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苏是清王朝重要的食盐生产区和运销区,自清初起,私盐兴贩就十分猖獗,康雍年间,穷民以贩私谋生,商贾假私盐图利,回空漕船运丁等则私藏夹带,盐贩私枭活跃于淮扬、泰州、镇江等地。由于盐捕官兵查拿不力,灶户、窝家与私贩通同隐讳,禁私又不能清源,以至贩私愈演愈烈,私贩成群结伙,盐枭以武力捍卫,他们抗拒兵捕,骚扰百姓,甚至杀人越货,民间苦不堪言,盐徒勾结官府,贿通吏役,官役参与贩私,不仅使朝廷禁缉私制度如同虚设,而且严重败坏了地方官风政风。
关键词 江苏,私盐,缉查,地方社会
中图分类号 K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10-0023-08
盐课、田赋与关税为清王朝财政收入的三大项款,两淮所辖之泰、通、海三分司就下辖30个盐场,鼎盛之时,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两淮盐法、盐务、盐课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重视,成果也较多。①清代盐课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其弊亦多,盐课之弊主要由于引目不能流通,价值不能平减,“天下盐课,两淮独居其半,乃利之所竞,弊亦随之”。②而盐弊又莫过于贩私,私盐不仅损商误课,而且对国家盐法构成重大挑战,但学界目前关注较多的是乾隆以后的两淮私盐之弊,对于清初至雍正期间江苏的贩缉私问题涉及较少。③笔者不揣浅陋,拟对康雍年间江苏的私盐之弊略加讨论。
一、康雍时期江苏的私盐兴贩
清初以来,一向有食盐贩售“私畅”之说。自顺治起,江苏私盐就屡禁不绝,各类私贩方兴未艾,而官民商贾盗贩私盐各有所图,穷民仗贩私以谋生,商贾借私盐以图利,官役武弁则与私枭相勾结,甚至参与贩私。郑祖琛谈到清代私盐猖獗及贩私利益链中官民商贾的不同目的时,曾说:
盖小民惟利是趋,今见场之可以无引而售也,則亦无引以售之;商之可以夹带而行也,则亦夹带以行之,而商之借官行私者,以为官引之滞销,皆民之私有以害之,结纳地方文武,自郡县以至营弁佐贰,无不为其所使,而四方游客,下隶佣夫贩竖,人人觊觎于盐商,于是为商者,操行同于贱隶,服用拟于公侯。匣费磨单,公销私用,巡船卡栅,朝改暮更,假巡缉之名,逻骑四出,舍大伙私枭于不问,而日取步贩肩挑以为鱼肉,卒之经费愈多,则成本愈重,官直昂于私直之半,虽驱天下之穷民,而尽入于囹圄,其势终不能止,持竿执梃,甚且为盗贼之原。①
郑祖琛认为,清代私盐难以禁止,有民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但官役与奸商勾结,营弁、盐捕等坏乱国家法纪,置私枭大伙不问,是症结所在。
盐为天地自然之利,亦为穷人续命之计,穷民为了谋生会铤而走险,“穷民之所以贩盐而冒死不顾者,非徒以供滋味之需而已。彼实以家无宿储,专恃营运,荷担而往,易米而归,而一家之妇子所资以为命者也”,“穷民能肩荷背负者,犹可藉之以少延残喘,而卒不免于犯上之厉禁”。②
康熙时,各地流民觅食江南,就有不少人成群集结,参与到江南兴贩私盐的行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据两淮巡盐御史李煦奏报,李煦到任之后,查得河南、山东、淮北等处流民多在扬州等地结伴兴贩私盐,百数成群,这些人在三江营、西马镇、戴桥镇、章石汤、八港口、南新洲等处出没无常。③各处私贩成群结伙,有多至数十甚至数百人不等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与松柱、永葆等内阁官员在讨论两浙巡盐御史诺米关于各处贩私问题的题疏时,亦谈到江南贩私规模庞大,往年江南卖私盐者甚多,一伙有至数百人。④
雍正二年(1724年),据署江宁巡抚何天培反映,淮扬沿江一带私盐充斥,且多有小民私贩,淮扬与浙省连界,因浙省农田失收,流民觅食,遂借逃荒从事贩私活动,直入吴江、常熟、昆山、青浦诸处,“装载小船,百十为群,越境私卖”。⑤江南提督高其位也折报浙江饥民因觅食,“负贩私盐,潜入江傍”,⑥累百成群地进入苏松地界贩售私盐。
清初以来,江苏的私盐兴贩,又反映为武力贩私和团伙化走私,而无业游食之徒与刁民匪类勾结以后,也有发展为团伙贩卖,甚至持械贩运。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给户部的上谕指出,官盐壅滞,主要由于各处奸民“指称投充满洲,率领东兵,车载驴驮”,⑦他们携带弓矢等器械,公开贩卖私盐。康熙元年(1662年)奸民张自新的贩私,就以武力相捍卫,张兴贩私盐,“且纠集多人,擅驾双桅船支出海,随带炮箭等项”,⑧公然抗拒江阴营官兵的查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据江南提督师懿德反映,江北、江南各处私盐充斥,枭徒聚集结伙,丝毫不惧怕地方查拿,因为他们有武装力量对抗地方官府,而来自山东、江南的一些无业“游食之徒”,“流入江北产盐之区,勾引本地匪类,窝顿兴贩,每一盐头名下,聚领一、二百人或六、七十人不等,大伙列械在于江面,船载由三江营等处运卸,以车推担挑各处,成群贩卖,尽属亡命”。⑨徐文弼谈到清代各地武力贩私的特点时就指出,大伙盐徒肆无忌惮,“南方撑驾大船,北地多驴驮负,弓刀炮火,白昼公行,庄村任其经过,捕壮不敢稽拦”。江淮、两浙商贾:“例有管理上场下河等伙计,其不肖之徒,纠合无赖(买私),连樯运载,明插旗号,执持官引,以为影射,江河四达,莫敢伊何!”⑩
雍正时,江苏各处不法刁民“舍命图利,结伙持械,公然抗拒,强行贩运,虽有官兵,亦惧于生事,不能奈何”。?輥?輯?訛雍正元年(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报说,两淮贩私多成群结伙,兵戈捍卫,“自河南山东而来之贩子,与本地刁民成百成百地结成群伙、贩卖私盐。或由旱路以驴驮运,或装载数船,兵戈押运,无所顾忌”。?輥?輰?訛很多私贩原本迫于饥寒,才兴私贩私,但因与刁民勾结,或因奸雄领头授意,他们也变得胆大妄为,竟因贩私敢与官府相抗,这也是清廷和江苏地方官所担忧的,在查弼纳看来,很多私贩发展成为盐枭巨恶并非偶然,“初始因为饥饿难耐而贩卖私盐,既而得利难忍罢手,遂致为盗,扰害生民”。①
官役势豪、运丁、舵工、水手等参与贩私,造成江苏各地盗贩成风。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给户部的上谕就指出,内外大小官员、势豪之家多有贸易贩盐,倚势不纳课银者,由于巡视盐课官员畏势徇情,以致盐课亏欠。②
漕运为有清一代大政,被视为朝廷之血脉、天下之根本。康熙初年,漕运总督林起龙就上疏指出“东南岁漕四百万石,转输天庾,关系军国第一大事”,③郑日奎也说过,“漕运一事,尤天下大命之所系”,④故而清王朝每年耗巨资用于漕粮征运,以保障京师供给,清朝漕粮征运集历代制度之大成,防弊无所不至,漕弊却越禁越多,主要反映为官役不守成法,贩私有恃无恐,奸顽隐匿人犯,恃力行凶,贪吏诛求良民,奸民挟制官吏,等等。江苏地当漕运孔道,江南、江苏所属各府每年起运漕粮一百五十余万石,而沿途漕船之运丁及无籍舵工、水手夹带私盐尤属典型。顺治以来,清廷曾多次下令严查沿途回空漕船的夹私问题,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廷就要求总漕:“差委官弁在扬州、仪征会同盐政(后裁)委员查验私盐,如有夹带,即将押运官弁并失察各官一并题参。”⑤但受利益驱動,回空漕船之运丁、水手人等夹带、伙同盗贩成风。顺治十七年(1660年),两淮巡盐御史李赞元就上疏说:“回空粮船约有六七千只,皆出瓜、仪二闸一帮,夹带私盐,奚止数十万斤。”⑥而且长此发展,势必害盐法、误漕事。康熙时,漕船往来运丁人等“夹带私钱私盐,遇稽察员役,动辄抗拒”,⑦甚至滋事伤人。雍正时,旗丁、水手等之作奸犯科难以悉数,而粮船夹带私盐亦流毒沿河引地。雍正元年,世宗在上谕中就指出,漕船的舵工、水手,不仅串通奸顽收带私盐,而且很多崇尚邪教,聚众行凶,“或因争斗伤害多人,或行劫盐店,抢夺居民,种种凶恶,渐不可长”。⑧粮船又与私枭串通贩运,共享私利。
有一种积枭巨棍,名为风客,惯与粮船串通,搭载货物运至淮扬,托与本地奸徒卖货买盐,预屯水次,待至回空之时,一路装载,其所售之价彼此朋分,粮船贪风客之余利,风客恃粮船为护符,于是累万盈千,直达江广,私贩日多而官引日滞。⑨
商贾为了图利,又暗结枭徒,广开官店,囤积私盐。雍正十三年(1735年),据高斌反映,有不少来自浙、闽、川、粤、长芦等地的商人,在淮盐接界之地暗结枭徒,借官行私,广开盐店,或数座,或数十座不等,“私枭借官店为囤户,盐店以枭棍作生涯”,⑩商贾囤盐私贩,以致引壅课绌。
二、康雍年间江苏私贩的地域分布
康雍时期,关于江苏各地的贩私,特别是团伙武力贩私,清文献留下了不少记录。康熙四十七年,两淮巡盐御史李煦就反映,江宁、上元等八县为两淮纲盐之门户,也为私盐出没之要路,纲商赔累多年,棍徒坏毁盐法,兴贩私盐,所以江宁、上元等地应慎重防范,以为保固之计。?輥?輯?訛
李含谈到两淮私盐时,特别提到淮扬地方,并指出:“淮扬私盐在在有之,而扬属为甚”,扬州府属各州县时常有贩私之报,“而高、泰二州及兴化县邵伯镇为尤甚”,盐徒贩私,“或连舟宗满载,或驴驮车装,甚至勾通过往粮座等船”,?輥?輰?訛将私盐运发至江广各处售卖。
泰州地近场灶,私贩甚多,枭徒亦常于此出没。顺治十七年,巡盐御史李赞元曾上疏强调,两淮禁缉私,应扼守咽喉,淮北私盐从安东、海州而出,四通八达,淮南私盐从高承坝而出,直抵泗州,从泰坝而出,更是江河四达,他认为,“板浦以南,新坝、新安等镇皆私盐往来必由之地,其责在安东县,高、泰二坝乃系禁缉之咽喉”。?輥?輱?訛康熙五十五年,圣祖给江宁巡抚吴存礼、江南提督杜呈泗的谕旨亦曾提醒二人,江南盐徒甚多,尤需留心泰州地方,江南地方文武应会商办法,杜源遏流,清场灶,查窝隐。①雍正六年(1728年),据江南巡察御史戴音保条奏反映,行盐从泰州过坝,除夹带外,将官引转化为私盐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接私小船亦往往在预定之地停泊等候。
引盐从泰州过坝,即搬入屯船,至仪所待掣,由泰至仪,其间路程约二百余里,私贩之辈每驾小船,于二百余里处停泊等候,屯船过时,分装贩往他境,而屯船于夹带之外,遇兴贩者多,则又偷爬引盐私卖,及到仪缺额,则又那移后船,积到引盐补数,陈陈相因,遂成积习。②
清初以来,通、泰两属引盐透漏夹带之弊甚多,对泰坝的管理不无疏漏。雍正六年,经戴音保奏准,“泰坝令就近大员董其事”。雍正十一年(1733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上奏指出,“泰坝为引盐汇集之所,各场夹带私盐皆于此货售,稽查抽称,不可无专员”。③朝廷从此在此设专员,以专责成。
扬州府江都县境内三江营,离各处煎盐场灶亦甚近,是棍徒私贩汇集之所,三江营距离扬子江地仅一里有余,江边多芦苇,盐贼易于藏身,三江营是淮盐界内最为紧要之地,也是淮盐与浙盐交界之处,此处逼近海口,防范尤属不易,三江营对岸为镇江府丹徒县,丹徒县所管之徐山老虎洞,也属私贩出没之地。④康熙时,曹寅、李煦二人均曾上密折,反映三江营之盐贼多藏身于芦苇之中,地方恶棍及山东盐贼又经常散盐于民家,以勒取重价,地方查拿不力。⑤康雍间,长江自京口运销至湖广、江西等省的食盐皆出于江海交会之所,沿途私贩严重,“私盐大船从此偷行者多,大伙盐枭常在海州、盐城等处聚集”,⑥扬子江之三江口、瓜州、扬州等口岸缉私压力很大。
康雍年间,镇江府亦属私贩活跃之处。明清镇江府食浙盐,浙盐出自松江海边,贩运至镇江,路途较远,价格也较昂贵,而且浙盐灰多味苦淡;两淮之盐出自通州、如皋等地,盐净且咸,价格又相对便宜,故民喜食淮盐。图利者多将淮盐贩运至镇江,镇江之民偷买淮盐者亦多。镇江府与扬州府两地接壤,江船往来如梭,巡查艰难,由于贩私有利可图,故奸恶之徒在镇江公然贩卖。⑦
镇江府丹徒县北行二十里即达江都县地界,江都地行淮盐,故扬子江为浙盐门户,朝廷于此设搜盐厅,以盘查水路私盐,禁防彼此越境。但自从明朝淮、浙盐分片区以来,交界地带一直私贩难禁。顺治三年(1646年),两浙巡盐御史王显就指出,镇江府北为长江,淮盐过江即为私盐,江面舟船往来如梭,难保无夹带;沿江地域宽广,难保无兴贩。由于食盐质量差异和价格差别,顺治以来,民间争食淮盐,使得私贩不可能禁绝。⑧
淮扬至镇江沿线亦多私枭活动。雍正三年(1725年),据江苏巡抚张楷奏报,贩私大盗罗思礼长期活跃于淮扬、镇江间,罗思礼原本为舵手,其贩卖私盐,系子承父业,罗思礼在淮扬各处影响很大,地方文武对他也不敢正眼看视。⑨罗思礼常借粮船夹带私货,抵通之后发卖,又于沿路贩私,各船舵工、水手皆听其调遣,是康雍年间淮扬至镇江地带贩私的巨枭。⑩
三、康雍年间江苏私盐为何屡禁不绝
整顿盐政,莫不以禁私为首务,清初以来,贩私却屡禁不绝。这固然与贩私能带来可观的利益有关,而兴贩私盐,穷民仰为谋生之路,商贾视作图利渊薮,地方缉私不力,禁私不能截源断流,江南河汊易于藏奸,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其一,江南私贩活跃,根源于盐捕官兵的查拿不力。清代查缉私盐系盐政部门专责,但州县官吏、盐捕、弓兵,以及汛地驻守营弁亦有查私之责。可是,清初以来江苏地方官并不积极配合盐务专司的查拿。顺治时,两淮巡盐御史李赞元就反映,“各府州县惟知田亩民赋为专任,盐法一事多略而不讲”。①康熙时,“私盐不能禁,皆由地方官不行查拿”,康熙帝认为,对贩私人员不予重惩,则私盐难以禁缉。②雍正时,世宗的上谕多次谈到地方不聽约束,以致私盐难禁的问题,如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给两淮盐政伊拉齐的上谕就指出:“两淮所辖地方甚为辽阔,缉私禁弊,往往官弁视同膜外,该盐政呼应不灵。”③各处隘口皆设立巡官巡役,看似周密,但地方文武并不实力缉查。
当然,地方查拿不力,也与各处盐捕人役为数甚少,兵不敷用有关。康熙五十年(1711年),两淮盐运使李陈常以江苏地方盐行积滞,枭贩充斥,曾与江南制府、提督协议招徕1600人,编入营伍,作为押运私贩回籍之用,但江南地域辽阔,走私隘口甚多,兵捕分防,实难兼顾。④康熙五十七年,两淮巡盐御史李煦就曾上疏言,“扬州府属三江营地方,恶棍贩卖私盐者甚多,虽有分防汛兵,为数极少,不敷巡防之用”。⑤
查拿不力,还反映为缉私兵捕放大抓小、避重就轻。缉查时放纵大伙盐枭,偶尔只擒拿一二小贩去敷衍上官,大伙盐枭人多势大,捕壮对他们往往视若无睹。《陆清献公莅嘉遗迹》曾记载一则故事,讲述了嘉定巡盐兵快缉拿私盐小贩逞能,并敷衍知县陆陇其的详情:
巡盐兵快每于船贩大盐枭受其贿赂,纵其往来私卖,而小盐枭之担贩者,获一二以为能干,时有兵快获盐枭一名,解于堂上,私盐一包,陈于堂下,公(指陆陇其)向兵快曰:“贩盐者止此一人乎?”兵快曰:“余伙皆走。”公向盐枭曰:“汝何不走?”曰:“吾不善走,故为其获。”公曰:“尔今日亦可快走。”枭随往门外一转,仍伏堂上,公曰:“吾令汝走,汝何不走?”枭竟远逃,公曰:“汝将大枭情纵,将小枭拿来,又将狡猾众小枭情纵,止拿疲弱一枭来,彼船贩系大枭,担贩系穷民,尔以此来搪塞耶?”责之。⑥
其实,兵捕放大抓小,有时也属情非得已,大枭不仅人多势众,纠合无赖充当帮凶,以武力为后盾,而且有的执持官引,借引行私,贿通官长,广开通路,故清人徐栋亦云:“州县官禁小民之私贩易,禁大伙之私贩难。”⑦
其二,禁私却不能铲除窝家,导致贩私永难清除。盐徒贩私,多因附近有产盐处所,而私贩盐货运往外地,无论是肩挑运贩,还是船载车运,分散各处售卖,其所到之地,必有熟识可靠之人,小民食私盐,较之于食官盐价格便宜,故群相争买,小民得利,而窝家亦乐得私贩好处,故小民对私贩之窝家亦不首告。雍正六年,江南巡察御史戴音保就指出,两淮各地灶户、窝家向与私贩之人通同一气,隐讳私盐,其弊由来已久。⑧徐栋谈到私贩、窝家、小民的关系时曾说:“欲绝小民之私贩,必先严卖地之窝家,窝家绝,而私贩不行,私贩不行,而民间无可买,虽欲不食官盐,得乎!”⑨
其三,禁私而不清源,有如不禁。康熙时,户科给事中余国柱曾指出,“禁私盐而不察其源,则其流不绝”。⑩所谓清源,是指禁止场灶之地的私卖行为,也就是要从源头铲除贩私。顺治初,清廷就严令各地场灶煎盐,照额开报,不得隐匿,违者以私盐论。?輥?輯?訛顺治以来,曾有不少官员论及清源问题,如清初两淮盐运使李公弼就说:“疏商裕课,首在禁私,然禁私之源,尤在产盐之地,场无私卖,何由越贩。”?輥?輰?訛雍正年间,大学士朱轼亦指出,各处私盐之兴,实由场灶,而各地拿获私贩,“止据现获之人问理,并不根究灶户”,“不知私盐,灶户所鬻,若使场灶间无私出之盐,奸徒何从兴贩,故欲杜绝私枭,必先清查场灶”。而清查场灶,也要防止盐商假贷为名,逼勒灶户,“凡灶户资本,多称贷于商人,至买盐给价,则权衡子母,加倍扣除,又勒令短价,灶户获利无多”,遂有私卖之举,所以灶户私售,实由盐商驱之,该管官纵之使然。①
徐栋谈到盐产地私卖之弊时就指出,奸民与场丁通同私易之弊,源于趋利和追求积盐的尽快销售,两得其便,“奸民利其贱盐,场丁利其售货”。②朱轼认为,场灶盐丁所煎之盐堆积未售,势必造成贩私之弊难除,所以他主张对场灶煎出之盐,“务令盐商尽为多买,或露积,或贮仓,大使逐一查明封识,如有听凭商人偷运及违例卖与枭贩等弊,将灶户分别究治,该管大使以纵告论罪”。③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李煦则主张加强两淮场灶的管理,“两淮煎盐灶户,其每日所煎之数,必立法查明,然后不敢卖于私贩,而尽卖于商人,若不查明煎数,则灶户奸良不一,难保无售私之弊”。④
当然,江苏的私盐难以禁绝,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江苏贩运便捷,地方易于藏奸,地杂人悍,流徙人员多,难以一一盘查,等等。雍正二年,两江总督查弼纳鉴于镇江、常州淮私猖獗,曾奏请将常、镇二府改行淮盐,但这根本不是禁私之法。吕星垣认为,淮盐、浙盐各有私贩,改食淮盐岂能禁私,“江浙禁私所患者,江口汊港横杂,又龙潭、孟河、玉河等口泛舟迳走,觉察无从,小吏查拿,易于贿纵。更有搀杂鱼菜,饰诈多端,他如诸暨、义乌、浦江、东阳、江山、镇海、崇明、靖江等邑,地杂人悍,尤易诈奸。重设盘诘,既病行人,坐视偷漏,更无底止。夹私贩雇舟,必有倍值,惟严饬防捕等官,实力擒获大伙,既惩奸民,并治船户,船即没官,船主发遣,则惩一警百,可冀杜绝偷漏也”。⑤
四、江苏贩私缉私活动对地方的影响
私盐盛行,破坏了朝廷的食盐专卖体制,导致损商、误课,两淮盐宪李含就曾说,“私盐盛行,则官盐滞,官盐滞,则国课渐亏,乃相因之势也”。⑥
然而,贩私与禁私的矛盾,私盐所带来的祸害,远不止损商、误课二事。康雍年间,私贩兴盛,以及政府假借缉私,造成对地方的扰害,严重影响到江苏的民生和地方的治理,也严重影响到地方的官风政风。本文拟撇开损商、误课不论,仅就江苏贩私、缉私对地方的危害和官风政风的影响加以讨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私贩成群结伙,盐枭以武力捍卫,又凭借人多势众,贩私时伺机盗抢,给地方带来难测之祸。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据两江总督阿山奏报,盐枭孔文泰在地方贩卖私盐,横行江淮已非一日,且其伙党众多,妇孺皆知其名,地方明知其为害,却不能招拿已久。⑦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廷上谕曾谈到运丁的祸害地方,并指出,运丁夹带私盐,在遭遇稽查后,“动辄抗拒伤人,放火诬赖,沿途商民船只悉被欺凌,种种不法之事甚多”。⑧康熙五十一年,据李煦奏报,淮扬一带盐徒贩私各有头目、党众,他们很多属于山东、河南的流民,聚集兴贩,原为生活所迫,人多势大,白昼横行,往来流窜,地方官府对其只能听之任之。⑨康熙五十八年,江南提督赵珀亦奏报说,苏松边海要地,盐犯多有“聚众执械行凶,恶棍打降、打抢害民者”。⑩康熙六十年(1721年),圣祖给大学士的上谕也指出,“江浙私盐盛行,尽流为盗贼,地方官明知,并不查拿”。?輥?輯?訛雍正元年九月,两江总督查弼纳在奏折中谈到两淮私贩与刁徒结成群伙,他们在各处既贩卖私盐,又四处偷盗,扰害生民。?輥?輰?訛
其次,盐徒抗拒官兵,骚扰百姓,甚至杀人越货,导致不少无辜者殒命。自顺治起,江淮各处盐枭拒捕伤人,导致官兵捕役殒命之事频频发生。顺治十三年(1656年),盐犯范歪嘴贩私,装载私盐二船,雇请唐得胜等以弓箭、腰刀等军器对抗官兵,并射伤官捕三人。①康熙初年,陆元、张自新等人在江内兴贩私盐,与官兵形成对攻,造成兵丁三人落水身死,据陆元本人招供,其贩私团伙乘坐沙船,并拥有红衣炮一位,百子炮四门,又配备了腰刀、弓箭、铁镗、长枪、火药等军械,参与贩私的人员年幼者仅十四五岁,不仅有各处民人,而且有旗下奸徒,在与巡盐官兵对攻时,私贩人众参与其事的有二十九人。②康熙后期,江北、江南枭徒贩私,往往大伙列械,聚众成群,每一盐头名下聚领多者一二百人,少者六七十人,这些人“尽属亡命,一遇巡捕人役,自恃枭众捕寡,执械拒敌,巡盐人役轻则带伤,重则致命”,巡役对大伙武力兴贩,“不敢撄其锋,而此辈见捕役莫可如何,愈张其志”。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苏州织造李煦奏报,十月二十日,泰州沈家渡地方捕役缉拿私盐时,遭遇大伙贩卖流棍,捕役因寡不敌众,反被杀死四人,巡船亦被盐徒烧毁,泰州文武官员竟不派兵施救,事后亦不派兵役追缉。④
清初以来,盐枭伤害地方百姓,造成无辜殒命的情形更为多见。康雍年间,大学士朱轼就指出,盐徒私售,不仅违法乱制,而且所行多刁顽凶恶,“或系赤手无籍之徒,或系凶棍不法之徒”,⑤他们欺官累民,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康熙二年(1663年),据江宁巡抚韩世琦反映,劣衿樊应隆兴贩逐利,横暴自豪,樊应隆为牟取盐利,招纳流犯樊人干等充当帮凶,残忍地杀害黄含章,先以秽物灌其口,又以木槌奋击,必欲置之死地而甘心,导致黄含章当时殒命。⑥张天爵之先世为明武职,任百户,顺治二年,张天爵降清以后,外委挂衔都司,顺治七年(1650年),清廷裁革其委衔,张遂以兴贩私盐为业,后因与沈志发生纠葛,遂逞凶殴打,先施以拳脚,继加以木棍,沈志毙命后,张又将其沉尸江中,并掠取其赀财。⑦雍正四年(1726)二月,据两江总督查弼纳反映,江南盗贩私售,不肖之徒鸠合干法,不仅耽误盐课,而且他们还私设头目,从事强盗杀人的行径,已經成为地方之隐患。⑧
再次,私贩勾结官府,贿通吏役,因利益驱使,官役也参与贩私,导致吏治败坏,朝廷禁缉私制度如同虚设,贩私无法遏制。顺治时,两淮盐院张伯珩就指出,两淮纲盐壅坠,虽由积弊因循所致,也与奸胥作弊弄法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人“朦官蔑法,通同奸商私相授受,夹带盐斤,毫无顾忌”。⑨以致私盐风行,课额拖欠。清初,两淮盐院胡道南谈到淮安府厅各属官吏用盐和衙蠹借名兴贩,则说:“淮安府属原系产盐地面,不行官引,府厅各属官吏合用食盐,势必赴场买运,其岁食所用盐斤有限,奸胥衙蠹却每每借名官用盐斤,恣意兴贩,大船小载,公行无忌,致使巡缉员役莫敢过问,是以区区无几之食盐,竟开不可穷诘私盐之径窦。”⑩胡道南也谈到两淮巡盐厅缉私捕役参与贩私问题,指出:
设立捕役,原以缉私,非以贩私,近访得巡盐厅官,滥用多人,以致恃腰牌为护身,每每连樯巨艘,恣意私贩,行至市镇,假扮盐犯,墩锁船头,遇僻静处所,即便交易,殊不知墩锁之盐犯,即捕役之同伙,巡盐之捕快,实私贩之盐徒,大干法纪,深可痛恨。?輥?輯?訛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两江总督噶礼专折奏报地方亏空时指出,历任两淮盐运使亏空甚多,官商夹带私盐问题突出,“定例,盐引每张止行盐三百六十斤,而今官员、商家等合谋夹带私盐,每引余五百斤”。?輥?輰?訛
最后,盐捕假名缉私,扰害地方,致使民间苦不堪言。盐捕之设,专令巡缉私贩,朝廷明禁盐捕借缉私之名,滋事扰民,各地亦不得滥收恶徒刁民,充任白捕。但各处假借缉私,往往收聚无赖,手执器械,身悬腰牌,对来往商船搜抢掳掠,甚至诬赖乡村殷实之家窝藏私盐,围堵掳捉,抄抢家赀。刘兆麒曾谈到浙江盐捕扰害地方的问题:
盐捕一役,原为巡缉私盐而设,今访闻:奸恶盐捕不行奉公巡缉盐枭,每每招集白役,私置械船,历城镇则称巡盐,遇孤村肆行搬抢,有遇大伙畏缩不前,即拿获得银卖放者,有假恃巡盐公行兴贩者,有牵锁男人、奸淫妇女者,更有身带私盐搬放客商船内,锁吊殴打诈害勒索者,甚至借名搜验,因而强掠客商劫取财物者,种种不法,难以枚举。①
清初以来,盐捕以缉私为名,扰害商贾民人,较之于盐枭私贩,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厅县等衙门招收盐捕,往往不问其来历根由,故所收之人多属不耕不织、游惰无赖,他们充任盐捕以后,往往以腰牌为护身符,“公然纠结匪类,列械扬艘,名为巡缉私盐,实则为非作歹”,②有的还借缉捕栽赃嫁祸无辜,而地方官员对其所行亦不究问,任其祸害乡里。
顺治时,在严禁私盐过程中,扬州府兴化等地就有猾吏指使盐徒构陷民人为贩私同党,妄诛大姓,从而造成无辜之家产尽家破的情况。该县有官学生陈嘉谟曾作血书上陈地方缉私之弊,指出每获一犯,必株连数十家,岁久不决,非重赀以赂狱吏,无以生还,“缉私原为通商利课,裨益国计,却因此而生出无数冤案,转令牵连无辜之人淹滞囹圄,破产不出,动受巨创以死”。③无辜者遭罪甚至胜过兴贩之盐徒,这当然是地方官捕加害所致,但作为民之父母,地方官于心何忍。所以他希望官府尽力打击假借缉私而贩私的盐捕,惩治无中生有牵连无辜的构陷行为,如官府对此不加责问,势必会有更多善良遭受诬陷,甚至死于非命,而养乱丛奸,更会导致盐政日坏。
食盐为官民日常之必需,国家实行专卖,以增收国课,禁止私贩。但商人图利抬价,官役违法乱制,借缉私扰民,甚至栽赃嫁祸。要彻底遏制奸徒盐枭贩私又谈何容易,私贩不能禁,自然而然,因贩私给江苏地方带来的种种社会危害也就难以清除。
【作者简介】雷炳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