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峰
地图素养偏低,读图、用图的能力差,不能从地图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不会使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地图素养的方法。
一、激发读图兴趣,构建心理地图
初中生活泼好动,一般情况下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因此,在学习初中地理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生动有趣的图像、视频等素材,激发兴趣,归纳课堂所学地图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心理地图。例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俄罗斯》这一课中,易混易忘的是俄罗斯的地形区、主要河流名称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先把地图中的地形区和河流名称找出来。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四个地形区,可以编成“山东高中西平到东平”进行记忆;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四条主要河流,可编成“伏尔加毕业了”进行记忆。归纳总结后,我们可以构建心理地图,将知识浓缩到一幅地图上,如下图所示。
二、掌握读图程序,培养用图习惯
提升地图素养,我们首先要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阅读地图时,我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看地图标题,二看地图图例、注释,三看地图内容。看地图时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要能结合地图标题、图例、问题要求、文字和数值等,剔除无关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并利用显性信息和挖掘出的隐性信息来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力求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例如,由“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可得出一些图中隐含的信息,如下图所示。
三、掌握地图知识,轻松转换地图与地理知识
随着对地理课程学习的深入,我们对地图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也会理解得更透彻。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在看到地图后立即联想到相关的地理知识,看到对地理知识的叙述后能立即在脑海中勾画出相关的地图。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地图和地理知识。
1.根据地图中事物的特征总结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地图中一些图形的轮廓和形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观察这些图形有没有易记的特征,如果有易记的特征,我们就要根据这些易记的特征寻找加深相应知识点记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洲的知识时,我们需要记住大洲的轮廓。非洲与南美洲轮廓都是倒三角形,很容易混淆,但它们最大的不同是非洲东侧有个小岛(马达加斯加);北美洲最典型的轮廓特点是美国旁边的墨西哥像是个小尾巴;欧洲轮廓最“破碎”,但只要辨别出英国这只“兔子”和意大利那只“长靴子”就能判断出它是欧洲了。再如,長江干流的形状类似两个英文字母“V”和“W”;黄河干流的形状像一个汉字“几”;广东的轮廓像一个大象头;等等。这些特征鲜明有趣,便于记忆。当我们按照一定规律来理解记忆所学内容时,在做练习题时遇到相应的图形,就可以很快辨认出来。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在指、绘、拼、填图上下功夫,在指、绘、拼、填图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学习完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可以先在“中国的行政区域图”上指认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地理位置和轮廓,然后再填、绘空白地图。通过反复练习,我们很快就能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地理位置、轮廓和简称。
2.根据文字表达的内容用“演示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或者做习题时,可以把文字表达的内容用“演示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将地理知识落实在演示图上,可以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也可以分析得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例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及黄土高原容易水土流失的原因时,我们可以用身边的实物(如课本、黑板擦等)代表山脉,在课桌上按照空间位置摆放出黄土高原周围的山脉;用颗粒大小不同的沙土、石块代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景观,放置在“黄土高原”的西北方向;请同学用力吹“蒙古、中亚的颗粒”,吹出的气代表西北季风。这样演示后,移开“黄土高原”周围的“山脉”,“黄土高原”的景观状况便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样的演示,我们更能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及黄土高原容易水土流失的原因。
3.把数据改绘成图形,提取有用信息。
根据数据绘制图形,能帮助我们直观地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动手绘图的过程,也有利于我们提高创新能力。例如,下表是各地形高度和地表特征统计表。
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很容易区分各种地形,明确各种地形的地表特征。但时间一长,这一知识点就很容易记混淆。如果我们能根据表格数据把这五种地形的高度和地表特征绘制成直观形象的地形剖面图,既可以强化学习内容,加深记忆,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甄别各种地形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所示。
地图作为地理课程的第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图素养是初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使用地图,才能充分发挥地图的功能,逐步提升自身的地图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