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夏妮
[摘 要] 环境教育基地是提升人们环境素养,推进开展全民终身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对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广西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特点和不足之处,最后对完善广西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的發展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为广西环境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环境教育;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环境解说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5-0232-02
一、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的定义及功能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环境教育”概念被正式公布:“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校内外各级教育,对象为全体大众,尤其是普通市民,以便使人们能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环境教育基地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培养生态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教育基地通过运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对自然的热爱,探索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的关系,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环境教育基地因其资源、区位、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泛指面向公众开放的,具备展览展示、环境管理、环境教育等功能的场地馆所。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不同于传统、正规的学校教育,它强调开放式、主动式、启发式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实现环境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
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内部的布置布局、装修改造、监管维护等建设运营都需要人为操控和管理,也可按照人的意志快速进行调整调控。同时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受到外界天气的干扰比较少,有利于重要物品的保管和维护,对环境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较稳定的环境保障。此外,场馆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把解说内容高度精练地融入讲解中,让参观者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解说内容,从而高效地实施环境教育。
二、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建设现状
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总建筑面积330平方米,于2017年6月5日建成对外开放,开馆以来已接待区内外5500多人参观学习。该展馆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空间多维度,是广西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场馆的建成填补了广西生态环境类教育馆建设领域的空白,是广西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之一。
展示是达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展示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参观者在生态教育馆的体验感受,并影响其环境知识的传递、环境情感的培养和环境态度的改变。目前展馆设有“历史成就”“环境质量”“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土壤环境”“核与辐射环境”“绿色城市”“生态乡村”“环境隐忧”“环保铁军”10个展区,全面介绍了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历程,集中展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在装饰布置设计上采用大量铜鼓、绣球、桂树等广西特色装饰元素;各版块装饰底图全部选用广西秀美山川照片。以简短文字搭配丰富图表的方式为主,配以声、光、电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为整个生态教育馆打下坚实的视觉、听觉及触觉基础,有效提升了整个参观学习过程的感染力,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沉浸式课堂,达到高度的情感互动学习体验。
在多媒体展示方面,相关展区设有体积小、科技含量高的数字化展示屏幕。在重点区域还设置了电子沙盘和实时查询互动屏幕,共同打造了高科技数字化影音空间:在“自然保护区”展区,沙盘展示了广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在“生态乡村”展区,沙盘展示了广西开展生态乡村建设中推广使用的生活垃圾“微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流程和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流程;在“大气环境”展区,可以实时查询广西14个市大气质量实时监测情况;在“水环境”展区,可以实时查询广西52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7个入海河流考核断面的实时监控数据。以多种互动手段代替大段文字讲解,在更多展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同时调动参观者情绪,提高了参与度。
在实物展示方面,无人潜艇、无人水质采样船、高光谱无人机等四位一体的环境监测监控设备向参观者展现了广西全方位、立体式的环保监测监管体系。在“自然保护区”展区,展柜内还陈列了丰富的实物标本中华鲎和儒艮,让观众直观地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大自然里的野生动物已经越来越少,想认识它们,只有通过标本了。展馆还以广西特色动植物标本、生态产品作为点缀,展示有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复制标本、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防城港金花茶、利用边角料制作成的梧州再生棉纱制品等,打造出具有广西独特风貌的生态环境教育馆,使参观者在参观时切实体验广西的生态优势和广西的生态色彩。
环境解说是公众与教育资源联系的纽带。北京师范大学魏东英博士认为“环境解说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个融教育、管理和信息传递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环境解说尝试帮助人们了解造访地的文化与特性,培养欣赏能力,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解说员目前由广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3~4名工作人员兼职担任,轮流上岗。2019年7月22日至24日,该中心邀请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著名主持人李朝珍为讲解员讲授语音发声训练要领和讲解技巧,邀请形体老师为学员讲授仪容仪表和礼仪规范,提高了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广西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广西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存在生态建设投入不足、污染防治项目实施缓慢、环境监管力量薄弱、污染事件多发频发等情况。据了解,目前广西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有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柳州工业博物馆生态宜居馆、南宁市生态环境教育馆、美丽南方生态环境教育馆、宾阳县水生态环境教育馆5家,在建的有南宁市青秀山生态环境教育馆、玉林市五彩田园生态环境教育馆2家,场馆类生态环境教育馆数量少,类型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广西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社会参与度不高。从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负责人提供的参观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3日,共接待参观者5500人242场次,其中企业参观者301人,院校师生参观者280人,政府部门参观者1736人,广西生态环境系统职工、干部参观者3183人。数据显示,社会组织参观人员仅占总参观人数的十分之一。社区、企业、学校等社会组织缺少参与途径和渠道,导致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教育内容与形式单薄。由于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和本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内容集中展现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以及广西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教育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人群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需要。教育展示内容缺乏与公民生活的紧密联系,无法吸引参观者的兴趣,导致大多数参观者仅仅跟随讲解员观看相应的图片、文字,教育形式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参观者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兴趣。
人才队伍弱化。环境知识背景与构成决定着教育人员的环境教育能力,广西生态环境教育馆的讲解员均为兼职人员,多为出版编辑、广告设计等专业,缺乏相应环境知识学科背景,专业素质能力不强。许多讲解员都是临时学习,背诵讲解词,不能真正将环境教育精神传达给受众,枯燥灌输式的教育使环境教育基地缺乏吸引力。
四、完善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措施的建议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离不开生态公民的参与,生态公民的培养需要环境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应当深入开展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提升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形成全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通过对广西生态環境教育馆的走访调研,针对广西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措施的几点建议。
拓宽环境教育线上线下学习渠道。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予参观者丰富的体验和有意义的教育,是环境教育基地普遍面临的挑战。除了搭建学习平台、做强内容外,还应注重提高参观者对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的“教育黏合度”,以人文关怀增强教育的“温度”,以互动带动受众的参与度。参观前,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让参观者获得环境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产生参观期待与欲望;参观后,可提供一些可以带走的东西,如简易折页、读物、纪念品等解说媒介,让参观者日后可以进一步阅读回味,加深学习记忆。生态环境教育馆往往只注重在开放期间与参观者的互动,然而,“参观前”和“参观后”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这些时期对于延伸和加强环境教育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实现再次传播。
提升环境解说人员队伍建设。应对环境解说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或环保志愿者担任兼职解说员,壮大队伍建设。以期在专业知识方面,实现解说员熟悉解说资料的收集和归档,解说写作原理与方法,解说活动规划与执行,环境教育教学设计等目标;在专业技能方面,能够熟悉环境教育基地的环境资源,学会设计并修改解说活动,了解参观者并进行差异化解说;在环境素养方面,能够通过写作等方式表达对环境议题的看法,从知性和感性层面去感染参观者,动员群众参与民间环保活动。建议培训课程包括生态学、环境活动设计、解说媒介规划与发展、环境教育伙伴关系构建等。
制定不同的环境解说体系。细致、系统的环境解说规划是环境教育场所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受教育者的认知和个性不同,对解说内容和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说技巧。如儿童具有好奇心强、认知水平低、可塑性强的特点,喜欢丰富的画面和趣味的展示,适用玩游戏讲故事等趣味性的解说方式;青少年具有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喜欢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方式,适用鼓励讨论与辩论、表达观点和相互分享的方式;成年人自我意识强,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社会生活问题感兴趣,他们注重内容的可信服性、与社会热点的相关性,适用鼓励问题探讨与分享的方式。此外,场馆类环境教育馆教育主题应与观众平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话题内容密切联系,以引发相对更高的关注度,激发探讨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民,蔚东英,陈晨.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J].环境教育,2005(6):4-7.
[2]蔚东英.国内外大学环境解说专业和解说职业认证[J].环境教育,2010(7):41-43.
[3]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5-14.
[4]印卫东.环境教育的新理念:从“卢卡斯模式”谈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9-22.
[5]徐梓洪.生态公民[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6]周儒.自然是最好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