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铮
【核心素养】勤于反思
“勤于反思”,从属于六大核心素养的“学会学习”板块。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结合到作文命题,“勤于反思”的内涵和外延则宽广得多,它往往不局限在学习层面,还扩大到了对自我的整体认知和思考。要更好地完成这类作文,一般需要我们观照到自我的生命体验以及对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位。
【主题词解读】
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它是面向过去的,需要人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它同时又指向未来,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当下并迎接未来。自我反思,作为人内在机制的一部分,很早就为人所发现。正如帕斯卡尔所谈及的“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懂得在适当的时机,暂缓前行的步伐,动用全部智慧,鉴古而知今,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文题示例】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文道在《常识》中写道:“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才妙。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这段话启示我们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这道作文题的核心关键词是“反思自我”,同时它又限定了“反思自我”的前提——面对困境。如果同学们单纯将此命题理解成“面对困境,我们将何去何从”,而没有紧扣“反思自我”展开论述,则属于偏离题意。
这则材料对同学们的阅读量有一定考查。材料借梁文道的文章,谈及《伊索寓言》和《阿Q正传》,前者涉及的是同学们对“酸葡萄心理”的理解,后者涉及的是同学们对“精神胜利法”的思考,这两种心理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梁文道先生用“翻转了正常的价值观”以及“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来概括他对“精神胜利法”的批判。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必须分辨清楚,面对困境,自我安慰和精神幻觉之间的界限。
材料中所提及的“酸葡萄心理”和“精神胜利法”在可接受的价值观中是属于被批判的对象,也就是说,材料提供的思考方向为“面对困境,错误的反思方式为‘酸葡萄心理和‘精神胜利法”。虽然如此,它留给同学们写作的空间还是很广阔的,比如面对困境,还有其他类似的错误反思方式吗?面对困境,正确的反思方式是什么?正确的反思之于个体有何意义?在审题过程中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同学们后续的写作。
【写作支架】
论述文写作中如何思辨?
命题者以梁文道《常识》这本书里的语段作为材料,意在引导同学们思考“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在写作训练中,有些同学们往往缺乏对材料做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因而在立意时使自己的观点呈现低幼化的特征。在论述过程中,有些同学们则习惯于以简单的事例作为论据,把本应该进行逻辑分析的论证过程变为“名人事迹故事会”的印证过程,从而使文章整体上呈现思维浅表化的特征。因此,要想论述文在内容上呈现四边形特征,同学们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基于材料分析的价值判断
这道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是一个作家对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小说中的人物的反思行为的价值判断,暗含着两层分析:第一层,作为读者的“我”如何看待狐狸和阿Q的反思行为;第二层,作为读者的“我”如何看待梁文道的价值判断。在审题阶段,同学们首先要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价值判断。
“酸葡萄心理”其实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指人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的不安,编造出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理由”来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的情况。
而关于“精神胜利法”,学界也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这里以钱理群先生在《说不尽的阿Q》中的分析为例:
“精神胜利法”是出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人”正是通过“把想象中的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的精神幻觉”,完成了“从现实物质的失败”到“想象的精神胜利”的心理转换,“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借以协调自我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但另一方面,这种选择不但丝毫没有改变人的绝望的失败的生存状态,而且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于现状,进入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生存环境的“奴隶”。
其实,就目前学界的研究而言,一般人对梁文道之“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判断基本能够达成共识,所以,暗含的两层分析其实可以重合。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如果同学们为“酸葡萄心理”和“精神胜利法”大唱赞歌,除非解读角度特别巧妙,否则容易陷入与常识相悖的价值观陷阱。
2.胸怀现实世界的横向拓展
要想使自己论述的过程更有说服力,同学们需要关注自己思维的广度。当然,思维的广度是建立在同学们丰富的个体经验和阅读经验之上的。
就这则作文材料而言,同学们可以做类比分析。作为高中生,同学们很容易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找到相似的事件,比如考试失利了,有些同学不怀疑自己复习的认真程度,却怀疑出题人的水平;竞选失败了,有些同学不积极准备下一次竞选,却以“当选后事务冗杂,压力很大”为由,放弃了对梦寐以求的职位的争取……
同学们从“我”出发,审视自己及身边人的行为方式,并分析背后的深层逻辑,也是对同学们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同学们又不能止步于“我”,应当从“我”出发,胸怀世界。如果说具体的考试和竞选只是身边随时可见的情景,那么大到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或者整个人类的精神处境的思考,則需要同学们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在类比分析的时候,既是对思维迁移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同学们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等全方位的审视,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功夫在平时。
3.秉持质疑精神的深度挖掘
要想使自己的论述文更具思辨色彩,除了在思维广度上的追求,还应该在思维深度上有所挖掘。而追问和质疑则是思维深度挖掘时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
美国学者T·爱德华·戴默在他的著作《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训练》中提出了“好的论证”的五项标准:结构原则、相关原则、接受原则、充分原则和辩驳原则。而这几项原则中主要关注的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不能使用相互冲突或与结论相矛盾的推理,要求论辩中只能提出其对结论的真实性有所贡献的理论等等。因此,针对前提和结论之间关系的追问和质疑,就是通往思维深度的路径。
从材料出发,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命体验,完成珠链式的“自问自答”,可以帮助同学们厘清自己的思路。以针对“精神胜利法”的分析为例:
这类“自问自答”类似穿珠链,虽然在过程中会存在分支,但是每一问题的回答都是紧扣着第一颗珠子——“精神胜利法”的。这类图示是同学们思维的外化,它既可以帮助同学们整理自己的思路,又可以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审视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即对自己分析的质疑。因此,在“自问自答”中,经常可以看见的关键词为“为什么”“真的吗”,它们的存在就是同学们对自己的反省:我的回答都正确吗?有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与我观点对立的人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反复的追问和质疑,也是将思维引向深处的必经之路。
【类题链接】
1.(2021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我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有限性,意识到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限度——理性的限度、智识的限度、身体的限度、能力的限度。因为我们身体的和能力的限度,我们接受这一切我们必得承受的,但不意味着我们取消了自己的反思。恰恰相反,反思是我们自守的盾牌,也是进击的武器。只有在反思中,我们才能获得关切每一个个体处境改善的可能。
——《南风窗》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和自己的体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反思,是通过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促进个人成长;反思推动民族发展;反思助力文化传承……反思启发自己,唤醒别人,警醒后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感悟或启示?请以“学会反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高级中学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推崇先见之明,往往忽视事后总结反思,有人还把主张总结反思的人混同于“事后诸葛亮”(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先见之明与事后总结反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在班内阐述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标杆样文★
反思为剑,斩破束缚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道出了自我认知的困难。面对困境,平庸之辈往往如蜗牛般将高昂的头颅躲进坚硬的躯壳,只有勇敢的人才敢于向内心深处的自己俯下身去,坦诚地面对自我的彷徨与无力,在严肃而深刻的自我反思中为自己的前路铺平道路。(首段以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引出话题,紧扣“面对困境”和“自我反思”两个关键词,提出中心论点。)
心理学中,“酸葡萄甜柠檬”的理论广为流传,这种心态有其意义所在。生活中我们总有不可企及的梦想和尚不满意的现实,“得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或是“吃着柠檬说柠檬是甜的”之类具有自我防御性质的认知失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自己,让自我从压力与悲伤中走出来。(此段既结合材料,又联系现实,站在立论的对方,谈可以预见的非难,树立了一个靶子。)
然而,若认为《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的行为不过是平凡众生自我保护心态的一个映射,甚至还加以大力宣传,那就把自我安慰和精神幻觉混为一谈了。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的正是自我认知问题——在他看来,人类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完成自我的认知。“酸葡萄”式的自我安慰,其实就是将个体剥离于社会价值标准的镜子,在自我建构的虚假混沌中缓解痛苦与哀愁。但长时间生活在混沌中,人终究会失去看见光明的能力,甚至走上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之路。(此段承接上文的内容,针对靶子进行辩驳,点明了“自我安慰”和“精神幻觉”的区别,通过分析指出反思缺失的危害。)
因此,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必须敢于正视”,这也恰是反思的第一要义。唯有如此,“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阿Q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确实能激起我们无限的同情,然而他脱离现实,埋头将自己藏于虚拟的幻想之中,通过“变异的感知”达到孙绍振先生所言的“假定的优越”,表面上是胜利者,实际上却让自己堕入“非人”的深渊,又不得不让我们“怒其不争”。当我们审视阿Q们的人生时,也能从他们身上见出一代人的精神现象。(此段从上文的“破”过渡到“立”,指出反思的第一要义是“正视”,并借阿Q这个反面例子分析反思缺失的危害。)
這种自我反思的缺失在当代也很常见。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清北出来也失业”等论调,不也是那只狐狸或者阿Q吗?他们自己考不上好的大学,就贬低教育的意义,嘲讽高校的学子,以此来掩盖自己的颓废。还有那些面对职场晋升之路的重重困难而妖魔化同事、领导的人,常常也只是借标榜自我清高来掩饰自己的无能而已。(此段把视角聚焦到当下,联系社会现实,谈反思缺失的现状。)
当人拥有了“直面”的勇气,还应该学会理性分析,如此反思方可让自己日臻完美。曾子之“三省吾身”让他能从三千弟子中脱颖而出;短跑冠军苏炳添通过反思,更换起跑腿,攻克了“十秒”困境;罗曼·罗兰眼中“那真是彻头彻尾放荡”的少年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自我反思,成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作家”……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要学会理性分析、认真总结,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才是跳出自欺旋涡的唯一途径。(此段谈反思的第二要义为理性分析,借曾子、苏炳添、列夫·托尔斯泰三个正面例子分析反思的好处。)
面对挫折,面对困厄,精神的懈怠与心灵的迷惘不过是暂时的枷锁。吾辈当以反思为剑,斩去人生途中的层层阻隔,让反思精神成为人生的底色,我们的生命定将因此而清澈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结尾紧扣题目和中心,以抒情性语言收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