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琳琳,张露苗,杜廷海,马平凡,贾少谦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康复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3.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4.河南省中药材协会,河南 郑州 450000)
心血管疾病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其慢性迁延性和高复发性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现有的治疗手段和干预方式在改善心血管疾病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患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仍然较高[1-3]。心脏康复是所有心脏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提高患者心功能,预防疾病复发及加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心脏康复治疗多采用现代医学的干预措施及方法,并未将中医传统诊疗手段系统地纳入其中[4-5]。然而,现代康复医学进入我国时间尚不长,由于种种原因,心脏康复未能广泛开展及普及,大众对其了解有限。相比之下,中医传统康复医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时至今日仍不失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6]。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预防和康复医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与现代心脏康复医学中的营养、运动、心理、药物、戒烟和社会支持等举措之目的高度契合[7]。为进一步了解河南省常住人口对心脏康复认知度及依从性的真实情况,发挥中医诊疗优势与特色,结合现代心脏康复医学理论,探讨建立冠心病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干预模式,为心脏康复诊疗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 调查对象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康复中心门诊的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常住人口。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本研究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目的参照相关文献制定,前期进行少量预调查,进行修改后正式发放。问卷内容包括基础信息、对心脏康复的认知、需求和依从性等几个部分。
1.3 调查方法在被调查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通过网络随机发放问卷并回收。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由调查者将原始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性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二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秩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被调查对象中男143人(42.1%),女197人(57.9%)。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涉及,18岁以下4人(1.2%),18~25岁115人(33.8%),26~30岁73人(21.5%),31~40岁35人(10.3%),41~50岁78人(22.9%),51~60岁23人(6.8%),60岁以上12人(3.5%)。因本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放并回收,故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较少。职业分布较广泛,全日制学生91人(26.8%),专业人员41人(12.1%),管理人员26人(7.6%),生产人员20人(5.9%),销售人员19人(5.6%),教师17人(5.0%),行政/后勤人员15人(4.4%),技术/研发人员12人(3.5%),其他99人(29.1%)。年收入5万元以下人群占66.5%(226/340),5万~<10万人群占22.4%(76/340),10万~<20万人群占8.8%(30/340),20万~<30万和30万及以上人群均占1.2%(4/340)。
2.2 心脏康复认知33.5%(114/340)的人选择了解心脏康复。不同性别、不同年收入人群心脏康复了解度相当(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心脏康复了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了解心脏康复者占比呈升高趋势,见表1。认为运动干预对心脏康复重要的被调查者占75.0%(255/340),认为饮食营养重要者占68.8%(234/340),认为戒烟干预重要者占63.8%(217/340),认为睡眠干预重要者占62.4%(212/340),认为心理干预重要者占56.2%(191/340),认为药物干预重要者占51.2%(174/340),其中认为运动干预、饮食营养、戒烟干预、睡眠干预、心理干预、药物干预均重要的有90人,占26.5%。
表1 不同人群对心脏康复了解度的比较[n(%)]
2.3 心脏康复意义85.0%(289/340)的人认为心脏康复非常有意义。性别、年龄、年收入与被调查者对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意义的看法无关(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群对心脏康复意义的看法比较[n(%)]
2.4 心脏康复意愿46.2%(157/340)的人非常愿意进行心脏康复,53.2%(181/340)的人愿意进行心脏康复,但是同时考虑经济因素。性别和年收入与被调查者接受专业医生指导的心脏康复的意愿有关(P<0.05),其中女性接受心脏康复的意愿更强,年收入与心脏康复意愿呈负相关。年龄与被调查者接受心脏康复的意愿无关(P>0.05)。见表3。
表3 不同人群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的意愿[n(%)]
冠心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方式难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和复发率。心脏康复可以有效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出于种种原因,心脏康复尚未能在全国广泛普及,公众对其接触度有限。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群大多对心脏康复的内容和作用较为陌生,66.5%(226/34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了解心脏康复的内容”,且与性别、年收入无关,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了解心脏康复者占比呈升高趋势。被调查人群中仅90(26.5%)人回答心脏康复内容时选择了全部正确答案,认为运动干预、饮食营养、戒烟干预、睡眠干预、心理干预及药物干预均重要,说明心脏康复理论及其内容并未普及,人们对心脏康复内容及重要性仍有认知偏倚,折射出相关宣教有待进一步加强。85.0%(289/340)的人认为心脏康复非常有意义,但不考虑经济等其他因素自愿进行心脏康复的人仅占46.2%(157/340),53.2%(181/340)的人愿意进行心脏康复,但是同时考虑经济因素,说明人们对身体健康及生活品质有一定的追求和向往,但对于心脏康复大众参与率低,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康复医学在国内的发展史、居民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社会和患者及其家属普遍对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具体实施方案及远期获益等了解不足。
中医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预防、治疗和养生康复方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熏洗疗法、运动疗法等,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安全有效[8-13]。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养生保全,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先病而治”“既病知传,先变而治”三重含义,应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诊疗优势与特色,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结合现代医学心脏康复理论,建立中西医联合心脏康复模式[14-16]。
我国晋代道教著名人物许逊在《灵剑子》一书中记载以气功理论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保健方法——导引法,是目前世界上可追溯的首次提及心脏康复及锻炼方法的记录。1991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从此,心脏康复正式登上我国心血管临床治疗的舞台[17-18]。“心脏康复”这一概念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从一个简短的词组演变成综合性学科,但我国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其认知完全处于陌生的状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误区,知识及医疗服务普及工作开展情况欠佳[19]。心脏康复医学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国情,如今我国存在的问题包括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医保政策支持有限、心脏康复方案本身不够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等[20]。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具有标本兼治、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及个体化的治疗优势,将“治未病”这种朴素的理念与当代先进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在技术上优化组合,真正建立起可充分发挥心脏康复效果的中西医结合体系,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真正发挥“1+1>2”的干预效果,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医学模式,这是完成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心脏康复目的最基础、最直接的一步,将会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心血管病康复事业产生深远影响[21-28]。
综上所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群对心脏康复治疗的理论、内容、重要性了解不足,依从性较低,相应发展对策包括:大力普及心脏康复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力量等,传播心脏康复健康理念的内容,大力介绍其优势及重要性,帮助各地患者培养个人保健意识,提高知识储备量,减少认知错误和知识“盲区”;加快完善国家医保资源的合理划分,政府大力支持,这首先是居民积极接受心脏康复治疗的动力源泉,其次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负担;加大对心脏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培养输出相关医生、护士、中医治疗师、药师、康复运动指导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推动心脏康复事业发展;建立心脏康复中医干预方案,健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