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长用
[摘 要] 生态校园建设是大势所趋,如何建设生态校园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生态校园建设,“生态”是手段,而“育人”才是目的。好的生态校园要努力构建一个由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好的教师、好的环境融合起来的好的生态系统,具体在生态校园建设中做好“四个方面”的建设:校园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课程文化生态建设,课堂教学生态建设,教师成长生态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校园建设格局。
[关 键 词] 生态校园;建设;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98-0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在此背景下,生态校园建设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生态校园建设,“生态”是手段,而“育人”才是目的。好的生态校园要努力构建一个由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好的教师、好的环境融合起来的好的生态系统,做好“四个方面”的建设:校园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课程文化生态建设,课堂教学生态建设,教师成长生态建设。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做好校园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力。生态校园建设的目标之一就在于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氛围,以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
生态校园建设,通过对校园环境生态式的规划布局和自然人文景观的改进,形成生态校园式的校容校貌。学校在生态校园建设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学校整体设计和景观构建,这些学校整体设计及其人文自然景观,会对正在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角、一房一墙、一事一语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全天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汉大学樱花林及其散步小道,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及与其相伴的亭阁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清华大学清华园中的荷塘旁边,可观荷赏花,可慢慢回想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情景,内心得到陶冶;走进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水杉林,稍有植物学知识的人会仿佛聆听到首任校长胡先骕先生的水杉歌,感怀他对植物学的专业研究和敬业精神。
校园环境体现生态特色,校园绿树成荫,花开四季,花香弥漫,散发着蓬勃向上的魅力,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心灵得到释放,情感得到升华。研究证明,优美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美的熏陶,使其心灵、行为、仪表变得更加美好。生态校园建设,让一切回归天然、回归本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以顺应自然的理念做好课程文化生态建设
课程文化生态建设,是指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育评价等都体现生态理念的校园形态,并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构建环境、教师教育、学生教育等诸多元素。围绕生态课程建设,从两个层面进行构建: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态课程的开发。开展系列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爱鸟周”“节约水电宣传”“节能环保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文化,在探究、合作与体验中,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是校本生态课程的推进,拓展本校、本地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信心得到提升,兴趣得到激发。通过这些课程文化建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建设观念,找准参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設的角色定位,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以生态为办学特色的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生态文明课程,并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打造生态课程文化,取得积极成果。学校依托生态优势,开设了“生态文明通论”课程,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2019年组织专家研究出版《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程》作为该课程教材,每年面向全校7000余名学生开设“生态文明通论”课程。同时,该课程采取集中备课和分班教学的方式,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策略等方面内容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致力于培育学生成为具有生态人格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同年,在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院校教材建设办公室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遴选工作”中,学院9门课程入选2019年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中国森林文化基础(第2版)、高职安全教育课程均获评A级成果,森林康养、儿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园林测量课程获评B级成果,大学生安全教育、药理学以及园林工程材料课程获评C级成果,成果排名全国高职院校榜首。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课程体系,拓展第二课堂,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宣讲大赛,开办“生态文明大讲坛”,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广大师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争做美丽中国建设先锋。
三、以保护自然的理念做好课程教学生态建设
生态校园建设中,学生的成长需求得到特别关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应得到尊重,尊重学生本来的天性,按照本来的样子成长。一切回归自然和本源、唤醒灵性和天赋,教师对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生态校园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爱的守护者,守护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快樂成长,还要进行生态式教学改革,使生态式“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在生态课程中讲生态,在非生态课程中融合生态知识和理念。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三爱三乐(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与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四个校园(平安校园、法治校园、绿色校园、幸福校园)”建设活动,并使之引入课堂,进行关爱与快乐教学,助推学生成长成才。2012年,《铸造“三爱三乐”校园文化品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项目荣获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次年,《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时任党委书记罗振新同志的署名文章《以“三爱三乐”增加受教育者幸福感》。同年,教育部内参《职业教育动态》以“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增加受教育者幸福感”为题,对该院“三爱三乐”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了全面介绍。“三爱三乐”主题教育活动和“四个校园”建设活动不断推动该院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得了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2019年在全国林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十佳教学案例”评选中,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获“十佳教学案例”2项、提名奖2项,成果丰硕。
四、以尊重自然的理念做好教师成长生态建设
在教师的成长中,尊重自然,就是因势利导。在景点道路设计上有一种说法,就是不知道路怎么设计那就让游客先走走,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曾这样用过,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游人踩出许多小道,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小道铺设了人行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尊重自然,就是最佳的路径。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强教必先强师。教师的发展,应优化环境以充分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使教师的成长由自由转向自觉,由个体转向集体,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教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确信通过努力可能实现时,他们就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追求进步,提升自己,达成所愿。可以说,创造环境、激发动能、尊重教师,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由“要我成长”转为“我要成长”的关键环节。要不断激起教师的成长自觉性,并使之始终发挥高效的推动作用。
针对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组织培训,“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培训,加强理论系统学习,不断增强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转化为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把教师的成长打造成为一个由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再由教学实践到教学理论的成长和提升的良性互动与循环的生态建设系统。
针对教师的成长,最值得一提的是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应有的尊严,营造“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古人很尊重教师,“天地君亲师”,除了天地自然,教师有很崇高的社会地位。2014年教师节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他强调,要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2]梁仁君.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及体系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3]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李明芳.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 文化教育,2014(2).
[5]邬移生.“美丽中国”视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目标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6).
[6]杨美勤,唐鸣.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教育的转型路径 [J].广西社会科学,2017(9).
[7]陈东旭.新时代以人为本生态校园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