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好羹,远不止一碗胡辣汤

2021-05-30 10:48:04老艺术家
家庭百事通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胡辣汤牛肉汤洛阳

老艺术家

我一直以为“嗜汤如命”的只有广东人,可当我遇到河南洛阳人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嗜汤狂魔”。我们打招呼最多用“吃了没”,洛阳人一上来,直接就是“喝了没”。这个喝,就是喝汤。他们有多爱喝汤?这么说吧,在当地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洛阳水席共有24道菜,全菜皆汤。可以说,汤这个字眼,从根上就烙印在洛阳人的基因里了。

在洛阳街头,无论是早、中、晚,人手一碗汤是老洛阳们的标配。大片的牛肉、浮在碗上的油泼辣子,喝一口,感觉整个身体都被泡在氤氲的汤气里了。不同于广东汤的阴柔和清淡,洛阳汤讲究的就是粗犷、豪迈,怎一个“爽”字了得?

在外人看来,河南好像只有胡辣汤,这个说法在洛阳绝不成立。且不论洛阳水席,光是荤素搭配,洛阳的汤就有二三十种。要是去到洛阳,只会喊“来一碗胡辣汤”,那你根本不懂这座十三朝古都。

洛阳人为何沉迷于汤?

地域是决定一座城市饮食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洛阳也不例外。洛阳地处黄河中游、中原腹地,四面又环了山,是妥妥的盆地地貌,又因远离海洋,风进不来,气候干燥。在这种干巴巴的天气里,还有什么比来一碗汤更惬意?于是,洛阳人就靠这些汤汤水水“续命”,用酸辣为主的口味驱寒。

但仅有地理,还差得远。当十三朝古都的身份坐实了,洛阳的这碗汤也终于勾兑浓稠。从夏商开始,“鼎”出现之后,汤便开始抚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胃。洛阳盆地又盛产小麦等五谷杂粮,丰富的物产不断给这碗汤加料,直到魏晋南北朝,这碗汤才算熬成型了。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本意是“汉化”百姓,实现民族大融合,没承想这个大融合,把“胡食”也融合到了洛阳的饮食里。受胡人的影响,当地百姓在食用猪肉的同时,开始尝试食用牛肉、羊肉。他们发现,把大片的牛肉搁到汤里来,大口喝汤、大口吃肉,似乎风味更足了。

到了隋唐,这碗汤真正熬出了味。随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丝绸之路的加持,隋唐时期,作为都城的洛阳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商业、手工业中心。经济繁荣、各国遣唐使来朝,把洛阳的汤文化带上了巅峰。

于是,在一千多年前,出现了盛唐饮食的代表作——洛阳水席。它当然代表得了盛唐,也代表得了洛阳。所谓水席,一是所有热菜皆是汤水,二是上菜犹如行云流水般,吃完一道再上一道。

它简直是中国饮食文化里“食不厌精”的代表:全宴共有24道菜,先上8个冷盘下酒,包括4荤4素,再来16道热菜,头4道是用来镇场的压桌菜,后12道每3道为一组,分别由大菜领头,是为“带子上朝”。

洛阳水席的头盘是“牡丹燕菜”,除此以外还有料子全鸡、连汤肉片、焦炸丸子等等,口味有咸有甜、有浓有寡,正可谓“清者先行,浓者后来,正者主之,奇者杂之,抵者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溢之”。宾客皆宜,尽兴而归。

当洛阳水席穿越一千三百多年,还能在如今的洛阳稳稳落地,并与牡丹花会、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你就知道,汤文化已在洛阳有了自己的江湖。

洛阳人的最爱,可不是胡辣汤

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是大多数老洛阳人打开早晨的选择。不到七八点,洛阳人便齐聚在露天的摊档前,争先喝一碗头锅汤。那化开的湿润热气,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古人味蕾相遇,正如《古史考》所载:“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

要熬好一碗牛肉汤,丝毫不简单。得先把牛骨浸泡一日一夜,去除血水,其间还要不停换水直至清澈见底,才可下锅。再小火慢煮七八个小时,直到汤底变得绵白浓香。

喝精了的老汤客会选择“甜汤”,这不是指味道甜,而是不加盐。一锅好的牛肉汤都有这样的底气,不加盐、辣椒或者其他调料,舌头率先触碰到的是汤的鲜和醇厚,回味生津。温润丝滑的汤水顺着喉咙往下滑,味蕾和知觉在一刹那达到临界点,绝到家了。

重口的食客也可选择“咸汤”,牛肉从六到十五块不等,选择葱粒、香菜,再浇上一大份汤,把烙馍往汤里一泡,自个儿加盐,再铺上一层火红的辣子,香气立马勾人心魄,吃得那叫一个干爽利落。吃腻了牛肉汤,还有羊肉汤、驴肉汤和杂肝汤,它们总能在老师傅的手里翻出花样来。

一碗好的羊肉汤,讲究“味鲜、肉肥、汤清”。敲开的羊骨放进锅里,通宵达旦地用文火慢熬,直到骨髓和胶原体都融到汤里,熬出的汤底才能清爽透亮,羊肉香而不腻、肥而不腥。吃一块羊肉、喝一口汤,肉在齿间越嚼越“美”,连带着香气一并封印在嘴里,这抹味便再也跑不掉了。

要是不愿肉臊味充斥口腔,那完全可以来碗素汤去腥去腻和去油,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胡辣汤都等着食客们来翻牌。豆腐汤虽是素汤,料却是十足的:以白豆腐为主料,姜做辅料,再加上烫好的粉条、油豆腐和青菜,撒些葱花、香菜和辣椒油,把汤往上一浇,鲜香四溢。别看豆腐汤简单,光是料油就要用香叶、小茴香、八角、丁香、桂皮等十几种香料炒香,羊脂般的嫩豆腐,四四方方,不破不碎,光咬上那么一口,那豆香便与汤味融为一体了。

洛阳的汤,实在太动人了。

在洛阳喝汤,你得懂点儿门道

洛阳的汤气,早已顺着千年的古墙根儿摸到了寻常人家里。一碗牛肉汤下肚,再来俩油旋,难怪当地人说:“早上一碗汤,给个神仙也不当。”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汤早已被洛阳人喝成了一种文化。

在洛阳喝汤,你得讲点儿门道,总结起来,那就是两个字——爷们。老洛阳人喝汤从不用勺子。对他们来说,一小口一小口往嘴巴里舀汤,没意思,要用就用筷子,夹一大块肉往嘴里送,再仰头喝掉大半碗汤,腾腾的热气瞬间裹住身子骨,那才是舒爽。

他们也讲究头锅汤。在洛阳想要喝一碗好汤,你还不能睡懒觉,如果十点下楼,对不起,好汤卖完了。老洛阳人还有一句老话叫:“七点喝汤(原汁原味),八点喝油(靠油出味),九点喝水(清汤寡水)。”

洛阳人喝汤,还习惯配点儿面食。油旋、烧饼、锅盔、饼丝,任君选择,你永远不用担心这碗汤会喝出孤寡的感觉来。油旋是不少北方人最熟悉的老朋友了,把面饼卷成一个“旋”,高温烘烤。那刚出炉的油旋,外皮酥脆、内里软嫩,再配上一碗牛肉汤,这滋味儿也没谁了。烧饼、油旋可就着汤吃,而锅盔、饼丝一般直接泡在汤里,锅盔撕成小块,泡在汤里,待吸足了汤汁,便柔软出味。

不过,这还不够,在进入洛阳汤馆前,你还得懂点儿行话。从推门而入的那一刻起,你要面对的便是整个江湖,老板会根据你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你是不是个行家。

“要肉要杂?”“清汤还是肥汤?”“双椒。”懂了这几句话,才算有了洛阳喝汤江湖的入门票。“要肉要杂”问的是你的湯料要牛肉羊肉,还是牛杂羊杂;“清汤还是肥汤”指这碗汤要不要油;而“双椒”则是指在汤碗里搁上双份的油泼辣椒。要是在店里喊出一句“清汤、双椒”,那店家老板准得对你刮目相看。

在喝汤界,洛阳实在太委屈了,明明是个王者,却被误会“只有胡辣汤”。要展示十三朝古都的实力,汤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虽然如今的洛阳稍显落寞,但那一口汤,永远在舌底缱绻流连,永远是洛阳人在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花会外最大的牵挂。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九行”)

编辑 斯一一

猜你喜欢
胡辣汤牛肉汤洛阳
身在他乡
雨露风(2024年5期)2024-06-30 15:53:40
洛阳正大剧院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12
“老板,给我上碗汤”
胡辣汤
饮食保健(2020年9期)2020-06-01 05:40:06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0
一碗牛肉汤的故事
洛阳自古繁华
海峡影艺(2019年1期)2019-06-24 07:36:48
胡辣汤
洛阳牛肉汤
河南:公布胡辣汤等7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