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丽瑶,任霞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骨科,河南 开封 4750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上常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在临床运用中对缓解患者疼痛并稳定椎体增加强度具有较好的疗效,可避免患者由于疼痛而长时间卧床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但手术引起的创伤也会导致局部肌肉疼痛,骨质疏松状态并未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欠佳。本研究选取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医治疗角度出发,将中医内外治疗结合,探讨其术后应用对患者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50~79岁,平均(63.10±6.33)岁;对照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48~78岁,平均(62.98±6.2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开封市第二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制定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1]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腰背或周身骨骼疼痛或肿胀,有骨擦感(音),站立或行走困难,日常活动受限,可有驼背、脊柱变形等表现;(2)患者存在无明显外伤或发生轻微外伤导致的脆性骨折;(3)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提示患者骨密度值降低程度≥2.5个标准差;(4)影像学检查中X线提示患者存在骨折或骨质疏松,CT检查提示骨折程度、椎体压缩程度情况。
1.2.2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证型:主症表现为腰脊疼痛、腰膝酸软无力,次症表现为目眩、无法持重,舌质偏淡或偏红,脉细弱。
1.3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医辨证类型为肝肾不足证;②接受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③能够配合研究、具有良好治疗依从性;④参与研究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肝、肾、心、脑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②伴有皮肤受损、皮肤易过敏等;③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滑脱等其他骨关节疾病;④有严重药物过敏史。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抗感染以及护理,对照组从术后第1天,接受中药贴敷治疗:伸筋草15 g,狗脊15 g,杜仲10 g,红花10 g,放入布包后加少许水浸湿,加热蒸30 min。取患者关元、命门、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肾俞穴位,将药包对以上穴位依次进行贴敷(注意避免接触手术切口),贴敷过程共持续30 min,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强骨益肾汤:杜仲20 g,熟地20 g,川牛膝15 g,骨碎补10 g,菟丝子10 g,丹参10 g,独活10 g,甘草6 g,每日1剂,每剂300 mL,早晚分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5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L1~4骨密度检测,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3]对患者进行脊柱功能活动状况评估。
1.6 疗效判定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并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制定疗效标准:(1)临床控制,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显著进步,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症状明显改善;(3)进步,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症状有所好转;(4)无效,患者腰背疼痛、腰膝酸软症状无明显改善。将临床控制、显著进步、进步计入总有效。
2.1 疗效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骨密度、疼痛程度、脊柱活动状况治疗后,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VAS、O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VAS、ODI比较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一般无明显外伤史,常因站起、身体前屈或打喷嚏引起了腰背疼痛被发现,以胸腰椎移行节段多见,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则有可能导致驼背、残疾等严重后遗症[5]。手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其具有创伤性,会损伤内外骨膜血管,可能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6],引起复发。因此,在术后必须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提高骨密度。
根据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体征,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中“腰痛”“骨痹”“骨痿”等范畴,明朝医学著作《正体类要》中记载道“肢体损于外,气血不和而伤于内”,指出了骨折引起的体内气滞血瘀。《素问·痿论》中提到“肾气热,则腰背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加之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藏精,故骨痿的发生与肾有关,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缺失,筋骨失养,气滞血瘀,营运无力,故发为本病[7],治疗时应以补肾为基础,同时施以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类经典的中医外治法,伸筋草、狗脊、杜仲、红花等药物具有祛除风湿、强健筋骨的作用,其中伸筋草常用于治疗关节酸痛、屈伸不利之症,狗脊和杜仲均具有强腰膝、补肝肾的作用,对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疗效较好,红花可散瘀止痛,活血通经。中药在热力的作用下迅速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快速发挥药效[7-8],也可避免内服药物过多引起可能的不良反应[9]。强骨益肾汤中杜仲、熟地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两者为君药。骨碎补、川牛膝补骨痛经,菟丝子补肾固精,为臣药。丹参活血化瘀,独活痛痹止痛,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使全方共奏强筋壮骨、益肾填精、活血化瘀的效果[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强骨益肾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疗效较好。治疗后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和ODI低于对照组,说明本次研究方法对增强患者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效果较好,同时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脊柱活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