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19年秦岭国家植物园鸟类组成变化

2021-05-31 03:05吴力博方利英高梵音樊卫东苏齐珍李亚利张晓溪朱艺萌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北东洋样点

吴力博,方利英,高梵音,杨 颖,樊卫东,苏齐珍,李亚利,张晓溪,任 欢,朱艺萌

(秦岭国家植物园,西安 710061)

鸟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物种之一,且易于观察,是优良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1-2],同时也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参考因素[3]。秦岭作为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观测鸟类组成的变化十分便利,本区域关于鸟类组成变化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化等环境负面影响下进行的[4-5],而长期的环境正面影响会对本区域内鸟类组成造成怎样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将1999年科考时的鸟类种类数据[6]与生态修复20年后的观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未来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并为更长期的鸟类监测和公众科学的发展积累数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秦岭国家植物园位于秦岭北麓,总面积639 km2,区域海拔480~3 000 m,处于 33°43′~34°04′N, 108°13′~108°29′E之间,属暖温带温暖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00~900 mm,年均气温8~10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7],在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和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交界处。

海拔1 000 m以下为低山区,植被以人工种植景观林和次生天然落叶阔叶林为主,杂有天然灌丛和部分荒地,主要树种为:雪松(Cedrusdeodara)、黄山栾树(Koelreuteriabipinnatavar.integrifoliola)、白皮松(Pinusbungeana)、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华山松(Pinusarmandii)、刺槐(Sophorajaponica)、女贞(Ligustrumlucidum)、柿(Diospyroskaki)、臭椿(Ailanthusaltissima)等。

海拔1 000 ~1 800 m为低中山区,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为:锐齿栎(Quercusalienavar.acutiserrata)、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旱柳(Salixmatsudana)、大果榆(Ulmusmacrocarpa)、兴山榆(U.bergmanniana)、漆(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建始槭(Acerhenryi)、湖北紫荆(Cercisglabra)等。

根据1999年科考记录,绝大部分鸟类分布在低山及中山区,分布于中高山带以上的种类仅白腰雨燕(Apuspacificus)、普通朱雀(Carpodacuserythrinus)两种。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对低山区的植物迁地保护区鸟类群落进行重点监测,设置10个样点,按生境类型分为3个水域样点、1个湿地样点、3个园地样点、3个林地样点。林地的样点半径为10 m,其余生境样点半径为20 m。调查起止时间为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每月进行4次调查,除冬季调查选在晴朗、能见度较好的中午进行外[8],其他季节均选在日出后3 h内或日落前3 h内进行[9],每个样点停留时间不超过5 min。对低中山区域采用样线法沿河谷或林间小道进行一般监测。同时采纳园区内来源可靠的照片、鸟类活体或尸体的记录。

调查设备为10×50双筒望远镜和最大等效焦距800 mm长焦数码相机,鸟类鉴定以《中国鸟类图鉴》[10]为准。

2.2 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11]确定调查得到的鸟类名称、分类、居留型和地理型,为便于比较,将1999年的历史记录也按照该系统进行校正。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9年鸟种数及其组成

调查期间共记录到鸟类121种, 隶属15目43科(表1)。按居留型划分,包括留鸟74种(61.16%)、夏候鸟23种(19.01%)、冬候鸟15种(12.40%)、旅鸟9种(7.44%);按地理型划分,包括古北种44种(36.37%)、东洋种41种(33.88%)、广布种36种(29.75%);按生态型划分,包括鸣禽76(62.81%)、涉禽15种(12.40%)、攀禽13种(10.74%)、猛禽7种(5.78%)、游禽6种(4.96%)、陆禽4种(3.31%)。

3.2 与1999年相比鸟种变化

与1999年记录比较,2019年新增鸟共67种,按居留型划分,新增留鸟39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11种、旅鸟7种;按地理区系划分,新增古北种26种、东洋种22种、广布种19种。按生态型划分,新增鸣禽45种、涉禽8种、攀禽5种、猛禽3种、游禽6种。

1999年有记录而2019年没有观测到的鸟共37种,按居留型划分,留鸟22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1种、旅鸟4种;按地理区系划分,古北种17种、东洋种13种、广布种7种;按生态型划分,鸣禽24种、涉禽1种、攀禽3种、猛禽5种、陆禽4种。

调查区域内20 a的鸟类种类有显著的增加,种类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目一级看,雀形目依然最多,但第二位由鹰形目(5种)变为鸻形目(7种),第三位由啄木鸟目、鸡形目、鸽形目(4种)变为雁形目(6种);从科一级看,第一位的鸦科(6种)变为鸫科(8种),第二位的噪鹛科、鹰科(5种)变为鹟科(7种)。

从组成比例比较(表2),地理型比例差异不大,三种组成次序不变,广布种比例略上升,古北种依然最多;居留型组成上,冬候鸟比例显著上升,其他三种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夏候鸟比例下降幅度较大(5.17百分点);生态型组成发生较大变化,鸣禽比例增加2.37百分点,依然占比最大,涉禽比例增加3.61百分点,取代攀禽成为第二位,游禽从无到有,陆禽比例下降最多(5.48百分点)。

4 结论和讨论

4.1 生境的影响

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5%,恢复了包括10 hm2湖泊等水域在内的湿地28.6 hm2,这些措施都为相应的鸟类提供了合适的生境。本次调查鸟种大幅增加,尤其是游禽、涉禽、鸣禽种类和占比上均有上升。

4.2 全球变化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东洋界鸟类有北扩的趋势[12-13],本调查中棕脸鹟莺和斑姬啄木鸟等以往分布于陕西南部的鸟类,在本区域也有发现。东洋种与古北种占比差距从3.3百分点缩小到2.5百分点,数量也从32种增加至41种,也体现了东洋种北扩的趋势。另外,东洋种与古北种占比接近,也说明了本区域的过渡性质。从居留型上也显示出类似的趋势,原本在陕西南部越冬的鸟类在本区域越冬,使冬候鸟种类增加,白眼潜鸭和红头潜鸭按文献记载在本区域多为旅鸟,本次调查发现的种群则在冬季长期停留,为冬候鸟。

4.3 调查的不足之处

1999年的报告中,没有详细的鸟类数量和分布数据,故只能进行鸟类种类比较,无法得知某一鸟种的种群变化。在调查方法上,采取传统的样点法和样线法,可能会漏掉一些在晨昏及夜间活动的鸟种,后续观测可以用红外相机作为补充[14],另外随着近年观鸟运动的兴起,发展公众科学,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鸟类的观测和调查中,相信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古北东洋样点
“爱心邮路”:“邮政绿”情暖空巢老人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北方水乡,古北水镇
基于空间模拟退火算法的最优土壤采样尺度选择研究①
四川彭州市的鸟类多样性
阿龙 古北水镇里潇洒玩一回
古北水镇
农田灌溉用水量统计工作中的样点灌区选取方法研究
“生态史观森林思想”与当代日本的东西方观
水韵古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