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芳
[摘 要] 思政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培养的教育大环境中,思政教育可以说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站在教学工作者的角度,从教学方面具体探析思政课程建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分享几点思政教育的看法。
[关 键 词] 大学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价值;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134-02
众所周知,在我国当前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已经完全取代了应试教育原本的地位,整个教学风向也逐渐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素养教育和能力教育。究其原因,从物质和意识的理论关系层面来看,如哲学所讲,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所以在几十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滋养之下,我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到影响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逐步和整个社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互联网名副其实就像一张“网”,把人类物质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整个世界发展的协同度更高,那么在这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对于支撑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也就相对提升,尤其是对我国来说,经济的腾飞势必需要对应的行业高、精、尖人才作动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更好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也就不能仅仅关注理论成绩,反而要将目光放到学生身上,挖掘强力,培养个性化能力,从而构建未来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个性化素养。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手段是“教书”而目的则是“育人”,并且“教书”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理论教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而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教书”,一方面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以学科知识为媒介实现学生理论上素养的提升,而不仅仅是记住所谓的书本知识点。育人,就是素质教育一贯强调的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尽可能多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实现学以致用。本文中我所探究的是大学思政教育,从学校教育制度设置来看,大学教育本身就和基础教育有根本性的区别,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引导为先,这种引导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为主的引导,是真真切切的“辅助引导”,不论是能力构建还是素养提升基本依靠的是学生自身;并且学校教育引导更多地强调“德育”方面,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所要集中探究的思政教育。那么这对教师和整个大学来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站在立德树人的核心点上,结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加强思政课程的构建,从而发挥其在大学思政教育上的最优价值。以下内容中,我结合自身在教学中针对思政教育的一些研究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分析,谈谈对思政课程构建、思政教育开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大学思政教育课程设置的背景
从当前大学教育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思政教育之所以在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今天备受重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背景的多样性上,包括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多样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这三个方面。此部分中我就具体针对每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在思政教育课程构建过程中,明确其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挖掘其课程构建的价值。
(一)社会大环境的多样化
就如上文所讲,现代社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看,可谓是日新月异。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正面上所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各种功利主义、自私主义的腐败思想,而这些思想往往借助互聯网进行了全面性的传播,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无孔不入的状态。总而言之,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真善美和假恶丑掺杂在一起,也就更加需要人具备辨别能力。
(二)学生思想的多样化
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自由和开放,所以学生接触社会大环境的机会更多。而对大学生来说,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年,并且借助信息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的了解相对于以往年代都要多,并且更“赶潮流”。但是也必须意识到社会并不是纯善的,而是利弊掺杂的,所以结合学生从小到大所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偏向来分析,学生的思想是多样化的,并且这种多样化往往也是利弊掺杂的。那么作为教师、作为学校甚至是作为社会,我们有必要在多样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尊重学生思想多样化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有力的引导。
(三)大学教育的多样化
就如上文所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大学教育是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这里的开放和自由并不仅仅是指管理上的自由和部分学生思想的自由和开放,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大学教育本身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因为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大学教育培养的直接是毕业后就和社会所接轨的各行业人才,或者培育未来进行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研究的研究型“种子选手”,所以高素质、高素养、高能力是大学教育所秉持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当前社会中,以上所提到的“三高”并不仅仅是知识作为支撑,更多是建立在“为人素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大学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更强调立德树人,只依赖以往的无体系性教育、人文氛围塑造等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思政课程这一专门课程也就成为大学教育的必备。
二、大学思政教育课程构建的价值探究
面对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德育思想,普通的社会大众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这无可厚非,所谓“术业有专攻”。而从教育领域来看,不少教育工作者也会对教育工作中的立德树人认知不清,尤其是低估其价值,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也产生认知误区。那么,针对大学教育,思政课程的构建有哪些价值呢?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在哪里呢?在此,我就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教师方面
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中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的发展,而作为大学教师,虽然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我们在知识教学上给予学生的督促减少,但实际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大大提升。并且大学生基本都是处于成年阶段的个体,具备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所以思政课程建设一个非常大的价值,就是在筹备过程中对教师的锻炼,包括素养和教研能力两个方面。首先,对教师素养的提升来说,思政课程成为大学专门设置的一门课程,那么对思政课的任课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做到高效率教学,那就必须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是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养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从而让自身的道德素养、品质等都能够融入言行中,提升教师自身气质,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其次,只要涉及课程教学势必需要展开教研,尤其是大学教育具有更大的校本教材编订可操作性,而思政教育目标明确但是过程、内容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也就给教师自主发挥、创新教研奠定基础,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科的教研能力。
(二)学生方面
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目标直接面对的就是大学生,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尤其是爱国主义,附带塑造学生健康的“三观”和品质。
因而对学生来说,思政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入手去优化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如上文所述,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遗传性格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人格和个性不同,而思政教育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给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真善美的优化,尤其是缓解部分学生偏激、消极等负面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促进学生“三观”的建立,尤其是在“三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因为大学生虽然生理上成熟,但是和社会的直接接触毕竟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眼界和社会认知上具有很大的不成熟度,如受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腐蚀导致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薄弱,思政课程的构建,能够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历史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三观”的形成,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面
大学教育涉及的学科更多,需要学生形成的素养和能力更多样性,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思想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思政教育伴随着大学教育的始终,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那么思政课程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设置大学人才培养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各学科之间的联动,如通过思政教育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去探求其他专业教师、专业学科知识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让整个德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激发思政课程的最大价值。
三、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探究
创新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主题,所以在思政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还要同步探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进而推动思政教育达到效果最优。
(一)理论课堂创新
大学思政教育依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那么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落地”原则,因为思想和政治实际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所以课堂理论教学中的例子,尽量选擇社会热点事件,通过主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辩论,甚至是进行自主的现象探究,从而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且设身处地,尽可能避免理论教学容易出现的“喊口号”“洗脑”的教学误区。
(二)注重实践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百言不如一练”,思想政治尤其是爱国、奉献等理念,很多大学生都容易觉得假、大、空,所以思政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设置实践课堂。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实践,如结合学校和合作企业、公益组织等渠道,带领学生参与和爱国有关以及能体现优秀民族品质和精神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进而获得更贴切的领悟,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从当前大学教育的德育教学调查能够看出,思政教育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做到勇气和信心兼具,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动力,实现教学的创新性探究,从而在思政教育构建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2]于祥成.生涯辅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08(6):49-51.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81(14):33-3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