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泛区农场黄河故事的传播策略研究

2021-05-30 07:11李卓为韩佳彤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

李卓为 韩佳彤

摘要:位于豫东平原的黄泛区农场孕育了独特的“黄河故事”,对黄泛区农场故事的传播情况与传播路径进行探讨,不仅响应了“讲好‘黄河故事”的理论要求,更顺应了当下黄河文化传播的实践趋势。文章从人际传播(口头媒体)、大众传媒中的印刷传媒(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献)、影视传媒及数字媒介(广电及互联网传播)等方面详细分析黄泛区农场故事的传播现状,并以黄泛区农场为传播主体提出建议。

关键词:黄河故事;传播路径;黄泛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085-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南大学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讲好黄河故事——黄泛区农场‘农垦精神探究及其传播策略研究”课题项目成果,項目编号:20211006001

一、黄泛区农场的“黄河故事”

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从开封西进,扒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至1947年3月15日黄河封口,黄水泛滥8年之久,黄泛区由此形成。从黄泛区形成起,黄泛区的百姓经历了洪水、饥荒、流徙、日军侵扰等等磨难。花园口决堤后,黄泛区人民面对水灾、饥荒、日军入侵的三重折磨,表现出了顽强坚毅、生生不息的意志力和生命力,这些生存智慧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地域特性于一体,其精神内核与黄河文化密不可分。黄泛区人民又在苦难的磨砺中体现出中原儿女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黄河性格,凸显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黄河情义,更造就了黄泛区独特的黄河记忆与黄河故事。

1951年,在中央批示下,黄泛区农场成立。在黄泛区农场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劣,黄泛区的垦荒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积极创新,终于将黄泛区建设为农林丰茂、瓜果飘香的农场。

河南大学“讲好黄河故事”创新小组经过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访谈,将黄泛区农场的故事概括为: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高要求、勤思考、一心一意为农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爱国奉献,团结一致;办示范场,创千秋业——帮扶协助,顾全大局。黄泛区农场党委书记、黄泛区实业集团董事长宋根川亦将农场故事所蕴含的精神描述为“奋斗、奉献、团结、开放、工匠”[1]。

二、黄泛区农场故事的传播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依据。“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

近年来,各级政府与媒体亦积极响应“讲好‘黄河故事”的要求,为更好地传播黄河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尝试,组织制作了一系列优质作品。

在广播电视领域,2020年由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暑期走进博物馆》特别系列报道,以及央广《黄河人家》、央视《直播黄河》、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沿黄河九省赛宝大会》等节目精彩纷呈。在文旅领域,2021年4月,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黄河文化月,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年6月,由建业集团联合导演王潮歌创作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向公众开放,其以具象的建筑形态与抽象的戏剧艺术方式,讲述着中原这片土地上的种种故事。可以说,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已蔚然成风。

黄泛区农场“黄河故事”的诞生以黄河哺育的传统文化为条件,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文化中得以萌芽,并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以发展,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响应了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在党和政府70多年的领导下,在农垦人的艰苦奋斗中,黄泛区发生了沧桑巨变,从盐碱地到麦浪良田,它既是中国“旧貌变新颜”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典型例证。因此可以说,黄泛区农场的故事体现着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潜力,完全具备传播与研究的价值。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讲好黄泛区农场的“黄河故事”意义特殊,不仅是展示和弘扬黄河文化的一次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确切而具体的行动。

三、传播情况与传播路径

传播媒介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它是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籍、杂志、报纸)、计算机等,依据传播方式,媒介可以分为口头传播、书写传媒、印刷传媒、电子传媒和新传媒等[3]。根据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文章从人际传播(口头媒体)、大众传媒中的印刷传媒(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献)、影视传媒及数字媒介(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传播)[4]三个方向入手分析黄泛区“黄河故事”的传播情况,并对黄泛区农场故事可能的传播路径进行探讨。由于黄泛区农场的前身涉及黄泛区的历史,因此对于传播情况的分析将涵盖1938年黄泛区形成至今所有在内容上与黄泛区相关的传播行为。

(一)传播情况

1.人际传播(口头传播)

以集体或个人名义进行纪念地、场史馆参观,是发扬黄河文化、传承精神的有效手段。1987年,黄泛区农场党校成立,这为深入学习与传承黄泛区农场的精神,培养党员与优秀人才提供了保障。农场还在2015年建成并向社会开放了黄泛区农场场史馆,该馆也被评为了周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小学生、党员、艺术工作者前来学习。近年来,黄泛区也设计了采摘园与采摘节,吸引游客前往体验,同时指引游客参观农场场史馆及相关红色文化展厅。在此类活动中,通过持续的组织性活动,形成了人际传播,为黄泛区故事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大众传媒中的印刷传媒(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献)

以报刊、书籍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在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内容生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其线性的传播方式,也使其成为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

一直以来,使用传统媒介渠道对黄泛区农场故事进行的文本生产层出不穷。在书籍出版领域,有黄泛区农场前宣传部部长翟国胜编写的《黄泛区的足迹》《黄泛区往事》,其中收纳了大量的报告文学、散文等,深切真实地展现了黄泛区人民自强不息,在党的领导下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黄泛区农场也自行编写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大事记》一书,以场记的形式记录了黄泛区农场的历史与沿革。

黄泛区作家冯金堂在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指导下,于1957年至1959年,写出了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水传》,该书描绘了河南黄泛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个历史时期的老百姓的生活画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最早反映黄泛区沧桑变化的文学作品,为黄泛区人民谱写了一部家史。黄泛区培养出的作家南豫见从黄泛区长期的奋斗与磨砺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创作了小说《生活原则》。河南洛阳作家李準,著有以花園口决堤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描写了黄泛区人民经历的灾难与可歌可泣的斗争,于1985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报告文学集《沧桑巨变》《颍河之星》两书收录了知识分子朱培星、高学俭等人对黄泛区农场建设时期的生动描绘与记录。梁辛、金红军等人在诗集《燃烧的向日葵》《这就是你吗黄泛区》《黄泛之歌》中对黄泛区这片土地进行了饱含热情的讴歌。广播剧剧本《抢财神》《吵闹亲家》,散文《魂系黄泛区》《重返黄泛区》亦是从黄泛区的生活中升华出的优秀作品。2021年,由美国历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穆盛博创作的《洪水与饥荒:1938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出版,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个事件中生态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名单的通知》,黄泛区农场被确定为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单位。目前,黄泛区农场开设有专门的“场志编纂工作培训班”,旨在记录农垦人的奋斗精神、梳理农垦发展成就与经验,这将对书写黄泛区故事、推进农垦文化建设带来实质性的效果。

3.影视传媒及数字媒介(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传播)

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电影《大河奔流》上映,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反动派及日寇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撸起袖子,改造黄河,变害为利的英雄事迹。20世纪80年代,河南电视台也对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进行了改编,改编成了《唢呐情话》《赶驴记》《冤家》《黄河东流去》《石头梦》《月是故乡明》6部33集《黄河东流去》系列电视剧。在广播领域,亦有《抢财神》《吵闹亲家》等以黄泛区为背景创作的广播剧。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近年来也播出过相关报道。2019年6月22日,河南卫视的河南新闻频道播出《对话中原》节目,讲述了黄泛区农场历史变迁。2020年6月3日,《河南新闻联播》播放黄泛区收麦的新闻,对黄泛区农产情况进行简要叙述。

总体而言,在广播电视方面,对于黄泛相关历史和故事的讲述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的影视作品创作中,而近年以来关于黄泛区的电视新闻报道则侧重于现代化农业生产领域,并未过多涉及黄泛区以往的故事。可以说,近年来在传统广电领域,黄泛区相关故事的书写与传播比较匮乏。

如今,互联网与新兴媒介的发展为内容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以黄泛区农场、传统主流媒体、其他机构媒体、众多自媒体为传播主体的传播活动较为丰富

微信公众号是黄泛区农场相关资讯传播内容最丰富、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个平台。黄泛区农场的“黄泛区生态旅游区”“爱农场”两个公众号,在受众上分别定位场内、场外的民众。另有“黄泛区科教文旅服务中心”“黄泛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黄泛区便民中心”“黄泛区便民服务”三个公众号面向场内民众。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公众号定位准确,有着明显的为场内外群众提供服务的意愿。但是,其中真正起到面向场内外受众作用的,仅有“爱农场”一个公众号。总体来说,在内容生产上,这些公众号对黄泛区农场的历史故事着墨不多,仅偏向于介绍景区风光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在具体运营上,这些公众号也显示出对新媒体驾驭能力弱、更新速度较慢、活跃度低、描述形式单一等特点。因此,在新媒体内容的有效生产和传播技巧的应用上,黄泛区农场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官方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中也有关于黄泛区的内容,如公号“河南党刊”“周口日报”“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文艺”发布有《以“水”为鉴,可知兴衰|青苹》《文旅河南|这里镌刻着黄泛区的足迹——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史馆小记》等文章。而其他机构媒体及自媒体发布的相关文章中,不乏阅读量上万的热门文章。如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社会学了没”“秦朔朋友圈”等发布的讲述黄泛区历史的文章达到了6.3万、1.9万、1.3万的阅读量。除此之外,据笔者统计,其他对黄泛区相关故事进行记述、描绘的公众号高达72个,生产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

总体而言,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官方与民间账号对于黄泛区的故事都表现出了关注与兴趣,生产出的内容角度丰富多样,传播效果较好。

相较于微信,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与黄泛区相关的内容呈现出的特点是质量高。截至2021年11月1日,学习强国二级平台相关文章达28篇,另有视频和平面类内容若干。从发布方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南学习平台”“河南广播电视台”等河南地方平台,以及“人民画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美术馆”等更高层级的平台。从发布内容来看,以黄泛区历史为题材的数量较少,而以黄泛区农场的新发展以及播种、收成等热火朝天景象为题材的数量较多。从表现形式来看,有书画、图片、影视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学习强国是一个兼具学习与娱乐的APP,其强国号内容相比微信公众号而言,虽数量更少,但质量更高。学习强国平台的定位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而丰富的信息库,其内容之权威且特色鲜明不言而喻。学习强国“少而精”的文章也对黄泛区、黄泛区农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习强国上的内容对黄泛区的历史关注得较少,不利于群众了解和学习黄泛区的历史故事。

另外,在抖音平台,如“爱农场”“黄泛区服务大厅”“黄泛区农场阳光苗圃场”“豫农优选”等黄泛区官方账号虽然持续发布黄泛区以及黄泛区农场的最新信息,但粉丝量和浏览量并不可观。不过令人惊喜的是,自媒体报道与讲述的视角更加丰富,获得的关注量与曝光也更多。如“有线影馆”“小二黑科普”“霖霖历史录”“中原图志轩”“解密档案馆”等个人自媒体,对黄泛区故事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截至目前,抖音平台黄泛区相关话题黄泛区、黄泛区农场、黄泛区实业集团等播放量分别达到了166.9万、62.4万、6.1万,在数据上较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以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凭借其受众丰富、用户活跃、互动性强等特点,为黄泛区故事的传播提供了有效渠道。

在其他平台,如微博和B站,黄泛区故事的传播效果相对有限。微博关于黄泛区新闻的报道目前集中于“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新华社”,数量较少,分别为6篇、7篇和4篇。而B站关于黄泛区的相关专栏只有三个,长视频除数量少外质量也并不高,其中仅有“地理故事”2020年11月30日发布的一期视频观看量达到了10.8万。综合来看,以上平台均难以与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的传播效果相提并论。

(二)传播路径

总体来看,目前民间的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有关黄泛区农场相关故事的创作较为丰富,而黄泛区农场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主体,纵然积极生产内容,但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内容生产方式单一和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弱等问题。接下来,文章从黄泛区农场的角度出发,为其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提出可能的路径与方法。

1.明确讲故事的立场,树立以黄河为中心的品牌意识

美国品牌学者劳伦斯·维森特认为品牌叙事是品牌的核心要素[5]。品牌叙事历来被认为是桥梁一样的存在。黄泛区农场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应该树立以黄河为中心的品牌意识,重点凸显“黄河故事”背景下黄泛区农场。

从自强不息的黄河文化传统到黄泛时期苦难文化下的磨砺与生生不息,再到农场建设期初创者白手起家的耐力,黄泛区的故事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黄泛区的复兴时期,又爆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巨大力量。而以国家利益为农场工作的首要利益,以家庭中的代际传承构建奉献精神,家国情怀的传统在黄泛区复兴时期和黄泛区农场建设时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充实了黄泛区“黄河故事”的内涵。

这种由黄河文明孕育的“黄河故事”,由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北大荒故事、新疆戍边故事、海南军旅故事等有着鲜明的不同,其彰显了中原独有的精神力量与精神价值,因此,其传播应凸显以黄河为品牌的定位。

2.开展新媒体赛事及文创比賽,积极联系高校与媒体集团

客观上,新媒体及文创赛事本身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参赛人员在参赛过程中实际上也实现了对黄河文化的了解与传播。除此之外,此类赛事所生产的产品本身可以供当地使用,能够弥补当地新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较弱、生产内容单一的不足,促进当地故事及精神的传播。这样的数字产品不仅发挥着媒介和催化的作用,对于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以及构建线下消费场景也非常有益。以黄泛区农场的“黄河故事”为主题承办比赛或联系媒体机构,同时将比赛作品应用于实际宣传的实践中,不失为实现黄泛区故事快速传播的良好手段。

3.更新硬件设施,开发本地文旅资源

如前文所述,黄泛区农场场史馆与黄泛区农场党校每年都有大量中小学生、党员和艺术工作者前来学习,这对黄泛区故事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其本地场馆及硬件设施较为单一、趋同,本地的游览活动仅有采摘节、赏花节等,形式较少,且受限于时节,这仅能为游客提供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服务,不能融黄河文化、黄河精神于先进性、教育性、历史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需要。

黄泛区农场具有文化历史资源与自然风光,其中王近山故居、五七干校遗址,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礼堂等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应及时修缮和保护,用以纪念和学习。另外,当地的担经挑、泥人、灯笼、胡辣汤、桃花、樱花等都是丰富的创意源泉,可邀请专业创客及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活动开发,以提升黄泛区农场的美观度与互动性。黄泛区农场的故事开发应该兼具教育、文化、旅游的特点,应是“文旅+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在研学背景下拓展延伸,带动观光、体验、沉浸、食宿、交通、民俗等产业,构建区域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链,是黄泛区农场未来建设的可行路径,亦有利于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继而增强人际传播的效果。

四、结语

辛丑牛年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节目的火热证明了河南的深厚文化底蕴有着巨大的宣传空间与传播潜力。自1950年中央成立黄泛区复兴委员会以来,黄泛区农场一直与共和国共进步,而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黄河故事”,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黄泛区农场故事的传播现状,能让我们看清当下传播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寻找突破的路径与方法。未来要实现其更好的传播,需要黄泛区农场树立起以黄河为中心的品牌意识,也需要农场积极与高校和机构媒体展开合作,更需要招商引资为当地文旅产业赋能。期待黄泛区农场“黄河故事”传播的新进路,也期待黄泛区早日成为河南省的特色文化品牌与文化地标。

参考文献:

[1] 宋根川.黄泛区农垦精神内涵浅析[J].中国农垦,2020(11):61-62.

[2]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奋斗,2019(20):4-10.

[3]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1-82.

[4] 朱伟.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 劳伦斯·维森特.传奇品牌:诠释叙事魅力,打造致胜市场战略[M].钱勇,张超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7-18.

作者简介 李卓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韩佳彤,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告学。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学生中有效传播的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英文学术期刊办刊策略与传播路径研究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路径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