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院,河北邯郸 056002)
众所周知,在磁州窑瓷器艺术体系当中,红绿彩瓷器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据记载,红绿彩技法出现于金代后期,红绿色彩的选用也与金代贵族对红色和绿色的偏爱有很大关系。金代早期推崇的是简朴的生活方式,但是到了中晚期,统治者以及贵族们越来越向往豪华奢侈的生活,极力推崇厚葬,红绿彩技法便在此背景下迅速推广和应用开来,成了当时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在历经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无论是产品种类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和越来越精湛的发展趋势。磁州窑与其他磁窑体系相比,其在装饰艺术上呈现出更多的优势,磁州窑运用了书画、诗词等元素在形制、施釉以及纹样方面进行了装饰,因此,磁州窑的艺术效果和技术成果都比较理想。具体体现在:磁州窑在瓷胎体上面施了化妆土,所以表面看起来会非常光滑柔顺,成功掩盖住了胚体的缺陷和粗糙;而且磁州窑集刻、剔、划、绘画、印塑以及彩釉于一体,有着更强的包容性,其不仅保留了传统制作技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吸收和借鉴了一些外来技法,使得磁州窑烧制出来的瓷器更加传神与生动。
红绿彩是建立在唐三彩以及釉下彩绘基础之上的一个新瓷中,根据专业领域的发掘成果可以看出红绿彩瓷更多集中在我国的中北部地区,诸如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而且在这些省份领域内挖掘出来的红绿彩从制作时间来看也基本上都在同一时期,均为金代。下图是明朝初期磁州窑生产出来的红绿彩纹碗。从图片当中可以看出红绿彩纹碗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整体形状十分规整,而且碗内外施挂白釉,碗内以红绿彩绘就出缠枝莲纹。整个画面构思精巧,纹饰布局紧凑;绘画采用写意技法,笔意流畅,线条清晰明快,色彩浓淡相宜,是明代磁州窑红绿彩瓷的精品。
据调查和了解,红绿彩最开始多以绘制人物为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红绿彩才开始用来装饰诸如瓶、罐、碗等此类小型器皿,而且装饰的纹样以及题材基本上都是自然元素,诸如花草、树木、鸟类、鱼虫等等。磁州窑的红绿彩在色泽方面和山西的红绿彩相差不多,均以大红色、大绿色为主,虽然色彩偏重,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淳朴清新的感觉,而且磁州窑的红绿彩多表达的是当时民间的风俗民情,地域文化特色非常显著。
从图片当中的红绿彩碗可以看出,其画艺上面还是保留了金代大写意的绘画技术,但是与金代时期的红绿彩制品相比,其在颜色上要更加收敛一些,有趋于浅淡的趋势。其实,单从这一点上便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红绿彩已经在审美上面和金代时期出现了质的变化,其所使用的颜色和色调也更平易近人一些,会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不再浓墨重彩,而是趋于浅淡舒适。
在磁州窑红绿彩当中,风花雪月红绿彩四系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品。从四系瓶的外观来看,圆浑稳重,带给人一种安详与宁静的静态之美,内部容量也比较大,有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四系瓶以红、褐、蓝三种颜色为主,三者的结合给人的视觉带来比较强烈的对比冲击,而且颜色主次也十分分明。四系瓶上面的红绿彩绘水乳和剔刻纹饰交融在一起,在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这与磁州窑制作匠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高超的制瓷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
四系瓶上面的风花雪月四个字代表着自然界的四个节气,也代表着四种不同的风景。其中风,代表的是风俗风气;花,代表的是浪漫与美丽;雪,代表的是凄美与高洁;月,代表的是哀愁与阴晦。风花雪月可以代表美景,也可以代表心情,更可以代表人声,代表命运,将其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四系瓶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
陶瓷是我国唯一一种没有发生过断代问题的工艺品种,其从新石器时代历经宋元明清上千年发展历史,有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制品流传下来。在陶瓷艺术当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便是它的纹样艺术,纹样艺术其最为绚丽多彩的一种艺术战象形式。对于瓷器来说,纹样拥有着不同种类的题材,也有着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杨、几何纹样以及人物纹样等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陶瓷纹样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具丰富性,纹样的发展趋势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要求的改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在逐步改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简而繁、由少而多的发展结果,纹样所能承载和表达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拥有着越来越多的寓意。
第一,莲花纹。
莲花纹是瓷器装饰中最早使用的一类花纹,其也是宗教纹样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花纹之一。磁州窑红绿彩绘便喜欢用缠枝、串枝以及折枝等姿态来表现莲花纹,其多被应用在碗罐盆等器皿当中。在红绿彩绘当中莲花纹多以折枝式的一花一叶形式来呈现,以环带的形式出现在盘壁当中,莲花相应开放,衬托着中间的折枝莲花。
第二,宝相花纹。
宝相花纹是把自然界中花卉的花头进行艺术形式的处理,让其呈现出程式化和图案化的特征。一般情况下,首选的还是莲花。宝相花纹有两种呈现方式:其一是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花瓣构成花头,莲花瓣的尖端呈现五曲形,而各个花瓣内部又有三曲小莲花瓣填充,花心由8瓣小花和8个小圆珠组成。在磁州窑红绿彩绘中,宝相花纹主要被应用在盘子当中。
第三,百花纹。
百花纹,顾名思义,就是多种花卉共同组成的纹样,花卉纹样会布满瓷器全身。百花纹又被称作万花纹、满花纹或者万华堆。百花纹在磁州窑红绿彩绘中的应用起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到嘉庆期间真正流行开来,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红绿彩绘纹样当中使用的百花纹多以牡丹花为主,同时也会有茶花、菊花、荷花、月季花、百合花以及牵牛花等不同种类的花卉图案,众多花卉同时出现寓意祥瑞与幸福。通常使用百花纹纹样的磁州窑,瓷器制品不容易看见纹饰底色,所以有百花不露地的说法。
第四,牡丹纹。
将牡丹纹作为主题纹样盛行于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人们喜欢牡丹,崇尚牡丹,在唐朝的手工艺品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与牡丹有关的图案。磁州窑在盘碗、瓶罐等器皿上会经常适应到牡丹纹的纹样,表现手法主要以印花、刻花、绘画为主,形式有交枝、独枝、串枝、折枝、缠枝等等。在磁州窑红绿彩绘当中,我们经常会在枕面上看到随云头形曲线绘画的3多牡丹纹样,基本上是以对称式、适合事以及均衡式的构图方式呈现。
第五,冰梅纹。
冰梅纹的灵感来源于宋朝官窑冰裂片纹,在图案地纹上面再画出梅花的纹样。冰梅纹兴起于清朝康熙年间,磁州窑红绿彩绘主要是在罐、瓶、盘等器皿上面应用冰梅纹,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应,寒梅吐艳尤显芬芳。其实,在磁州窑红绿彩绘当中应用冰梅纹这一纹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与冰梅纹自身的色彩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当涉及一些特殊情况时,还是可以在磁州窑红绿彩绘当中见到冰梅纹的身影。
第六,八吉祥纹。
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八吉祥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综上所述,红绿彩绘技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磁州窑最具特色的一种装饰技法与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磁州窑红绿彩绘纹样的变化也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磁州窑的发展,红绿彩绘对于纹样变化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在磁州窑装饰技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