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贝加尔湖启用了北半球最大的水下太空望远镜——贝加尔-GVD,计划用其进行中微子观测,以便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据了解,该望远镜自 2015 年开始建造,由捷克、德国、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科学家合作完成。由于水可以作为观测中微子的有效媒介,同时考虑到贝加尔湖的容积、深度、清澈度和冰覆盖,最终该望远镜被安置在距离湖边 4000 米、水深 750米 至 1300 米的位置。
俄罗斯联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员表示,过几年,该望远镜的体积就可从目前的半立方千米扩大到 1 立方千米,与美国南极研究站极冰下的“冰立方”匹敌。
日本下一代主力火箭H3全貌亮相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3月17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种子岛宇宙中心(鹿儿岛)的发射场设置了下一代主力火箭“H3”1号机。由搭载主力引擎的第一节和安装在其上部的第二节等连接而成的火箭全貌首次亮相。
据报道,受降雨影响,作业较预定时间晚20分钟开始,没有出现明显故障,历时约45分钟设置完毕。
直到18日,该火箭将填充作为燃料的液氢和液氧,进行“极低温检查”以确认机体性能。火箭力争今年内发射升空。
H3火箭全长63米、直径5.2米,是日本国内最大的液体燃料火箭。与目前的H2A火箭相比,它能发射1.3倍以上重量的人造卫星。
超灵敏“分子温度计”可提高肿瘤治疗准确性
近日,俄罗斯与芬兰两国研究人员合作,研制出医用超灵敏分子温度计,可在分子水平进行超精密测温,有助于提高各类肿瘤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相关研究发表在《材料与设计》杂志上。
先进的肿瘤治疗方法需要在单分子水平定期准确地测量生命系统的温度,但理论计算和现有的温度计极不方便,且不能保证测量的高精度。
研究人员罗曼·阿卡索夫称,“分子温度计”是一类光学特性随温度变化的物质,他们合成了两种这样的物质,并研究了其发光特性。合成物质属于一类经过充分研究的水溶性卟啉,易于合成与修饰。加热时,其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发生变化,可将温度变化精确到0.1℃。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种化合物在激光照射下具有足够的毒性,不仅可用作“分子温度计”,还可用作带有内置温度计的成熟光动力药物,以对抗肿瘤细胞。
2D到3D绘图首次用笔就能实现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中,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打造了一只可以直接实现3D打印的“神笔”。这只笔的外观像一只普通的马克笔,但用其在2D平面上进行绘画后,只需要将图像在过硫酸钾溶液中浸泡3分钟,2D绘画就会变为3D物体。
据了解,这一神奇工艺得益于两种特殊的颜料。红色颜料含有表面活性剂,在遇水溶液时能够膨胀,能让2D绘画变得立体。而黑色颜料不含表面活性剂,可以牢固地附在2D平面上,起到固定红色颜料的作用。而过硫酸钾溶液则可以将3D物体迅速定型,使其能方便地从附着物上取下。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技术有助于实现3D打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
野生倭黑猩猩首现跨群收养事件
《自然·科学报告》近日发表的研究称,日本京都大学科学家对野生倭黑猩猩种群的观察显示,有两只幼崽可能曾被来自不同社群的成年雌性收养。
研究人员之所以相信发生了收养行为,是因为他们观察到了两只成年雌猩猩玛丽亚和基奥对两只幼崽佛洛拉和露比表现出了“母爱行为”,包括背在背上、理毛、哺乳,以及一直筑巢,且持续时间分别超过了18个月和12个月。此外,他们没有观察到玛丽亚和基奥的社群对佛洛拉或露比表现出攻击行为。对粪便线粒体DNA样本的分析也显示,幼崽和它们的照顾者之间并非亲生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倭黑猩猩的收养行为可能不仅发生在收养母亲与亲生母亲有血缘关系或社交联系的情况下。科学家认为,潜在收养行为可能源自倭黑猩猩的利他主义、对幼崽的喜爱,以及对本社群外的个体具有很高的包容性。
植物和土壤能“此消彼长”互换储碳能力
3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时,土壤能够储存的碳量反而会减少。由于当前的陆地碳汇模型并没有计入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未来的气候变化模型和预测数据,都可能需要修改。
据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大约能去除30%的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植物在借助光合作用促进自身生长的过程中能固定二氧化碳,而土壤可以把碳作为分解生物量封存起来。不过,目前并不清楚这种碳汇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持续增加作何反应。
研究团队指出,这种互为消长的关系,可能与植物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关。生长过程中,植物的根部会从土壤中汲取营养元素,而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会降低土壤的固碳能力。
最小可自动折叠千纸鹤诞生
近日,一只千纸鹤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学·机器人》的封面。与传统千纸鹤不同,这只千纸鹤只有大约100微米长,并且通电即可自动折叠。这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的可自折叠、具有记忆功能的微米级传动装置。该装置在施加电压时,利用铂的氧化反应以及改变铂片的位置,可实现多种折叠结构的精准调控。实验表明,该装置能在100毫秒内完成折叠,并可重复折叠上千次。
目前,该团队正在尝试将该装置应用到纳米机器人上,实现机器人的行走。纳米机器人在医疗卫生、机械制造、军工装备等领域均具有广泛前景,新研究或能有助于寻找与机器人相配的传动装置,解决这一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
新材料能从水中提取可再生能源
近日,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纳米多孔立方碳化硅(3C-SiC),它可以捕获太阳能,并将水分解以生产氢气。
研究人员称这种材料为纳米多孔3C-SiC,它有很好的性能,可以利用阳光从水中产生氢气。实验显示,这种新型多孔材料可以有效地捕捉和收集紫外線和大部分可见光。而且,这种碳化硅有许多非常小的孔,多孔结构促进了具有所需能量电荷的分离,而小孔隙则提供了较大的活性表面积,增强了电荷转移,增加了反应位点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水分解效率。
“我们已经证明纳米多孔3C-SiC具有更高的电荷分离效率,这使得水分解氢效率比使用平面碳化硅好得多。”该研究负责人、林雪平大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高级讲师孙建武(音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