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铃
摘要:面对新的市场需求,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的难度更大,人才培养环境比过去要复杂,大多数院校在改革的过程中采用了按需调整培养方案、加大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力度、侧重精英人才培养、培养方向选择倾斜、注重搭建实践平台的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作曲 作曲技术理论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104-03
21世纪,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高效率的创新与应用令人目不暇给,在这个越来越强调自我体验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音乐新作品无论是在应用范围还是应用方式上,都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的技能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新的挑战。国家教育部提出“新文科”的发展方向,更是强调未来艺术要与科学结合发展,鼓励交叉学科共同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在这样的趋势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时俱进。在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上,各院校虽然都在努力尝试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但从总体看来,还是有许多共性可循。
2020年12月,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研讨会如期举行。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的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了作曲与技术理论人才培养的问题,大家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总体看来,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的改革,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培养方案按需调整
培养方案,是每一个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蓝图。由于培养方案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因而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利于确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和调整教学资源总体规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全局体现。
众所周知,除了作曲主课之外,作曲“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专业必修的课程,而视唱练耳、钢琴、乐理也必不可少,这是作曲专业的传统课程,各院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增删其他课程。不同院校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培养学制不同,有五年制修业期,也有四年制修业期,相对五年制而言,四年制修业期的院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业年限相对紧缩,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更高才能消化同比例的修业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最直观并相对全局性的表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本科实行主课教师轮换制培养,一名学生至少接受三位作曲主课教师的教学培养;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分段制培养,四川音乐学院从2020级开始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新的实用性课程,以便于作曲学生了解一些新的作曲手段。广西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几乎每两年进行一次培养方案的调整,虽然不会做大规模的增删,但细部调整也一直都有,如课程增删和开课时间调整等,以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
二、加大专业和课程建设力度
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加大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加大力度的手段,一方面,可以从一流专业、重点专业或课程、精品专业或课程等方面的建设着手。另一方面,可以从开设新课程、增删原有课程、调整课程授课时间节点等进一步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把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建设成为教育部的本科一流专业,作曲课建设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广西艺术学院的《作曲》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为院级优质专业,2015年获得了自治区级的优势与特色专业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建成了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切实改善了作曲专业学生的音乐创作与制作硬件设备的使用条件。
开设新课程,每个院校都有所不同,但也有大致的倾向性。一部分是倾向于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新理论新技术而开设的新课程,另一部分是倾向于与科技联系更为紧密的计算机音乐、电子音乐作曲等方面的课程,如武汉和四川音乐学院就在高年级开设计算机音乐课程,并设改题环节,武汉音乐学院还在本科阶段开设《20世纪钢琴视奏与赏析》课程。
如果说开设新课程是技能拓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原有课程的调整就是技能优化的根本办法。广艺作曲专业,在大三的下学期,主课以应用型音乐为修业内容,为了提高这一学期的作品创作质量,《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就从原来的大三年级提前到大二年级开课,并在大二下学期增加《声音设计与制作》、大三上学期开设《录音与声学基础》等两门选修课程,为大三年级下学期作曲主课的应用以及音乐创作的相关内容打好相应的技术基础。经过实践检验,这些调整切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应用型音乐的创作能力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學大纲的修订是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也是人才培养中技能优化的重要环节。教学大纲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教师授课的方向和内容的直接指导。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改革的需求,教学大纲不可避免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力度,这两者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支撑,没有这两方面的大力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的改革只能是一纸空谈。
三、侧重精英人才培养
精英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中央音乐学院首先就定位在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上。作为中国的一类音乐院校,中央音乐学院用这样的定位,也是其品牌地位的重要体现。中央音乐学院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历史上也确实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人才,这部分人都成为了行业精英,这当然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息息相关,中心地带的一流院校,当然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最优秀的学员进行培养,地方院校就难有这样的便利条件,生源条件的限制也导致地方院校更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即使是地方院校,也会有一些优秀的学员,他们也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这就为精英人才的侧重性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四川音乐学院将“尖子生”培养纳入学院人才培养计划,设专门的教师对尖子生进行培养,把尖子生培养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进行推进。广艺作为地方艺术院校,生源条件无法与中央、上海等音乐院校相比,但作为艺术院校中知名度较高的学校,也能招收到一些资质不错的学生。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在开设大师班的环节中,尝试给这些精英学生更多的接触国际和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面对面教学机会,旁听的学员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经验积累。此外,作品的择优演出也给优秀的学生带来更多音响实践的机会,带动更多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选择这样的精英人才侧重式培养,以点带面的良好连带效应也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广艺作曲学子走入研究生教育阶段,部分优秀生还考到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研究生部继续学习。本校的优秀研究生毕业后,也成为就业地行业内的骨干力量。
可以说,侧重精英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四、培养方向选择倾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出现有的学生并不適合往作曲方向发展的情况,也有更喜欢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学生。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作曲技术理论方向也同样需要优秀的人才输送。在这样的环境下,本科阶段的教学,作曲技术理论也成为可以侧重培养的方向。很多音乐和艺术院校,虽然不一定明确的分专业方向培养,但也或多或少地形成有侧重的培养模式,以便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更有效的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规划,也为升学率和就业率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采用了本科分段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培养期,以三年为分段,三年后分两个方向。武汉音乐学院的本科学生可以选择转作曲技术理论方向。浙江音乐学院大二后可以选择戏曲作曲或民乐作曲,大三后可以选择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四川音乐学院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侧重的方向,允许学生对方向进行调整,并开设有专门的舞台音乐创作方向。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年级分作曲方向和作曲技术理论方向,侧重培养学生。
实践证明,选择方向转换为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生阶段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可塑之才。培养方向有选择性地倾斜,能够发挥学生的自身特点,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选择作曲技术理论作为重点的发展方向,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而日益扩张的艺术教育规模和艺术培训市场,对作曲技术理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培养既要保持一定的学术高度,又要与真实的市场需求接轨,才能有效发挥出教学资源的作用。
五、注重搭建实践平台
作曲是一门从零到有的创新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但是,乐谱只是一张张图片,要把这些图片变成真实的音乐,还需要演奏员的二度创作。虽然随着科技发展,现在普遍使用电脑打谱软件,比如Finale和Sibelius这两种作曲师生常用的电脑打谱软件就能够听到某些音乐可能的音响效果,但与真实的演奏还是相去甚远。采用Logic或Cubase等制作软件,能够比制谱软件相对更好的还原可能的音响效果,特别是借助了良好的采样音源音色库之后,但这一切,还是不能与现场实奏所带来的音响体验相匹敌。
除了现场音响实践,竞赛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竞争中能够更有效激励创作者的热情,也能够通过比较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各院校都在为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相关的竞赛平台用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竞争机制。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针对校内学生举行的“炎黄杯”作曲比赛;上海音乐学院面向校内的“学院奖”,面相全球的“百川奖”;武汉音乐学院的“学院杯”作曲比赛,每年电子音乐作曲和传统作曲间隔进行比赛,同时,在系部内还开展四大件相关的竞赛;四川音乐学院面向三年级以下学生全院范围内开展歌曲创作比赛,面向四年级以下学生开展小型器乐作品比赛,同时举办全国范围的“阳光杯”比赛。广艺有面向校内的“乐坛新秀”作曲比赛,也有依托东盟音乐周平台搭建的作曲比赛,此外,还有国际和国内其他的一些作曲赛事。
除了开设作曲比赛之外,各高校积极利用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如上海音乐学院就利用上海之春、上海国际音乐节,上海音乐学院的上海当代音乐周等,即将更名为上海当代音乐节。浙音主要的实践平台有杭州音乐节。中央音乐学院有北京当代音乐节、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广艺有东盟音乐周、学术周等实践平台。
举办作品音乐会也是实践平台中份额比重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央音乐学院有研究生、本科生的新作品音乐会,交响音乐会请专业乐团演奏。上海音乐学院每年三场作曲专业学生研究生音乐会,与专业乐团合作。四川音乐学院请国外的乐团进行获奖作品视奏音乐会。西安音乐学院有学生的新作品视奏音乐会。武汉音乐学院有获奖作品的音乐会。广西艺术学院有作曲学生的班级新作品音乐会、学术周遴选作品音乐会、获奖作品音乐会、师生作品音乐会等,也与广西交响乐团合作。此外,开设作曲工作坊、大师班、室内歌剧计划等不同形式的专业活动,可以辅助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
对未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改革的展望,把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民族乐器、特色民族乐器等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内容,更多地融入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的培养中,是大家都一致达成共识的举措。
六、结语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面对新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面临扩招之后师生的比例不断扩张,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难度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空前提高。新的人才培养需求比过去复杂,院校都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大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力度、侧重精英培养、对培养方向有选择性的倾斜、注重搭建音乐创作的实践平台等,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中所举事例,主要根据研讨会中所交流的各校情况举证,并未涉及所有院校。形成此文,一方面是根据广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的一个经验总结,同时也是跟国内专业院校经验交流的概括,难免有偏颇之处,谨以此文抛出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郭文景.中外融通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1).
[2]高佳佳.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攀登民管创作新高峰(上)——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团队成果纪实[J].中国音乐,2017(02):125-137.
[3]高佳佳.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攀登民管创作新高峰(下)——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团队成果纪实[J].中国音乐,2017(02):170-177.
[4]杜晓十.关于音乐分析意义、方法、人才培养和文献引进的探讨[J].人民音乐,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