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41)
胆囊结石为肝胆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常规保胆排石的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多建议行胆囊切除术。胆囊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储存胆汁,在切除后可通过肝内胆管进行代偿,一般不影响机体胆汁储存能力[2]。随着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3]。针对胆囊结石的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4]。相对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效果确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5]。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治疗者,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6-7]。然而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主要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胆囊结石患者的效果及临床护理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高龄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80~94岁,平均(86.20±2.31)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8.21±1.12)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80~95岁,平均(86.12±2.45)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8.33±1.2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前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腹部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且签署入组同意书、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在80岁以上;精神神经状况无异常、听力无障碍。排除标准:合并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者;既往行腹部手术者;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者;近3个月内曾发生心肌梗死者;近3个月曾出现脑卒中者;合并病毒性肝炎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以遵医嘱为基础进行术前宣教、一般护理、术前准备护理、心理护理等,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师处理。观察组行全程优质化护理干预:①落实责任,在患者入组后实施一对一的针对性护理,协助患者完成入院手续的办理及住院术前准备工作。②加强病情观察,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体化病情、体征并汇报医师进行认真分析,据此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强化病房护理人员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在术前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及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③术后指导患者相关药物服用方法、剂量,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尤其针对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需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于可能出现的疼痛,告知其疼痛缓解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加强与患者的有效交流与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于麻醉苏醒期,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尤其注意神志、心率、血压及呼吸的变化,了解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引流管出血、胆漏等现象。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麻醉苏醒期间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积极良好的心态与生理状态,以应对术后恢复。综合心理与生理方面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疼痛程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总分10分,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痛,0分为无痛,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明显。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胆漏、胆道出血、严重疼痛和切口感染等。肝功能指标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免疫比色法,正常值8~40 U/L)、丙氨酸转氨酶(免疫比色法,正常值5~40 U/L)和总胆红素(胆红素氧化酶法,正常值2~20 μmol/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围手术期NR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NR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术后疼痛NR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现胆漏、胆道出血、严重疼痛和切口感染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胆囊结石为临床相对常见的肝胆疾病,在发病后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影响,以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8]。针对胆囊结石,临床主要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又分为开放胆囊切除术与微创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被认为是目前临床治疗胆囊结石最有效且可靠的方法[9]。在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针对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在围手术期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患者不适感有积极的意义[10-11]。全程优质化护理干预不但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还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证明针对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高龄胆囊结石患者实施全程优质化护理对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有积极的意义。观察组术后出现胆漏、胆道出血、严重疼痛和切口感染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全程优质化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干预前,两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针对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高龄胆囊结石患者实施全程优质化护理对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全程优质化护理能有效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促进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信心,使其以更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14-16]。另外,在实施全身优质化护理的过程中,通过科学、严谨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根据患者个体化病情制订具体临床护理措施,可促进护理效率的提高[17-18]。
综上所述,针对进行腹腔镜手术的高龄胆囊结石患者,实施全程优质化护理,可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