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21-05-31 00:35
关键词:总收入青海省青海

孟 珊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 810003)

1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地理位置界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6′-39°19′之间,面积7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青海湖、可可西里、隆宝滩、三江源等.此外,还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祁连大草原、门源油菜花、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山和年保玉则国家公园等.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态、多样性、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同时,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比如土族的安昭舞、玉树赛马会、七里寺花儿会、那达慕大会、撒拉族婚礼、藏族服饰等.除此之外,拥有在全国享有盛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塔尔寺,还有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青海境内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青海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青海还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古文化遗址构成了青海璀璨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旅游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巨大.但是,青海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青海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青海省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发展“大美青海”旅游品牌,旅游业已逐步成为青海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战略性支柱产业.2019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65.95亿元,比上年增长6.3%.接待国内外游客5080.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国内游客5072.86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7.31万人次,增长5.7%.实现旅游收入561.33亿元,增长2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59.03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3335.67万美元,下降7.7%[1],青海省要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发展格局,把青海省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上新兴的黄金旅游目的地.所谓“一圈”,就是打造环西宁两小时旅游圈,开发西宁近郊旅游,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三线”,是继续加强青藏线、三江源(唐蕃古道)、祁连山等重点景区和线路建设,使这三条旅游线路更加成熟,成为知名旅游精美线路;“三廊道”,是指重点打造以黄河旅游经济带和多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黄河旅游景观廊道;以青海湖世界级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题,融红色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安多藏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青海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以河谷田园、高原森林、雪山草地立体原生态山水环境为主题的祁连山风光生态旅游景观廊道.“三板块”,是指将着力打造以格尔木为核心,以雅丹地貌、万丈盐桥、茶卡盐湖、绿洲农业等为主要景观,融昆仑等文化于一体的柴达木旅游板块;以玉树市为核心,以可可西里、江河源头等为主要景观,融康巴等文化于一体的三江源旅游板块;以年保玉则景区为核心,以高原冰川湖群、阿尼玛卿雪山、玛多国家公园等为主要景观,融格萨尔史诗等文化于一体、连接甘川的大年保玉则旅游板块[2].

2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振兴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本文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对青海省及各市州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从而提出促进青海省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借助SPSS22.0软件,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及各市州旅游总收入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了2018年青海省各市州的GDP和各市州旅游总收入(因2019年青海省各市州数据尚未全部公布)、2000至2019年青海省GDP和旅游总收入两组数据,从纵、横两个方向对GDP和旅游总收入进行分析.

2.1 横向分析

表1 2018年青海省各市州GDP和各市州旅游总收入

从表1可以得出,西宁市的旅游总收入最高,其GDP也最高;从表2可以得出,各市州旅游总收入的全省排名与各市州GDP的排名基本相同.通过表1和表2可以说明旅游总收入和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2 2018年青海省各市州GDP和各市州旅游总收入排名表

续表

借助SPSS22.0软件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由表3可知,青海省各市州GDP与各市州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960,并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22,表明回归模型可以解释92.2%的样本,样本回归模型对总体回归模型的代表性强.

线性回归方程为:y1=90.443+4.015x1.

其中:y1为青海省各市州GDP,x1为各市州旅游总收入.说明各市州旅游总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各市州GDP就会增加4.015个单位.

表3 2018年全省各市州GDP和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2.2 纵向分析

表4 2001-2019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与GDP

续表

根据表4可以看出: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旅游总收入和GDP快速增长,旅游业已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青海省GDP从2000年的263.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965.95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027%,年均增长率达到14%.旅游作为一种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0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为10.55亿元,2019年为561.3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5221%,年均增长率达到24%.旅游总收入的增速远远高于GDP的增速,可见,旅游业对地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统计学中,可以利用散点图初步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根据表4中的数据制作了散点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旅游总收入的增加,GDP增加,而且20个样本点大致分布在这条直线的周围,这说明旅游总收入与GDP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理论模型进行描述.

图1 青海省GDP与旅游总收入的散点图

为了进一步说明青海省GDP与旅游总收入之间相关的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系数来获得,基于此,借助SPSS22.0软件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青海省GDP与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由表5可知,青海省GDP与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908,并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即旅游总收入越高,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就越高,这与散点图的直观分析是一致的.决定系数R2为0.824,表明拟合优度较高,即样本回归模型对总体回归模型的代表性较强.基于此,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

y1=665.326+5.282x1.

其中:y1为青海省GDP,x1为旅游总收入.

为了证明回归方程是否有效,应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从方差分析表中可知,回归平方和为14507142.963,残差平方和为3106049.967,总平方和为17613192.930,F统计量的值为84.071,Sig值为0.000,说明青海省GDP与旅游总收入的线性回归高度显著,回归方程有效.

表6 ANOVAa方差分析表

由回归方程可知,当旅游总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就会增加5.282个单位.旅游总收入的增加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加成高度相关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省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无论是横向的青海省各市州GDP和旅游总收入之间,还是纵向的2000—2019年青海省GDP和旅游总收入之间都存在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我省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 青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青海省拥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可西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宁、格尔木,还有国家5A级景区3家,分别是青海湖、塔尔寺、互助土族故土园,4A级景区23家.虽然青海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和周边省份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表7 青海省与周边省份旅游景区基本情况表

由表7可以看出,青海省拥有的5A级、4A级景区的数量远远少于周边省份,缺乏知名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大.青海湖、塔尔寺等景区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有限,与东部旅游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有不小的距离;旅游接待能力特别是国际接待能力较弱,2019年接待国内游客5072.86万人次,仅占周边陕西省的0.84%,入境游客7.31万人次,占陕西省的0.05%[3];星级酒店数量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五星级酒店仅有2家[4];旅游景区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旅游龙头景区.旅游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旅游品质亟待全面提升.

3.2 旅游发展方式粗放

目前,我省旅游业仍然是以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为主的观光型旅游格局,旅游发展方式粗放,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品缺少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特色餐饮、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等配套接待系统,造成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不高,购物、娱乐仍然是“短板”,旅游商品开发缺乏特色与创意,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

3.3 旅游业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我省旅游业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消费.交通、景点、酒店等的接待能力不能满足旺季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引发的“大交通”基础设施、住宿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休闲度假产品等发展滞后,新型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3.4 旅游业公共配套设施滞后

目前我省旅游业公共配套设施还比较滞后,铁路运输车次不足,机场布局尚不完善,接待设施档次较低,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缺乏快速交通连接,“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昆仑山口、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质公园等距离旅游集散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4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4.1 打造知名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深化“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青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夏都西宁、圣地塔尔寺、梦幻青海湖、神秘三江源、巍巍昆仑山、浪漫金银滩等旅游品牌支撑项目,激发旅游活力.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旅游接待的支撑.旅游接待能力属于旅游供给,如果只有旅游需求而没有旅游供给,是无法吸引旅游者的.所以应加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接待设施投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同时,依托青海湖、塔尔寺等龙头景区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发挥龙头景区的带动示范效应,促进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发展的良好态势.

4.2 创新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线路

利用青海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线路,增加旅游收入,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如推出探非遗—宗教文化游、品民俗—风情体验游、迎挑战—户外健身游、赏美景—采风摄影游、戏冰雪—欢乐家庭游等系列旅游产品.打造覆盖“一圈三线”重要城镇和节点的自驾旅游.开展互助七彩土乡、循化撒拉人家、祁连、门源等风情小镇的乡村旅游.设计环青海湖、祁连山、三江源、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寻踪、世界屋脊探险等为代表的精品旅游线路,奠定旅游大发展的基础.举办青洽会、藏毯展、环湖赛等展会和赛事平台,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体验.

4.3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我省是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必须大力发展交通、酒店、旅行社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目前,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全省高速、高铁、机场、客运中心、景区的交通服务设施,实施“景区最后一公里”工程,提升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依托旅游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发建设星级酒店,健全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档次,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可凭借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还可通过省内现有旅游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打造旅游龙头企业,最终实现规模经济和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实力.

4.4 创新旅游人才培养,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青海省地处西北边疆,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但由于地处偏远,教育水平欠发达,旅游人才短缺,影响了我省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院校2730所,其中高职院校1902所,占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院校总数的69.7%;旅游管理类专业共招生17.2万人,其中高职专业招生11.3万人,占旅游院校招生总人数的65.7%(见表8),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是青海旅游高职教育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我省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仅有7所,其中高等院校3所,高职高专院校4所.因此,我省高职院校应整合旅游教育资源,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同时,围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改革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实现旅游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

表8 2014-2017年旅游管理类专业院校数和招生数

4.5 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不断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知名度.一是应加大旅游专项投入.整合财政资金进行旅游专项投入,发挥政府投入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作用.通过省级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支持力度.二是应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应举办旅游推介会、举行旅游节庆活动等,扩大窗口宣传效应.如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文旅惠民消费活动、“民和情·夏秋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旅游推介会、排子山赏花摄影、柴达木文化旅游季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和体验青海旅游资源的魅力.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广告等方式宣传旅游地形象.同时,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微博、公众号等线上渠道,介绍青海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俗风情,还可推出直播带货进行旅游促销,随着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的不断深入,旅游消费者对我省旅游产品的关注度、参与度也会不断提升.

4.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旅游生态环境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倡导生态环保的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加强生态设施的推广与使用;注重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探索循环经济和旅游开发结合的有效途径;借助生态农业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应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开展旅游活动;保护文物、遗迹及其周边环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体育竞技、节庆、习俗、手工艺品等,尤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升,它将成为我省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极具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在旅游品牌、旅游发展方式、旅游业供需矛盾、旅游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青海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打造知名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创新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线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旅游人才培养,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总收入青海省青海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碧桂园:2019年总收入4859.1亿 同比增长28.2%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