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兵
[摘 要] “互联网+”给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策略,这种迎合“互联网+”的新形式,有助于提炼科学问题,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科研管理;“互联网+”;信息化;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204-02
一、“互联网+”给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是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科研管理技术手段的革新;同时又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平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技术的优化等许多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将各行各业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企业的管理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日常的工作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在这种趋势下,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变得尤为重要。积极建设科研管理数据平台,促进科研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才可以把互联网技术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相結合,发挥其真正的正面作用。就目前来说,达成这一要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数据平台面临的挑战
1.从数据平台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平台搭建不完善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独立自主的科研管理平台,完全依赖于第三方的科研平台完成科研任务势必会导致科研管理效率不佳,还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从数据管理层面来讲,没有独立的自主科研管理系统也会导致数据收集不及时、数据管理落后等问题。
2.有一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的科研管理平台,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平台功能不齐全,安全性存在问题等。“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要求高校建设功能完善的科研管理平台,这也是首要条件之一。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这一要求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如何实现多方面科研数据的整合以及建立一个可以持续服务的高质量科研平台是现阶段要攻克的工作难点之一。
(二)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
以往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普遍具有专业性强的特性,各个学科分别进行垂直领域的科学研究,这就导致各个院系的科研管理之间无法做到相互合作。在“互联网+”时代下,跨领域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科研管理模式,并且被普遍重视起来。许多高校的陈旧科研管理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再适用,将个体联结成整体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科研管理新形式。传统的垂直领域研究模式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其他学科已经研究成功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在院系之间共享,导致走了很多弯路,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各个学科研究成果之间的结合,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使研究人员在初步接触跨学科研究的时候很难适应,缺乏跨学科研究经验,从而导致科研进度受阻。
综合来说,想要建立科研服务体系,高质量、高效率的科研服务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变得极为方便,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尤其重要。科研服务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数据管理的问题,还可以提高跨学科综合化科学研究的水平。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已有超1500所高职院校,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较晚,虽然在2000年至2006年间有差距缩小的趋势,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存在。我国目前高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资源共享困难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虽然已经开始,但是尚未成熟,很多信息化科研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仍然是以人工化、纸质化为主,其基本运作模式并未完全改变,从而导致管理人员管理效率低下。在资源共享方面,由于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信息的传播无法做到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导致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困难,造成了对科研资源的浪费。
(二)信息利用浅表化
现阶段虽然很多高校都借助计算机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了科研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但是这些软件的功能较为单一,只能单一地服务于科研工作量的统计等方面,起到的也只是人工管理的辅助作用。从全局信息化管理来说,信息利用浅表化较为突出,整个系统的研究仍然缺乏自主性和全局性。
(三)信息素养底层化
信息素养在这里指的是管理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来源和构成,导致信息素养底层化的出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都是二级管理模式,这就导致了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很大一部分科研管理人员都是由教员等行政人员发展而来,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充当科研工作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较低,无法与新时代接轨。目前很多科研管理人员能胜任的工作只是上报材料、传达行政命令等,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不能做到完全胜任。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策略
想要应对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构建高职院校的高效率信息化管理平台,需从服务和技术研发两大功能入手,建立包含用户中心、星问答、专家库、研发需求、研发中心、成果展示、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校刊投稿、课题管理十个模块的平台(如图1),实现“互联网+”信息化模式运营与管理。
(一)构建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科研服务组织体系
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学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项目,设置开发服务部、研究所、项目管理部等专职部门,积极推动课题的研发工作。课题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除了负责以上几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应提供科研资金的管理工作以及与科研有关的活动组织工作,积极推动学术信息之间的交流,促进科研工作的有序化、高效率进行。
(二)实现信息服务功能与技术研发功能
1.信息服务功能
通过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从用户的问题咨询和开发需求中及时获取有关的科研技术,形成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技术指导。通过信息服务功能,及时掌握市场动向,让学校和外界合作共赢,从而服务社会。
课题管理功能是整个信息化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的功能,也是核心功能之一。课题管理以易用性和服务性为设计宗旨,应当包括课题申报、成果汇总等核心功能。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使整个科研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用户的每一个需求都可以快速达成,整个流程简洁易用,一目了然,不仅使资源管理效率得到提升,还使科研工作者更加方便。
2.技术研发功能
平台作为合作与沟通的桥梁,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通过平台搜集所需的资源和课题,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平台发掘技术人才,个人可以通过平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专家库成员可以通过平台组合开发团队,也可以进行项目申报等。
(三)平台由“十个模块”组成
1.“用户中心”功能模块所面向的服务群体是平台注册人员,用户可以在用户中心获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通知以及进行个人信息的管理。
2.“星问答”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注册用户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或者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平台会把用户提出的问题转发给专家或者专业的从业者进行解答,并且把解答内容反馈给提出问题的注册用户。
3.“专家库”可以说是一种专家认证,具备高度专业知识的注册人员可以进行申请,平台会将其标注为专家身份,以专家身份参与“星问答”等服务。
4.“研发需求”功能中,平台提供一个研究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发布一些研发需求,将项目名称、项目要求、附件上传等内容填寫完成之后,平台会将这些需求发布,为用户寻求合作研发的机会。
5.“研发中心”功能中,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研发需求,进行研究专家的征集和项目管理。
6.“成果展示”功能主要是对目前最为前沿的用户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促进科研信息之间的共享。
7.“技术转让”功能是指平台可以作为一个中介来帮助用户进行技术的转让。
8.“技术培训”功能允许所有注册的用户报名参加,平台会根据实际的需求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活动。
9.“校刊投稿”包含多元化的功能,主要集中于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如投稿、审稿、费用管理、信息通知等功能,使其变得更加易用。
10.“课题管理”提供多元的服务内容,如成果汇总、课题申报、课题审核等部分内容。
四、结论
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实践需要,在与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大促进了各级各类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专家资源、师生资源的挖掘,架起了线上实现科研管理的桥梁,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科学、高效进行,这种迎合“互联网+”的新形式,利于优化问题,持续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