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宇
有着文坛“不老松”之称的著名作家马识途,在107岁之际,新近推出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这部集史学性、文学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著,既生动再现了西南联大史上罗常培等5位语言文字学家授课时的场景,又集中体现了马识途在语言学领域,潜心研究甲骨文的不老雄心。
对广大读者而言,期颐之年的马老和西南联大的5位语言文字大师,都是令人敬仰的学界前辈。除此,书中所涉及的马老对相关甲骨文的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看点。时间回到2017年,当年,在写出《夜谭续记》之后,103岁的马识途并没有就此封笔,而是以敏捷的思维,惊人的记忆,开始构思他的下一篇新作。
1941年,马识途考入西南联大文学系,师从于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5位大咖,它们都是当时国内语言文字学方面的领军人物。马识途选修了唐兰“说文解字”“甲骨文研究”两门课程,他还跟陈梦家学“金文”(铜器铭文)。课堂上,五位大师倾力相授,使马识途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训诂学等方面受益匪浅。如今,80年过去了,几位恩师的授课场景和翩翩风采,仿佛在时光的深处又鲜活起来。罗常培的惜才和爱才,唐兰的博学和深刻,闻一多的爱国和担当,王力的专注和热情,陈梦家的豪放和洒脱,都给马识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唐兰的第一堂课,借着“东西”二字的解读,既准确诠释了汉字的一词多义,又广泛联系当时的时局,一语双关地针砭了旧中国阴暗的政治局面。在他的最后一课上,唐兰则殷殷勉励马识途等学子,“相信学术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总有中国人去探索,哪怕不过识破一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话里话外,唐兰甘做人梯的“园丁精神”,不禁让人油生敬意。而闻一多为了给马识途等学生“减负”,主动提出他的课可以有选择地听,并承诺届时一定给学子们填上合格的学分,则让人看到了闻一多温情的一面。尤其在篆额西南联大的“三绝碑”时,闻一多有意把“立”字写成一个正面立起来的人;把“联”的耳旁写成一个真耳朵样子,把“大”字写成一个正立人的做法,则有力彰显了他的凛然风骨。此外,罗常培对马识途寄以厚望,希望他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描写,虽然在书中着墨不多,但每每读来,同样让人为之动容。
全书不单有对恩师的缱绻追忆,还有马识途对意蕴精深的中国古文字上的探究。他将唐兰先生等对甲骨文的研究观点和成果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自己也作了相应的研究和训诂补充。5位大师从最初的“一、元、天、丕、吏、史”等单个字讲起,既追溯这些字的古义,又讲述它们的现今之义;针对一些意蓄丰富的甲骨文,则重点揭示它们在千年流变中的衍生之意。孰为难得的是,他们还依据出土文物和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说文解字注》中的一些错解、误解或漏解之处,进行了系列勘正,并予以科学的解读,充分展现出中华汉字深沉博大的精神气韵。书中,马识途则在打捞记忆的基础上,按照“字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解析了包括“人”“大”“太”“立”“天”“文”“周”等近30个常用汉字的甲骨文书写和象形意义,使根深叶茂的汉字文化,进一步凸显出它的时代价值,也让人欣喜地看到,中国古汉字的千年流韵,正在当代得以传承。
阅尽人间春色,最忆中华汉字。《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堪称一本厚重的大书,它将情感阅历与时代记忆有机融入一体,于笔墨流淌中,悉心勾勒了一幅中华汉字的别样风景,呈现出一个中国作家对汉字文化发自肺腑的仰慕。正如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席铁凝所评价的那样:“这部《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见证了马老对汉字及其承载的博大传统经久不磨的挚爱深情,更见证着一位革命作家如金如石、坚不可移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