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某地一款为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服务的小程序,由于布置的注册任务量远超目标人群数,地方便搞起层层摊派。拉新任务被分解到街道、乡镇甚至中小学校、幼儿园,推广的干部直言“脸皮按到地上摩擦也搞不来人”。
本来是便民、惠民的好事,却搞得“两面不是人”,到底出了啥问题?根子上是“目的不纯”。本来推广就业小程序给特定人群提供就业信息,是为民办实事,结果变成了拉新增粉冲业绩、让总结报告上数字变漂亮。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工作电子化、互联网化成为大趋势,但有些本应更好推动工作的创新却成了干部群众的新负担。比如,一些单位前期花了大量人力财力开发手机APP,后期利用行政命令攤派推广,安装后的使用体验却无人过问,久而久之变成了“僵尸APP”;有的单位为了推进某项工作开发APP,个别单位多个APP并行,基层干部手机被各种政务APP占满;还有的APP用签到打卡、问卷调查、积分排名、点赞投票等代替面对面群众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结果,挤占了基层干部下基层的时间。这些创新只能叫“伪创新”。
如何让创新工作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就得抓住一个字: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近期,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部署中明确提出:“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工作创新不等于用了多少新潮的技术手段,而在于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有没有新思路、新办法。
(据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