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西北部的孟岭村,距鹿泉城区19公里。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太行山村庄,却有三张不普通的红色名片,除了是“石门市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文工团”的诞生地外,她还是《华北画报》的诞生地。
《华北画报》是什么画报?它正是毛泽东主席题写刊名、今年创刊70周年的《解放军画报》的前身。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与媒体记者一同赶往革命老区鹿泉孟岭村,去追忆《华北画报》鲜为人知的历史。
7月30日是个难得的大晴天,我们一行从石家庄市区出发,驱车赶往鹿泉孟岭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我在介绍《华北画报》时拿出了一张“王牌”——一份距今七十多年的《华北画报》创刊号。创刊号被包裹了两层,里面一层是透明的塑料袋,外面是一个硬硬的塑料夹。
这份《华北画报》创刊号价值不菲,是多年前从北京潘家园古玩城花数千元收购的,目前听说在网上已被炒到了近4万元。创刊号如此珍贵,与其鲜为人知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华北画报》创刊号于1948年10月出版,16开本,红蓝两色封面,共58页。这期的内容是“布拉格世界青年节”“为平分土地而斗争”“打开地狱救人民”“刘邓大军南征纪影”等专题照片169幅。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为及时报道战场新闻和华北部队参战的各种活动,华北画报社克服重重困难,在孟岭出版了这期《华北画报》。
创刊号封面图片是两位老百姓手拿着刚刚分得的劳动工具,满脸笑容。其拍摄地点是晋察冀边区某县。封底的漫画描绘的是1947年解放正定的场景,作者是当年华北联大的著名画家徐灵。
承前启后:两次华丽变身的红色刊物
石家庄革命老区的人们常提起沙飞与《晋察冀画报》,但对《华北画报》并不熟悉。很多人认为,《解放军画报》的前身是《晋察冀画报》,其实不然。在《晋察冀画报》和《解放军画报》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份画报,它就是《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的直接前身。
1947年11月,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和石家庄市相继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华北军区也随之诞生。随即,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晋察冀画报》与晋冀鲁豫的《人民画报》合并为《华北画报》。
1948年5月25日,华北画报社在孟岭村成立,沙飞、石少华为正、副社长。当时人民画报社的一部分人员随军南下,一部分随18团西进,只有苗毅征、张庆鸿、冯士杰参加了成立大会,华北画报社的主力还是晋察冀画报社的原班人马。所以《华北画报》秉承了《晋察冀画报》的办刊思路,仍坚持为战争服务、为士兵服务的方针;以军事新闻摄影图片为主,综合报道一个时期的重大军事新闻事件;以记录革命战争历史为主要内容,为了兼顾地方读者,还辅以少量美术和文艺作品。此时,画报的发行工作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免费发放前线外,还通过当地新华书店向社会公开出售,一期印发五千至一万份。
1950年8月,中央军委作出建立全军摄影画报的决定,并把华北画报社调归军委总政,以它为基础筹建《人民解放军画报》。1950年12月,毛主席亲自给《人民解放军画报》题名为“解放军画报”。
老党员的回忆:画报社编辑办识字班
我们一行赶到孟岭村委会,不一会儿见到了今年82岁的老党员马爱庭,他曾是孟岭村的村干部。老爷子精神矍铄,胸前那一枚在党50年的纪念章光彩夺目,著实抢眼。很多人轮番上前好奇地拿在手里端详,都会说这样一句话:纪念章好沉呀!老爷子总会报以自豪的微笑。他说,这枚党员纪念章是七一收到的,只有党龄在50年以上才有。
老爷子很健谈,两眼也炯炯有神,唯独听力不佳,同他说话需要大一点声。而眼前的这位鹿泉老人竟然说一口地道的平山话——着实听不懂。无奈之下,找来了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当翻译,同行的记者才踏实地开始采访。鹿泉人怎么会说一口地道的平山话呢?原来《华北画报》在孟岭创刊时,孟岭还属于平山,而如今属于鹿泉区。
从1948年4月到10月,华北画报在孟岭村入驻了近半年的时间,之后就搬到了井陉。在那段日子里,马爱庭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华北画报的编辑在村里办识字班。他回忆说:
“那时识字班都是在夜里上课,大约有二十多人参加,参加的人大多是二十来岁。我当年只有八九岁,现在来说,早该上小学三四年级了,而在当时属于太小的,还不能上识字班。”
老爷子欣慰地说:“村里人大多都没文化,识字班办得非常好,画报社的老师教大家识字和算术,最后为村里培养出了两个会计。”
华北画报人:坚定无畏地行走在燕赵大地
当我拿出《华北画报》创刊号和由顾棣(时任《华北画报》编辑)编著的《中国红色摄影史录》时,村里的领导和一些老党员们迅速围成一团。特别是读到《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中关于《华北画报》在孟岭的日记时,大伙格外兴奋。马爱庭则急忙翻腾出包里的老花镜,用食指指着每一个字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1948年8月23日(平山孟岭飞机轰炸):9点半钟,突有B24式飞机和P353式小型战斗机四架、中型轰炸机二架来袭。我和刘克己、李文芳三人先把底片放进地洞,然后防空……我刚过了小河,哒哒的机枪和隆隆的炸弹声就响起来了。十架飞机穿梭似地来往交叉在头上盘旋,发出了刺人耳鼓的轰隆唰啦声。这真是空前未有的大轰炸呀……投弹二百多枚,每架B24式一次投弹五六枚,平行式投弹法不作俯冲,足足炸了一个多钟头……这是继对石家庄大肆轰炸的第二次,蒋介石垂死疯狂挣扎,企图破坏我首脑机关,其实这完全挽救不了他失败的命运。
1948年9月16日,全社(华北画报社)总动员,帮助老乡生产。大家情绪都很高,在实际劳动中也表现了无限的热情和苦干精神。到中午结束时,每个人的手上都打了三个以上的泡,有的甚至流了血,但大家精神依然愉快。
1948年9月17日(八月十五帮房东秋收):天还不亮,我们就起了床,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跑到村东边房东的地里,开始了紧张的生产。露水很大,鞋和裤子都湿了,但大家并不怕,一早上把五亩棒子全擗完了。社里宣布放假一天,但我们并没有休息,而去帮老乡生产……房东对我们的帮助非常感谢,尤其看着我手上的血更受感动,晚上特备了饭,请我们喝酒,以表谢意,但我们坚决地谢绝了。
这一系列记录下的细节,反映出了华北画报人的坚定和无畏,以及与孟岭村人的绵绵情谊。“他们来孟岭时或是离开时,咱们村民有没有举行什么欢迎或欢送仪式?”马爱庭摇着头说“都没有!他们是悄悄地来,也是悄悄地走,村民们都全然不知。”这应该也是部队不扰民的老传统吧。
河北是中国红色摄影的摇篮,在燕赵大地特别是石家庄这片热土上,诞生了《晋察冀画报》《华北画报》等红色摄影刊物,在平山开办的数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众多战地记者,人民军队的第一代摄影家沙飞、石少华、罗光达的许多著名作品也拍摄于此。《晋察冀画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华北画报》继续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画报》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这三个画报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是我党我军关怀、爱护和支持新闻摄影与画报事业所结出的一串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