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自立自强进军

2021-05-31 03:02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民营企业基础

本刊综合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3月4日和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相继开幕,全国进入“两会时间”。

科技创新一直是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它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基础研究、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等内容建言献策,这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转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

“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时表示,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不足。

李克强指出,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迫在眉睫。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争取在“十四五”将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提至8%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點实验室教授王立峰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实现科技自主自强的关键。他建议,科学分配基础研究经费,支持科研一线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实现关键核心领域重大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认为,要提升我国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需要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基础研究不仅仅是发表论文,还有核心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先进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掌握。这些技术和设备方面的能力与成果有重大的溢出效益,在技术发展与转移转化、企业创新能力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贻芳还谈到基础研究不足带来的一些问题,如重大原创性成果与突破不够,项目短平快甚至表面文章盛行等。“这与基础研究支持不足、科技管理体制缺乏稳定支持息息相关。即大家都要竞争有限的经费与项目,必须在短周期内完成任务,这虽然大大提高了竞争意识,但也因为缺乏稳定支持,使得需要长期的研究与积累、重大疑难问题、不太出彩的基础性研究较难开展。”王贻芳认为,目前的经费管理体制需要做一些改革,通过改革实现项目竞争和稳定支持、短期成效与长期积累的平衡,实现良性互动。

王志刚透露,科技部将制订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基础研究将更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更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立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改革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及支持方式。

关键核心技术是创新之本、发展之魂。“科技创新一直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实现战略安全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强国品牌的成功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谭瑞松表示,只有充分培育领先、独创的创新文化,紧抓核心技术创新的“牛鼻子”,不断推进机制改革、技术革新、标准提升,才能支撑国家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与国防安全。

然而,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我国还面临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

“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结构性失衡较突出,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而畜牧业育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肉牛、奶牛、猪等优良种源大部分来自国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坦言,尽管我国是种业大国,但还不是种业强国。

要把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突出位置。为此,李成贵建议,要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做强企业上下功夫,促进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创新效率和产业化水平,打好种业翻身仗。

在科研试剂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也有同感。她指出,目前高纯、特纯材料与临床试剂、生物化学制品等新型试剂产品,长期处于被进口产品垄断局面,存在成本高、供货时间长等问题,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动也受到制约。

“针对具备长期发展前景和高技术附加值的关键技术领域,更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产业经济支柱,在高增长的新兴市场加速品类覆盖,增强国产品牌市场竞争力。”肖苒说。

建立科技强国,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谭瑞松表示,新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从修理、仿制到自主创新,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靠的就是对核心科技自主创新的持续追求,“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开展重点工程研制和攻坚”。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中国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在提案中建议,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通过标准引领实现芯片自主创新和“垂直领域创新”,进而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突破。

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对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说:“我们必须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中国的发展不仅受益于人类科技成果,也要为人类贡献新的科学思想,带来新的技术产品。”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要在一批战略产业和领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并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建议,打造“3+N”国际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将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因地制宜建立差异化的若干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科创触媒+”的模式。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拥有一批专业技术过硬、富有进取精神的科技人才。

“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支撑很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建议,应当丰富人才评价标准,培养产业链关键技术人才,建立起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研究一视同仁的人才评价机制。

如何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国睿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明春认为,推广“揭榜掛帅”等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实施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的分类考核评价方式,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重大科技工程实践中锤炼青年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应重视系统性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科学洞察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让有科学家思维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思维的科学家在企业的舞台上碰撞。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指出,高等学校应从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入手,布局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激励原始创新的评价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合作,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创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说,中国自主芯片已在北斗卫星、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跟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仍有差距。希望有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针对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下大力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结合,需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然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

“创新人才短缺,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缺乏公平竞争环境,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受限。”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表示,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不会创新、不敢创新或者盲目创新、创而不新等难题。

为此,刘劲松建议多措并举,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素质,完善民营企业人才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解除专业人才到民营企业就职的后顾之忧。统筹推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转化效率,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进行科研攻关。

同时,降低民营企业创新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企业创新项目申报审批提供便利化服务,完善对民营企业创新的鼓励保护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引导和公共服务,指导企业厘清创新思路和创新方向,组织有需求的民营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方法培训,提升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董事长张义光建议。

张义光认为,首先,要把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尽快完善产业链生态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创新资源,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竞争力。其次,大力提升创新链科技供给,搭建企业和创新载体对接平台。加强对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以创新优势引导产业资源集聚。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创业平台,孵化创新企业,加大创新供给能力。最后,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推动跨区域开放合作。同时,依托自贸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校等,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提高产业链、创新链的价值能级。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民营企业基础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王国庆接替吕新华 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