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红
【关键词】思维优化,比较式阅读,思维导图,流程图
当前语文学习中,阅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发展。如何从思维发展的本原上破解语文阅读的难题,是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图表比对、树状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
一、借助图表比对,促进横向思维的发展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只重局部而忽略整体的问题,因此,强调宏观把握文章思路和主题,横向进行多角度比对,对于学生转变阅读理念、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更应注重单篇文本的纵向比对以及组文阅读的横向比对,以图表的形式通过不同模式、不同主题的比较式阅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比较式阅读在单篇文本中的应用
在阅读过程中对单篇文本进行纵向比对,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触摸作者的脉搏,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单篇文本的比对可从人物、手法、情感、思想几个层面入手,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棵小桃树》为例,要先找到文章的时空转换词,并以此为比对标尺,进行不同主题的比对。显然,文章以时间为序来展开叙述,找到这个标尺后,可以围绕小桃树的成长变化,制作图表加以比对(详见表1)。
根据表1 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词及其内在的发展脉络:冒出新芽,长得委屈—缓慢生长,样子猥琐—虽然弱小,花竟全开—雨中挣扎,花苞欲绽。通过比对小桃树的处境和小桃树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个矛盾对立的短语来描述小桃树的特征,如“弱小却坚强”等,以此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核。
教师也可以把“我”“爷爷”“奶奶”对小桃树的不同态度放在表格中让学生比对,按照几个人对小桃树的关注程度进行排序:奶奶—我—爷爷,小桃树是“我”种下的,却是奶奶呵护长大的,而爷爷的态度只是用来衬托小桃树的顽强,突出奶奶为“我”守梦的执著。至此,文章主题呼之欲出。
2. 比较式阅读在单元组文中的应用
基于单元主题的组文阅读,其核心内容是单元的主题。如何以单元主题为基点,进行组文横向比对阅读,这是教师应该深入思索的问题。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其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教师可以此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制作图表进行组文比对(详见表2),达到单元主题阅读的目标。
从表2可以清楚地把握每篇文章的主题。“中华美德”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而每篇文章则具体呈现出其具象而微观的意义,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二、借助树状思维导图,推动纵向思维的延展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树状思维导图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思维导图形式,又名心智导图,是表现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统编教材更注重单元主题的契合,因此以单元主题为关键词绘制树状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纵向延展。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 中华美德”,因而以“ 中华美德”为关键词,完成树状思维导图(见图1)。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 巧妙构思”“人物精神”“语言艺术”等角度设置主题关键词,绘制树状思维导图(见图2),对单篇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例如《驿路梨花》,可以“巧妙构思”为关键词,引导学生以几种巧妙构思做一级分支,以具体的巧妙构思做二级分支,层层推进,层层剖析,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理解。
还可以“人物精神”为关键词绘制树状思维导图。以几个人物为一级分支,以人物行动、事迹为二级分支,以人物精神为三级分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借助流程图,实现模块化思维的推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读不懂文章思路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善于對已读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导致接收的信息零散杂乱。借助流程图来解读单元课文的写作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模块阅读思维。
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伟大的悲剧》为例,文章篇幅较长,时间线杂而多,因此采用流程图整合思路尤为适宜。教师可以根据时间词理出斯科特一行人的行动轨迹,然后将相同时间、地点的材料进行整合,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见图3)
围绕以上流程图,教师可以提炼问题,譬如“绝望而归”为何还要“带信作证”?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行为?既然“悲壮覆灭”,斯科特为何要为其作传,国王为何要为其跪拜?流程图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事件的发展过程,对于学生把握篇章结构、掌握人物行动轨迹、深层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大有裨益。在单元主题阅读的模式下,教师还可以进行阅读拓展,比如由《伟大的悲剧》拓展到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按照时间顺序和主要事件画出该文的流程图,以便于把握文章脉络,理清阅读思路。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语文阅读更强调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比对、思维导图、流程图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由单一固化转向多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