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审美与修养、促进生理机能的发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反观目前的艺术教育工作,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偏差问题。然而问题的出现并不代表对艺术教育工作的否定,反而可以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经验。文章对艺术教育的概念、功能进行探讨,对当代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艺术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艺术教育;功能;价值取向;未来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3
随着艺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人们对实用主义的追求,出现了一大批艺术追求者,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特长化与功利化的倾向,将艺术教育从文化教育中剥离出来,让艺术教育成为只有少数艺术特长生才需要接受的特殊教育,未能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意义,泯灭了艺术教育的本质。然而,艺术教育应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为提高自身价值与素养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并非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殊教育。未来,我们应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将艺术教育纳入普通文化教育之中,注重艺术教育具有的“辅德”的价值取向,将其融入道德教化之中,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1 艺术教育的概念及其功能
“艺术”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人类诞生之初便有艺术活动的出现,并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壮大。古代已有将艺术纳入教学的实践。西周之前,“六艺”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课程;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更是达到了不可分家的地步,各种礼乐制度不仅反映了等级制度的森严,也反映了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史记·苏秦列传》中曾描述过临淄地区的繁荣景象与当地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临淄地区的百姓无不吹竽鼓瑟,并演奏各种乐器,作为日常的娱乐活动。《荀子·劝学篇》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离骚》等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那么何谓艺术教育?从狭义上来讲,那些专注于艺术家和艺术人才培养的各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是艺术教育。从广义上来讲,那些旨在提升人们理解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各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是艺术教育,其目的并非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使大众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升。笔者认为,应当从广义上理解艺术教育。所谓艺术教育,是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一系列学科为一体的审美教育活动,旨在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人的修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是美育的一部分。如今,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艺术教育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分析艺术教育的功能,有助于艺术活动的开展及今后艺术课程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艺术教育的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创造功能。艺术创造的过程与发明实践类似。艺术创造的过程不同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传统的文化教育倾向于逻辑推理,讲求逻辑运行过程的环环相扣,而艺术创造的过程恰恰与此相反。艺术创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脑在艺术创作时具有跳跃性,而非逻辑性,注重创作成果的新颖性。
第二,审美功能。艺术教育虽然具有创造的功能,但其并非让人人都去创造,也不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人们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美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感受美与欣赏美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感受美与欣赏美的能力,即使身边的事物再美好,其也捕捉不到。若要获得这种捕捉美与欣赏美的能力,则需要通过长期的艺术教育来培养。
第三,艺术教育不仅能够让人学会创作和欣赏,也能够让人学会沟通与表达。艺术教育需要通过艺术创作完成,而艺术创作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的一系列感觉器官的协调与配合,才可以将人的内在情感与想法外化,通过这一由内到外的过程,人的沟通与表达能力随之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人的合作和交际能力。在艺术活动中,有时可能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借助他人的力量,与他人的交流与配合势必对个人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
第四,促进人格的形成。艺术教育的过程是滋养人性的过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对立体架构、空间维度、美感、线条、韵律、旋律等方面的感知和意识。这些感知与意识随着人的成长内化于心、外现于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性情,在无形之中逐步塑造人格。
2 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与价值取向
提及艺术教育的价值,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烧钱”的教育,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有人则认为这是人生道路的加分项,也是跨入大学门槛的跳板或者敲门砖,有一项艺术特长是自己得以炫耀的资本及学业有成的表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发达城市,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平均会上4门左右的艺术特长课,更有甚者可能达到7~8门,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然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思想观念落后的地区,有些家长则不希望甚至反对学生学习艺术课程,他们想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文化课程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平时的学业考试中并没有艺术课程的相关考试,那么学习艺术课程就没有必要,是在浪费时间。这种观念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心中尤其普遍。
以上观念均未能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及意义。艺术教育出现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三点。
第一,未能正確认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受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升学仍是大部分学生的出路,分科教学仍是目前我国传统教育的方式。学校只为学生提供了升学必学的课程,未将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普通文化教育中,将艺术教育看作特长化的教育,是只有少数艺术生才需要接受的教育,其他学生则不需要学习。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呈现出相互分离的状态,对艺术教育重视不足,将艺术教育独立于普通文化教育之外。然而,社会生活是一个相互交织的整体,事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状态,科技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可分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关系。
第二,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如今,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而开始向往精神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教育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涌现出一大批艺术追求者。但其中有许多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并非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有些是因为父母认为艺术教育可以成为孩子学业及人生道路上的加分项,有些学生的父母是看到其他学生报了艺术培训班,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报名,将来才可以通过参加艺考获得升学或就业的机会,进而盲目跟风。父母为孩子考虑的初衷是好的,他们不辞辛苦地为孩子的未来和前程考虑,规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充当“军师”这一角色,只为了为孩子谋求更好的出路。但许多父母没有充分关注孩子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执行,使孩子丧失了自主性,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导致艺术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倾向。
第三,艺术教育存在特长化倾向。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升学仍是个体得以发展的前提,是改变前途和命运的机会,也是就业的一道门槛。人们不禁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如何迈入更高的学府。在这种背景下,父母将眼光放在艺术教育领域,希望孩子学习一种或者几种艺术特长,将来能够通过艺考这一捷径踏入大学的门槛。各种艺术培训班更是迎合了家长和学生这种心理,专注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将艺术教育塑造成少数人才能接受的教育。然而,艺术教育应当是每一个社会中的人为促进自身发展而接受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如今,仍有许多学校未将艺术教育纳入普通文化教育之中,而是通过各种艺术特长班的形式培养少数“尖子生”,使艺术教育沦为少数人的特权,成为有钱人的专利。艺术教育从大众教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特长化的教育、“非平民化”的教育,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3 艺术教育的未来导向
艺术教育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在加深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提升人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综合素质、合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个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纠正以往对艺术教育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艺术教育的未来导向。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创新精神与个人的发展。艺术教育并不是仅对少数人开放的教育,其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艺术特长生。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学习艺术要有足够的创新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对事物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兴趣和能力并不是依靠专业的训练培养起来的,而是一种先天性的思维方式与能力。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同样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如梵高、雅尼等,他们并未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而是凭借自己对艺术的兴趣,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在艺术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因此,在未来,我们要注重自身兴趣爱好的培养及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不要把艺术教育当作一种工具性的教育,要摒弃功利主义倾向,拒绝仅仅把艺术课程的学习当作进入高校的敲门砖,毕业之后因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就中途放弃。同时,也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将艺术教育当作人生的必修课程,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学习和体会的课程。
其次,关注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艺术教育纳入普通文化教育中。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人们感受和理解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修养和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健全人们的人格。因此,艺术教育應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而非少数人的专利。
在未来,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各大高校,都应将艺术教育纳入普通文化教育之中,重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教育,关注艺术教育的价值,聘请专业的艺术教师,引进优秀的艺术人才及教师团队,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对艺术课程进行专门化管理,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同时,从信息时代的需求出发,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对艺术教育的需求[1]。
艺术教育本就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应该将艺术教育从素质教育中剥离出来,而是应当将其融入素质教育当中,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长期的艺术教育不断提升感受与鉴赏美的能力[2],提升每一个人的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艺术教育成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教育[3]。
最后,未来的艺术教育应注重“辅德”的价值取向,将艺术教育纳入道德教化中,用艺术滋养道德。有学者曾对艺术教育的价值与作用予以高度赞扬,认为艺术教育可以辅助道德建设,在增强人的创造力、平衡人的性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鲁迅也曾对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作出阐述,他认为美育可以辅翼道德,道德为主翼,美术为辅翼,须双翼共用。由此,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人们感受美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并显露出来,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平衡人的能力,滋养人的性情,辅育道德修养,提升人的素质,影响人的一生。因此,艺术教育辅助道德的作用不容忽视。未来,我们要通过艺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倡导积极正确的美,抵制消极错误的美。注重艺术的辅育作用,用艺术滋养道德,提升自我。
4 结语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程,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们应正视当前艺术教育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使艺术教育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成为指导和引领人生方向的精神旗帜。同时也要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人生的起点,不是终点,正确认识其功能与价值,提升个人的修养,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关注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整合教育资源,将其融入素质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也要注重艺术教育“辅德”的作用,让艺术滋养道德,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庄曦.试论普通高校公共视觉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 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86.
[3] 廖萍.对我国当前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3(8):152-155.
作者简介:满雪梅(1994—),女,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