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干千: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红河学院校长;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省餐饮产业升级与饮食文化)首席专家等;任第十一、十二届云南省政协委员、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国际烹饪教育委员会副主席、CosmosandHistory:TheJournal ofNaturalandSocialPhilosophy编委、《粮油食品科技》第四届编委等。
长期以来,于干千教授专注于餐饮产业经济与服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云南省社科基金、中共昆明市委、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财贸经济》《商业研究》《思想战线》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5部,主编教材8本;获得全国中餐科技进步奖(经科技部批准的社会力量设奖)特等奖、一等奖,全国餐饮教育成果奖,云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学科研成果奖。
自 2016 年开始担任《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餐饮产业蓝皮书)》执行主编,该书连续5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成为业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主要参考书,海外中餐业从业者和研究者了解中餐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书,政府对外传统文化交流的宣传展示媒介。
|专栏介绍|
本专栏由红河学院于干千教授/校长科研合作团队的5篇文章组成,内容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型研究”中的研究任务。中国餐饮业始终坚持市场化发展道路,在稳增长、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积累了在行业监管、协同开放、融合创新、传承文化等方面的产业发展经验,探索了中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对餐饮产业增速、就业及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可见的强烈冲击,也从产业结构、产业文化和产业安全等方面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中国餐饮产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学习借鉴国外粮食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践行粮食有机化发展,重视种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平台经济和共享模式下强化食物浪费管理,通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发展之路,实现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合作学者|
王治河,男,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78级本科生;1985年重进燕园,拜著名哲学家朱德生先生为师,研习西方哲学。1988-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任《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1998年秋赴美留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师承美国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格里芬教授和柯布博士。
现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央编译局及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过程研究》共同主编、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专家顾问。
20余年来一直从事后现代哲学、生态文明、过程哲学和第二次启蒙研究工作,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一部,出版、合作出版《第二次启蒙》《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Process and Pluralism等中英文学术著作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期刊》《环境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波兰)等刊物发表《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中国的生态文明:我们共同的伟大机会》等中英文学术论文160余篇。
王治河博士和他的团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深度交流和生态文明的研究与传播,已与中外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140余个有关生态文明的国际会议,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产业生态化发展成为餐饮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红河学院于干千教授、普洱学院杨遥副教授合撰的《中国餐饮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通过对中国餐饮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分析,遵循产业共生理念,梳理产业结构生态化、经营生态化、文化生态化、技术生态化和竞争力生态化的餐饮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索路径,从加强餐饮产业领域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餐饮企业生态化发展主体地位,健全生态化发展市场机制,提升餐饮产业生态化技术含量和资源环境效益,深化餐饮产业供给侧改革五个层面提出加快推进中国餐饮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对策。阅读详见P1-P8。
餐饮产业生态化发展,首先要实现主要的餐饮产品,即粮食的生态和有机化的发展。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研究员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中国粮食有机化研究》提到,粮食有机化既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粮食有机化包括粮食生产有机化和食品消费有机化;如果说“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小约翰·柯布语),那粮食有机化的希望也在中国;不仅写入党章和宪法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粮食有机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粮食有机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方兴未艾的中国乡村振兴运动也为粮食有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详见P9-P18。
日本大阪大学 思沁夫教授
思沁夫,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北京大学行政法-环境法本科专业、日本金泽大
红河学院 卢丙越教授
卢丙越,男,红河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教授、云南省高校滇南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环境学硕士、日本金泽大学大学院社会环境科学研究科-环境人类学博士。曾就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图书馆、内蒙古党校讲师兼律师。
2020年至今任职于日本大阪大学全球化与国际协调中心,兼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一般社团法人-北方的风/南方的云Asia Futur代表(理事长)等。
实验室负责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作物学会理事、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作物科技先进工作者、红河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及第一届十佳教师等。主要从事云南特色作物资源挖掘与利用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现主持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在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有机化之路的同时,也需要兼容并蓄、借鉴学习日本大米产业的经验和教训,以提升中国粮食产业效能。日本大阪大学全球化与国际协调中心思沁夫教授在《日本大米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战略》提到,大米是日本文化的载体和日本农业的支柱产业,通过对日本大米产业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动向,加工品的出口状况以及日本政策和战略的梳理研判,他认为日本正在从保护大米的生产及生产者的政策,向广开门路、多元促销的方向转换。但是人口减少、消费者的饮食嗜好的多元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未来变化还需拭目以待。详见P19-P24。
在中国餐饮产业生态化发展中,农业产业要向“两端”进发,即种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终端销售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与优化。红河学院卢丙越教授的《云南哈尼梯田红米地方品种品质性状分析》以云南哈尼梯田收集的36份红米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外观品质、碾米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并与NY/T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农业行业标准比较,结果显示,哈尼梯田红米碾米品质较好,而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达到优质籼稻的品种数量较少,可为哈尼梯田红米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详见P25-P31。
减少食物浪费是餐饮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程小敏博士在《共享经济视角下减少食物浪费的国外研究启示》认为,在目前中国的实践中,其他领域发展成熟的共享经济模式较少涉足食物领域,而在国外食物共享模式却非常普遍,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发挥着显而易见的积极效应。因此,聚焦减少食物浪费的食物共享实践,从国外研究文献中梳理食物共享与减少食物浪费的关系、食物共享实践减少食物浪费的模式以及数字经济背景下食物分享的创新思路。文章详见P32-P38。
本栏目的系列研究成果旨在为制定促进以餐饮业为代表的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经验借鉴和策略参考。
扬州大学 程小敏博士
程小敏,女,管理学博士,讲师,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2009年至今兼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餐饮产业蓝皮书)》副主编和编委。长期从事餐饮产业与服务经济研究,持续关注餐饮经济运行、餐饮企业管理创新和产业政策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办、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办、云南省教育厅等纵向课题10项,及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云南商务厅、扬州市政府等横向项目6项。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书籍4部。
普洱学院 杨遥副教授
杨遥,女,普洱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务贸易产业经济(以住宿和餐饮业为主),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型研究”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省餐饮产业升级与饮食文化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16-2020年参与餐饮产业蓝皮书编写,参与《管理学基础》《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和《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教材编写和智慧化课程建设。
专栏文章组稿:于干千 专栏邀请与策划:谭洪卓 文章审核:伍松陵、于干千、谭洪卓
编辑校对:尤梦晨、李思源PC5-C14排版:郭洪丽 本期封底照片提供:庞守贵等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