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孔维昊
[内容提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灾难危机的暴发风险仍然存在,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危机情境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加强“三全”育人格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行朋辈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政教育引导机制,自觉推进危机应对中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建构,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和最终目标。
[关键词] 危机情境;大学生思想动态;思政教育;引导机制
[作者简介] 王娟,历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孔维昊,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危机是指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或指系统内外的各种矛盾关系。当这些矛盾激化的时候将演化为恶性突发事件。[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但也在灾难危机的磨砺中不断成长。进入新时代以来,包括自然灾害、地质灾难、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在内的灾难危机的暴发风险仍然存在,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基本国情。突发事件和灾难危机固然可怕,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推动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的变革,对于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今天的思政教育不仅要深刻解答常态化情境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且也必须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非常态化情境下,即在重大灾难危机暴发的特殊时期,思政教育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情境,青年大学生会出现怎么样的思想动态,如何自觉推进危机应对中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建构,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政教育引导机制,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和最终目标。
一、 灾难危机带给思政教育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1. 灾难危机特殊情境带给思政教育新问题、新挑战
当灾难危机暴发后,包括应急灾害危机逐渐消减进入隐性次生灾害时期或者进入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这些灾害、灾难、疫情等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交往以及民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带来极大冲击,而且必然会对常态化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目标、授课模式、课程资源等诸多方面提出新的挑战。灾难危机不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严峻考验;而且在灾难危机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导致不同群体产生思想思维、心理情绪甚至价值信仰等方面的认知问题。当特定社会环境发生某种改变的时候,人们与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通过传播工具等中介环节而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意识与行为[3]。对于社会阅历并不丰富、价值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多样化的社交媒体造成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过载的复杂背景下,他们更易受到影响而出现各种思想困惑乃至负面的应激反应,从而动摇他们的价值信仰。因此,在灾难危机特殊情境下,迫切需要思政教师关注并探究青年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动态、特殊的思想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思想困惑,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 灾难危机给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遇
危机具有“双重效果性”,危机尽管会
带来各种损失,但也会带来机会和转机[4]。党领导人民战胜突发的灾害、灾难、疫情等,由此涌现出来大量的优秀人物和群体,展示出来的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坚韧不屈、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锤炼出来的救灾经验、抗疫精神等精神财富,还有统筹布局、联防联控的科学举措与国际合作、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特别是经得住考验的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等富于特色的政治优势,都成为思政教育教学的鲜活素材和宝贵资源[5]。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历史再次见证,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汇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和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即使疫情时期出现一些反常现象与负面事件、人物等,也会为价值观教育提供反面案例,成为常态化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所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明辨理论是非,增强民族自信,砥砺家国情怀,熔铸中国精神,深入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3. 思政教育需要建立面对灾难危机特殊情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引导机制
当前,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发展形势,必须高度重视各种自然灾害、地质灾难、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暴发的社会风险。我们不仅要建立灾难危机暴发以后的防控应急机制以及危机消减后恢复生活、生产的协调机制,而且还需要整体性、系统性地构建社会舆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地关注常态化情境下思政教育的建设及其发展历程、历史经验[6];然而对于灾难危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方面,当前的思考和研究稍显碎片化、应急化,仍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危机情境下,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呈现的新情况、新特征,需要加强非常态化情境下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建立有效应对灾难危机的整体性、系统性引导机制,这对于今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和提高国家灾害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言意义非凡。因此,思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直面灾难危机带来的挑戰,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新变化,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政教育引导机制,教育学生“把灾难变为教材”,“把危机变为契机”,在灾难危机面前“与祖国共同成长”,这是思政教师不可回避的时代使命。
二、 危机情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复杂性
在常态化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尽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总体思想发展状况比较平稳。然而在危机特殊情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波动起伏明显,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在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场域、互联网场域、舆论场域、全球化场域之间的关联互动更加深入紧密,呈现出新的场域态势,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7]。了解疫情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发展态势,对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引导青年学生在危机情境下、在疫情应对中历练成长,以及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整体上,危机应对态度较为积极、正面、有担当
现实中,青年大学生普遍地关注疫情及疫情防控工作,较疫情前更多地开始主动了解国内外时事与形势;面对疫情,大学生总体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道德,更加珍惜世间真情;大学生面对疫情表现出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大多能够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和所在学校的抗疫政策与防控措施,主动对家人和周围群众进行防疫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还有一些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抗疫洪流当中,直接参与力所能及的各类防疫抗疫工作,显示出较高的担当意识;随着疫情的发展与抗疫战略成果的取得,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会,加强了对“四个自信”的理解,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 受网络舆论影响,思想动态呈现阶段性差异和复杂化趋势,亟需有效引导
然而,这次疫情也使大学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疫情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青年大学生的家庭关系、身体状况、心理健康、学业和就业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学生对于未来疫情在全球的防控与发展抱持相对消极的心态,采取谨慎观望的态度;疫情期间,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较为正常,但也有极少数同学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那些自身或家庭成员遭受疫情重创的大学生,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和人文关怀,才能从消极情绪中重新走出来,这些都值得给予深切关注[8]。
此外,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成为疫情防控战役的重要助推力量。但是互联网好比一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
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芜杂信息乃至不良思潮的冲击和误导。疫情防控期间,尽管网络舆论总体上对于凝聚民心、共克时艰发挥毋庸置疑的正面作用,但是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信息鱼目混珠、谣言无孔不入的网络乱象,在疫情严重蔓延时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民众对于疫情的恐慌心理;特别是当个别政府党员干部出现不作为、不担当的渎职行为,当某些社会公众人物发表不利于凝聚民心、团结抗疫的煽动性言论的时候,这些行为和言论不仅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不满,也给予了敌对势力借题发挥、造谣生事,趁机抢占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阵地的机会。网络舆论上的这些负面案例与信息,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尽管大多数能够有效地辨别、抵制网络上的负面舆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辨识能力有待提高。当疫情刚开始暴发的时候,爆炸性的负面信息、网民情绪化的信息处理,导致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紧张、慌乱、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茫然情绪;当疫情危机逐渐加深的时候,面对日益增长的死亡和病痛的疫情报道,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悲观、焦虑情绪和恐慌、恐惧心理;当网络舆论导向不清晰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容易跟风信谣甚至错误地传谣;有些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已经取得战略性成果的时候,对于新时代的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和社会发展风险因素缺少基本的判断力,依然认识不到我国抗疫伟大成果的根本原因所在,只是抱有侥幸心理,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进步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持漠视和不信任的错误态度。总体来看,尽管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疫情发生以来普遍呈现昂扬向上的积极态度,但不能不说,当灾难危机暴发后,大学生会出现认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现象,一些大学生能够保持镇定、克制,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而一些大学生则会出现迷茫、矛盾、观望的心理特征,短时期内甚至会出现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的认同危机,这种情况无疑使得大学生群体内部出现价值观撕裂现象。青年大学生在疫情时期的这些错误认识和复杂的思想动态,无疑增加了灾难危机情境下思政教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这些重要工作原则既是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灾难危机发生的时候,全方位地了解、把握青年大学生在危机特殊情境下的思想动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多维度地认识、剖析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复杂性,切实地回答、回应他们的思想困惑,可以为思政教育“聚焦施教、靶向树人”的目标,发挥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提供现实参考。
三、 危机情境下思政教育引导机制的系统化构建与发展
针对青年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思想动态的新变化,我们要凝聚思想共识,健全、完善思政教育的引导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重建和坚定价值信仰,奉献青春力量,变危机为机遇,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引领思想、传播价值、诠释真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讲,要切实回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关注、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在危机状态下独特的教育作用。
1. 在“大思政”格局下,推进危机状态下的“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我们要坚持“大思政”理念,努力做到统筹谋划,真正把 “三全育人”方针落实到危机应对、疫情防控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做到危机治理和立德育人有机融合,真切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體措施包括: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特别是要在专业课程中融汇育人理念、融入育人要素;注重思政课程的深度开发,深入研究危机应对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特别是要把此次疫情防控中锻造出来的中国精神、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全部过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在常规教学内容中凸显危机治理过程中意义重大的国情教育、生命教育、灾情教育、风险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等。一定要在充分透彻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危机契机,把危机情境下涌现出来的成果、事迹、精神、优秀人物和群体等,及时转化为“三全育人”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所有力量,大力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青年学生认识到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战胜灾难危机的根本保证,统筹推进危机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战胜灾难危机的重要基础,及时回应学生心中的思想疑惑,在复杂场域下有效引导大学生明辨理论是非,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复兴大业。
2. 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
灾难危机的暴发,往往会从根本上促使思政教育改变原有的思路、原则和工作机制,在总结和继承已有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创新。新时代危机情境下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在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5G等技术,对各种教育信息进行科学处理、规范管理。具体措施包括:细致摸排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各种教育信息,建立思政教育信息数据库,筑牢价值引导工作的数据基础;建立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实时更新案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危机情景下的心理测量,为危机预警建立数据基础;聚焦危机状态下思政教育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运用大数据全面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依据大数据提供的素材,做好应对危机的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加强高校与政府、社会、家庭、社区之间的协同联动;构建“思政教育+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格局,实施精准分类管理;同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选择、传播等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运用网络资源,产出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产品,切实推动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融合。
3.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智慧型教学模式
突发的灾难危机会打断原有的教学秩序和节奏,这就要求原有的思政教学工作方式方法必须转变,积极创新智慧型教学模式,直面青年大学生在灾难危机特殊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想困惑,把握灾难危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将灾难危机带来的思考与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探讨灾难危机特殊情境下学生、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情境,总结概括中国在重大灾难危机应对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制度优势、治理效能、民族精神及其融入思政课的途径、实效与经验,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方位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推进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前进。从整体上,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平台,例如腾讯会议、乐学平台、慕课、微信、QQ等,采取“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理念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以及线上线下的各种教学资源,打造智慧型教学模式,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法制、诚信等教育内容,创新、优化灾难危机情境下的教学共同体。具体到各个高校,应从学校层面实现多渠道网络育人,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官方网站、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和网络教育阵地,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方式,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强化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具体到思政教师,要从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授课,高质量录制线上课程,通过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堂的智慧教学。
4. 推行朋辈互助教育
根据青年大学生在危机情境下出现的思想困惑及其自身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可以适时引入朋辈导学模式,开展朋辈互助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朋辈互助模式是思政教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突出积极作用的一种教育辅助方式,即大学生在学校的统筹指导下,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消除思想认识误区,积极传递正能量和真感情,在危机应对中走向成熟,展现出蓬勃的青春力量与浓厚的家国情怀。朋辈互助运用在危机状态下思政教育方面,需要突出达成的主要目标在于:共同加强理论学习,交流思想认识,从根本上认识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于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在同一个班級、宿舍、学院等单元,采取自愿和鼓励的原则,在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在线上或线下实行同辈帮扶,在专业学习、思想教育、心理抚慰等方面彼此提供有效的知识或精神供给。通过朋辈互相加强日常关怀和学业敦促,建立精准帮扶的亲密关系,形成良性的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与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与人文关怀,并通过朋辈之间抗疫事迹、战胜危机事例的感召,加强对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认识,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认同。
5. 开展积极的心理疏导与心理素质教育
危机特殊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注和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文关怀。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政教育兜底性的保障,可以保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以坚韧、健康的心态主动寻求和解决思想方面的困惑、迷茫,更好地明辨是非曲直,学会用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逻辑来理性地审视危机带给社会和个体的冲击。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范畴非常广泛,例如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结合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做好危机时期负面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教育大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真实现实的关系;安排必要的生命教育和风险教育课程;及时开通心理健康热线,开设心理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疏导恐慌和焦虑情绪,培育理性平和的心理心态;强化大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鼓励他们提高自律能力,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增强危机应对能力,以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风貌应对危机、迎接未来。
总之,具有威胁性、不确定性的灾难危机暴发后,面对青年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动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汇聚共识,积极探索并建立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优化灾难危机情境下思政教育共同体,探索系统化的引导模式,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建构精准、高效的应对战略策略[10],打造出危机情境下学校思政教育生态,引导教育大学生坚定跟党走,坚持“四个自信”,在从容应对灾难危机中奉献磅礴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传仪.危机管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
[2] 辛向阳.重大突发事件与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99-106.
[3] 胡竹菁,胡笑羽.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
[4]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6-11.
[5] 肖贵清,车宗凯.“大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5):26-35,155.
[6] 石云霞.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4-11.
[7] 孙楚航,许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0(3):97-101.
[8] 高晴,范磊,于力宇,等.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及思政工作[J].文教资料,2020(19):125-127.
[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0] 张毅翔.从自适、自觉到自为:重大疫情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20(3):28-32.
(编辑: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