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婧 黄琴斯 周小勇 童中胜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武汉,430022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面部红肿2个月。面部呈弥漫性、非凹陷性肿胀、发红,不能完全消退,晨起重,下午减轻,无痒痛。伴声音嘶哑、气短、刺激性干咳,偶有胸闷。曾至内分泌科就诊,查甲状腺功能TSH升高,给予优甲乐(25 μg/d)口服40天,面部红肿无好转。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平时血糖控制可。
体格检查:T 36.6℃,BP 137/103 mmHg,R 20次/分,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检查:双眼睑可见红斑水肿,面颈部弥漫性肿胀、皮肤发硬,境界不清,为非凹陷性,无压痛,手足无明显水肿(图1)。上胸部皮肤可见数处青紫色浅表静脉扩张(图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体液免疫功能、总IgE、梅毒、HIV无异常。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胆脾胰彩超无异常。肺部CT平扫:(1)右上叶膨胀不全,内见片状实变,肺门增大,前上纵膈软组织样密度影,考虑肿瘤性病变,建议增强CT检查;(2)双肺少许感染性病变,右下叶肺大泡形成;(3)右侧胸膜增厚,右侧腋窝淋巴结增大。肺部CT增强:右上肺纵隔旁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肿瘤性病变伴右上叶膨胀不全、内见条片状实变,右上叶支气管变窄,右侧肺门增大,纵隔内示增多稍大淋巴结影(图3)。
诊断为肺部占位性病变,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后患者转至肿瘤医院治疗,诊断为小细胞肺癌,行第一次化疗后面部肿胀、胸壁静脉曲张症状缓解。
图1 面部肿胀明显 图2 胸壁静脉曲张 图3 肺部增强CT 3a、3b:上腔静脉(白色箭头);3c、3d:上腔静脉受侵(白色箭头)
讨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C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致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起上肢、颈部、面部水肿,紫绀以及上半身浅静脉曲张的一组病征。本病好发于25~65岁男性。上腔静脉收集头颈、上肢、胸壁及部分胸腔脏器,回流膈以上上半身的静脉血,经上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绝大多数由恶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所致,以支气管肺癌和纵隔肿瘤最为常见,此外,尚可由纵隔淋巴结炎、慢性纵隔炎、缩窄性心包炎及升主动脉瘤等引起[1]。
本病临床诊断一般不困难,胸片、CT、MRI及上腔静脉造影对SVCS诊断意义大,其临床上主要表现在:①面、颈、上胸部和上肢淤血、水肿、皮肤呈暗红色;②眼眶水肿、结膜充血及喉、气管、支气管粘膜淤血,可有视力模糊、胸闷、胸痛、气促、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头痛、头晕、甚至晕厥。症状于坐、立位时减轻;③体检时阻塞位于奇静脉入口以上者可见胸前部侧支静脉曲张,阻塞位于奇静脉入口以下者胸腹部同时见侧支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均向下。治疗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化疗、放疗、手术、介入治疗及对症治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1]。
皮肤科常见面部红肿类疾病需考虑刺激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面部丹毒、玫瑰痤疮、皮肌炎、红斑狼疮、Melkersson-Rosenthal 综合征及淋巴瘤等疾病。本患者出现面颈部肿胀,至内分泌科就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后治疗不佳,辗转至皮肤科,诊断为血管性水肿,血管性水肿常好发于皮下组织疏松处,包括眼睑、口唇、口腔黏膜、包皮等处,水肿处皮肤紧张发亮,为不可凹陷水肿,一般2~3天后消退,部分伴喉头水肿,甚至严重时可引起窒息[2]。患者病情变化及病情特点均不能用血管性水肿等解释,因此需要积极寻找病因。
本病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医者临床思维局限于本专业, 看到患者出现面部水肿先入为主地考虑为“血管性水肿”,临床中应拓宽思路,注重伴随症状尤其是内外科疾病相关的症状的询问,加上仔细的体格检查,对于不符合常规发病模式时,需提出疑问并进行相关系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