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新闻事件:近期有调查发现,我国公共管网漏水量惊人,仅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水量就达到近百亿吨,大体相当于70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一边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3、近2/3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缺水的形势,一边是部分城镇地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仍旧在30%左右的态势,让本就严峻的水资源利用状况雪上加霜。
公共管网漏水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十三五”以来,我国在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局部地区漏损率仍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的地方管网老化,部分供水管道安装工艺不高、材质较差;有的地方管理粗放,无法自行查找漏水点;有的地方设计欠佳,公共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扩张步伐等。可以发现,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条件的限制,也有现实的困境。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需要看到,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在推进全民节约用水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好输水漏损问题。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临时突发状况,能不能第一时间修复漏损、能不能持续更新完善,考验着一个地方的施政作为和治理水平。
显然,自来水供应的相关部门应当对水的供应和公共水管的维修负有责任。但是,各地的规定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公共管网的漏损是否全部由自来水公司或市政工程负责,这需要每个城市的相关部门来协商,而且需要公共预算、财政支付甚至小区的物业共同跟进,提供有效而快速的反应机制,以应对公共水管的“跑、冒、滴、漏”。明确各方责任后,再施行具体措施,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输水漏损问题,降低公共管网漏损率。
首先,城市自来水的管道铺设、建设应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尽量减少各部门之间职能、规划冲突,从而避免对城市反复开挖,减少对公共管网的不必要损害,降低公共管网的漏损率。
其次,城市供水管道要有高质量的水管和高水平的施工,材料、材质和施工都要达标,采用更好、强度更大、抗压更强的水管,设计建设更加合理的城市公共管网系统。
再进一步,可以运用大数据、传感器等现代技术监测水量变化、寻找漏水点、优化公共管网布局、及时报警提醒,也能减少漏水。有的地方应用大数据技术管理城市供水管网,建立了智慧水务管理系统,使得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由此前的30%降低到了目前的10%左右,经验值得借鉴。
相对城市整个体系来说,每一個人都是城市这台机器上的螺丝钉。维护城市用水安全,珍惜城市水资源,是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责任。因此,别让城市供水“付之东流”,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用水、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如此,才是拧紧每个环节、铺好每根管网、站好每一道关,打好打赢城市供水保卫战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必须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布局。尤其是在水安全问题不断示警的情况下,更要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花大力气解决公共管网的“跑、冒、滴、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