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鑫
骨质疏松症是罹患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其最大危害是导致髋部骨折和胸腰椎骨折等,很多老年人因此而死亡。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早进行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加剧。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当骨量丢失超过12%就会产生疼痛。此时可以选择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片、维生素D碳酸钙片给软骨、肌腱、韧带补充营养,增强骨密度,改善疼痛。对增生、关节软骨损伤较剧的关节还可以局部注射玻璃酸钠,促进关节功能好转。但这些方法不能从根本解决骨代谢调节的问题,只能缓解症状,所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雌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衍生物、双磷酸盐类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氟化物、酮类化固醇激素、活性维生素D衍生物、甲状旁腺激素等。
中医则认为,“骨源于肾,髓生于精”,因此主张“肾主骨,补骨要先补肾”。一般中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时会伴有腰腿酸痛等感觉,因为“腰为肾之府”,这也印证了中医“补肝肾,强筋骨”的方法。所以,患者可以口服筋骨痛消丸、风湿骨痛胶囊、骨刺片、仙灵骨葆胶囊等中药,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祛除风寒湿热、活血通络,从根本解决问题。
应用中药局部外敷,也可以缓解疼痛等症状。組方:透骨草、当归、红花、生地各12克,五加皮、五味子、东山核各15克,红花、羌活、独活、防风各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将这些药物装入药袋中封口,采用水煎的方式煎15分钟,然后稍晾凉,将药包敷在疼痛部位,每次30分钟,一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
低频脉冲电磁场、超声波、冲击波等方法,具有扩张微血管、促进毛细血管增殖,从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改善后,渗出物吸收与消散加快,降低了组织间的张力,水肿消除,解除了对神经末稍的机械性压迫,疼痛自然会缓解。
针灸疗法根据“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生肌,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在提高骨质疏松症内分泌性激素水平、调节骨代谢、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等方面,经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证实有很好的疗效,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方法。针灸以督脉(百会、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为主,配穴关元、气海、肾腧、脾腧、足三里、悬钟、太溪等。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三大原则:补钙、运动疗法和饮食调节。可见,防治骨质疏松,少不了“调整生活方式”这一处方:
1.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成人每日钙(元素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牛奶、虾皮、豆制品等均含有丰富的钙质。
2.运动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运动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成骨细胞活性,提高骨密度,促进骨形成,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同时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稳定关节,加强灵活性,提高机体抗骨折能力。
3.多晒太阳。适当光照有利于钙的吸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推荐每天补充维生素D 600IU(15μg)。
4.注意生活饮食习惯。少熬夜,避免久坐,戒烟酒,少喝碳酸饮料,忌过咸食物,注意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