释”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相比于人教版教材,统编教材中的旁注、脚注均大幅度增加,但在课堂上其受重视的程度仍远不及导语、插图、课后题等,其导学、拓学、示学的价值未被教师充分挖掘。基于此,笔者展开了相关研究。

一、注释的导学功能

注释可以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投入语文学习。

(一)注释是预学的支架

教学古诗词、文言文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展开预习。比如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针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课文的注释是“〔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正”“〔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刚好注在疑难处,学生借助注释就能初步理解诗意了。

学习有些蕴含特定时代背景、与作者命运息息相关的课文,要把重点放在收集资料上,而注释给收集资料指明了方向。如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蓟北”的注释为“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有助于学生了解“蓟北”是地名,并可以进一步搜索“安史之乱”的资料来理解本诗的时代背景。特级教师赵远利教此课,上课伊始就出示“公元755 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四分五裂,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学生若事先预习过相关内容,就能迅速进入诗境。

(二)注释是导入的妙招

《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释非常适合用于质疑或设置悬念,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笔者借注释“本文作者冯骥才”,引入他的作品《苏七块》《皮大嘴》《泥人张》,引导学生掌握拟题的方法,还把“泥人张”巧妙惩治权贵的悬念予以保留,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一睹“天津卫”奇人异士风采的兴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借注释中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章出处等导入,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注释是理解的帮手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注释可以成为学生通向深度理解的帮手,能够联结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的生活经验。比如,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中,针对“不肯过江东”一句,课文直接注释了项羽自刎乌江的小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杰、鬼雄”的内涵。

孙绍振先生曾提过“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对同一个词语的反讽意味与抒情、歌颂意味做了阐释。虽然当前教材注释都以“词典语义”为主,但这并不妨碍注释成为理解文本的好帮手。

二、注释的拓学价值

语文教学需要基于正式的课程资源进行拓展,而注释为学生开放、多样的拓展学习、延伸学习提供了途径和指导。

(一)借注释拓知识

注释中蕴藏大量知识,亟待教师发现、利用。比如,笔者在上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时,针对注释“本文根据汉代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相关内容改写”大做文章,逐次补充、介绍相关知识,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说“滑稽”:此处念滑(gǔ)稽,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能不断往外流酒,比喻能言善辩。《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小人物“不流世俗,说话巧妙,能击中问题要害”的逸事。现在该词的含义类似于“幽默”。

二说“《史记》”:汉代司马迁撰写的伟大史书,记载了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 多年的历史。

三说“补”:补《史记》的褚少孙是原书的“粉丝”——“这书真棒,我来补点内容!”读者对“补”的看法——“呦呵,补得不错!留在原著中!”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就有补的内容——《红楼梦》现行本中高鹗补的后40回。

(二)借注释拓文思

许多注释隐含了文章的特色、思想。这或许就是《西门豹治邺》的注释注明选自《史记·滑稽列传》,《将相和》的注释注明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不统一标注为《史记》的原因。干琳老师在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结课环节,针对“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这一注释,先是指出“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的”,指名学生读,再提出古文的排版与现在大不相同,让学生读竖排的课文,接着让学生打开《世说新语》原版,一边想象古人的吟诵情形,一边朗读,充分感受人物的言语,最后指出《世说新语》里还有很多这样有关聪慧孩子的故事,建议学生找到原文去读一读。借助吟诵深入文章的意境,聚焦“言语”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更加丰盈,让人意犹未尽。

(三)借注释拓阅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读懂课文。不能让学生的阅读局限在教科书上。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打开顾盼世界、张望过去、放眼未来的窗户。比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每一篇都有注释。《摔跤》注“本文选自《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注“本文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教学时,教师可以借注释激发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拓展阅读原著,尽可能地把他们引向书海。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必定能获得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用能力,从整体上提升语文素质,促进发展。

三、注释的示学作用

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能帮助读者理解内容,深入思考。注释就是课文的另类“批注”,学生能从注释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写批注的方法。可以说,注释具备“示范教学”的功能。

(一)注释的语言示范

统编教材中的注释语言简练、精准,是学生学写批注的榜样。

比如,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中“亡赖”的注释“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课文一口气讲解了三项内容:读音、意思、通假字。再如,六年级下册《寒食》中“汉宫”的注释“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不但解释了词义,还直接指出了作者借古讽今的笔法。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鲁迅单元”中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时,专门设置了“比较鲁迅作品中的语言与当下所用语言的不同之处”的环节。学生兴致勃勃地从注释中找到了“带、检、希奇、蒙胧、罢”等与当前规范用法有出入的词语,同时也找到了未注释的“,”“……”等标点的不同用法,在活动中渗透了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

(二)注释的类别示范

批注“注”些什么?教材中的注释给出了示范。

可以注词义、读音。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中“勾”的注释:同“够”,这里读gòu。

可以注作者、出处。对于民间故事、神话,要具体到收集者;对于外国名著,要具体到译本。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注释“本文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的注释“本文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译者叶君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可以比较。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高鼎的《村居》,通过注释,学生可以知道两者的首要区别在于“清平乐”是词牌名。

可以勘误。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猹”的注释——作者1929 年5 月4 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可以考究古今之别。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中“知、识、厌”等与当前词语的语义迥异;四年级上册《雪梅》中的“骚人”、《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竞走”等也与当下的用法不同。

当然,还可以注感悟、质疑、问题、猜测等,一如课文的旁批。

(三)注释的精神示范

统编教材中的注释体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充分尊重。

比如,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对于“谬”字,不仅解释了词的本义为“错误”,还补充纠正了苏轼描写中的疏漏:“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这种不迷信书本、能大胆质疑的批判精神是“真读书”的体现,对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再如,人教版教材中,《巨人的花园》《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外国作品均无译者,且多数无“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字样。而统编教材中常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等用语,把编者改过的作品与原著做了区别,且所有文章全部注明作者、译者,自编的课文也均有说明。统编教材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总之,统编教材中的注释不但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习资源,还能为学生学写批注提供示范,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值得语文教师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史记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