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梦婷
[摘 要] PBL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被动教学转化为主动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或情境,将课堂的主要角色交给学生。而会计人才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外,亦需要具备灵活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PBL模式运用于会计教学能以问题或情境为导向形成探究式学习,达到以上教学目的。为探讨如何将PBL模式与会计学科融合、在会计不同模块划分和多种新型教学手段下如何运用PBL模式等问题,在得出任务驱动、角色代入及情境设置等具体应用路径后,提出初步实践构想和实施方案,把理论研究和教学问题相结合,以期为我国高职会计教学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更新、突破和进步。
[关 键 词] PBL模式;会计模块化教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12-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PBL教学模式又称问题导向、项目导向教学,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教学中,亦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BL模式的优势同样能够在其他学科上有体现。近年来,逐渐有专家、学者将PBL教学模式引入会计学科中进行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而受到会计学科各个细分模块的不同,实施成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结论。且研究样本以本科院校为主,对高职院校的研究较少。因此,PBL教学模式能否切实、可行地运用到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中,如何将PBL模式的特性与会计学科特点更好地融合,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可否从PBL教学模式上吸取经验等均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职业院校的会计模块化教学研究由来较早,已形成丰富且可参考的研究成果,并随着时间推进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研究范围和内容逐步扩增,将PBL模式与会计模块化教学相融合亦能够为会计模块化教学增添新的研究视角和因素。因此,研究在PBL新型模式下的高职会计模块化教学效果如何,会计专业各个模块的划分是否均能采用PBL模式,会计模块的划分是否能为PBL模式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辅助,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方式及方法会有何种突破和进步,均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意義。
二、PBL模式与会计模块化教学的契合和匹配
PBL教学法是指问题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或者项目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杜翔,Anett等人(2009)以“技术、人文与社会”课程为例,研究证明了交叉学科的PBL方法是比传统授课模式更有效的课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认知学习、合作学习、内容掌握、自我满意程度及职业认同感。
在过去的研究中,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将PBL模式运用于会计职业教育中。王前锋(2006)根据Barrows的模型在会计学教学中采用PBL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收获良效。唐玮等人(2009)尝试把PBL模式引入会计学基础教学中,提出“传统教学为主,PBL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徐丹(2012)、焦栋(2012)、万经花(2013)、高志辉(2013)等人先后分别将PBL模式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会计英语、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中。同时,各学科模块的特点不同,以上教学实践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实施成效也并非完全统一,亦存在不同的问题。随后,PBL教学模式在会计类学科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越来越多相关学科。因此,将PBL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会计类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结果普遍缺乏具体量化的数据支撑,并且多以评价其所设计的PBL教学模式在相应课程中的正面实施效果为主,而对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及改进措施的分析和描述尚有欠缺。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和成熟,越来越多的院校将会计学科细分为不同的科目和模块进行教学,或根据职业化能力培养的层次设计出相应的会计教学模块,或按照会计实务岗位的不同进行具体划分。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模式则日渐多样化,线上实训、校企合作、翻转课堂等新型的培养模式和授课方法逐渐走进课堂。因此,PBL模式是否能够合理应用到模块化教学的实务案例、模拟实训等新型教学方法中,专业教师如何更好地将PBL模式与会计教学相融合和匹配,将是本研究着重探讨和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
三、PBL模式在会计模块化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任务驱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PBL教学模式下,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具体任务,采用真实企业的案例,以完成每一任务为目标,学生根据会计实际工作过程所需技能的操作方法和规范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具体操作中产生对会计核算技能的需求,针对其需求引入相关理论知识,用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以此有效调动学生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
另外,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有更为立体、全面的理解,知道自己为何所学、所学为何,而非盲目应试性学习。与此同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抗压耐挫的能力,提升其在精神和品质方面与未来会计岗位的匹配和适应程度,达到思政育人的双重效果。
(二)角色代入——提升职业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将上课班级划分为各不同小组,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自身的职业角色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例如,在一笔赊销业务中,由不同的成员分别扮演购货方和销货方的会计,让他们各自进行职业判断并做出账务处理。通过角色代入方式,让学生主动意识到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专业能力。
在角色代入过程中使书本知识与实务工作相融合,公司的岗位职责、审批权限、业务处理流程等实际性工作内容能传递给学生。也能够使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学习中,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有利于提早确定职业目标和规划,针对性地为之付出努力和准备,从而提升职业判断的意识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在校期间迷茫的状况。
(三)情境设置——加强综合应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课本或教材中所列示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非能完全涵盖现实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情况。尤其在当下“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之下,财务机器人、云财务等新兴财务工具和技术正悄然刷新着传统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因此,不仅包括理论基础和实务训练,学生还应学习如何去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来适应环境变化。因此,从根本上提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素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会计岗位及职业需求的变化,就要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PBL模式通过课程教学情景的设置,让学生作为第一主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引入教学案例,包括业务引导型案例以及实操性案例,又如校内仿真手工模拟实训室、外访企业进行见习等多种途径体验真实会计工作情景。通过探究式学习,以此更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会计、审计、税务等相关知识的能力,促进财会学科的交叉、融合。
四、PBL模式应用于会计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基于PBL模式在会计模块化教学中的三大应用路径,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阶段的初步构想,确立了以下实施方案: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步骤。第一阶段以理论研究为主,包括总体初步构想的提出和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第二阶段则以实践运用为主,即基于PBL模式的会计模块化教学实施和评价。
(一)总体初步构想提出
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PBL模式在过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模式和方法,结合会计模块化教学的经验和特点,并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和特征,形成基于PBL模式的会计模块化教学方法的总体初步构想,包括必要的准备工作、主要的实施路径、基本的反馈效果以及初步的预期成果。
(二)具体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总体初步构想的计划,选定作为案例的具体课程和授课专业及班级,进行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课程模块的划分、课堂流程的明确、PBL模式涉及的课堂问题和情境的设计、PBL模式中自主研讨的话题选择、PBL教学评价考核方法和标准等内容。
(三)基于PBL模式的会计模块化教学实施
选择两个同专业、同基础的平行班作为授课对象,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本案例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在实施时间上,以一个学期的正常教学周期作为本案例的实施期间,划分期初、期中和期末等多个时间节点。通过教材及课件、智慧职教、模拟实训室等多种教学工具和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四)基于PBL模式的会计模块化教学评价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所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总结该教学模式及方法在实际实施中的运用效果,比较该课程在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方式下的差异和特点,评价PBL模式是否能与会计模块化教学形成有效衔接,并根据研究结果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建议。
五、研究创新之处及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特色和创新之处:(1)本项目研究的内容不仅包含PBL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还将该模式与会计模块化教学相结合。(2)除了理论分析,笔者将在后续的实际教学中通过实践来验证前述推论,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针对性建议。(3)项目实施时将选取两个及以上班级为研究样本,并将实施期间划分为期初、期中和期末等多个时间节点,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衡量。其四,在评价项目实践效果时,将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量化,同时设定相关的测量指标进行对比,提高论证的说服力。
本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明确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如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得以体现、现行会计各个学科模块的划分是否均能采用及如何采用PBL模式进行教学、PBL模式应用于会计教学是否存在困难和缺陷等实际问题。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将采取以研促教的策略,把课题的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抓实过程管理,追求管理实效,把理论研究和现实中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相结合,促使研究落到实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會计教学方式及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有效路径,实现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更新、突破和进步,最终提升会计应用型人才的素质,促进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郭琳琳,李爱红.会计专业PBL教学效果研究:基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视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3):77-81.
[2]陈安.高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基于技能竞赛角度[J].财会月刊,2014(22):124-126.
[3]冯华,王凤燕.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递进式”会计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63-165.
[4]李彬,范云峰.PBL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商业会计,2011(8):79-80.
[5]梁美仪.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模块化教学探讨: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会计之友,2011(8):124-12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