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28 13:08李媛朱安妮董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公共艺术

李媛 朱安妮 董伟

摘 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逐步从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更新。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环境艺术视角出发,运用公共艺术手段,审视现有的更新策略,并融入艺术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助力老旧街区的活化与更新成为重要现实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和经验总结法凝练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公共艺术;环境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公共艺术在陕西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2020Z179)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中那些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老街区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些城市的老街区逐渐消亡或因为缺乏修缮整治、脏乱破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逐渐被遗忘,成为城市中的失落空间;还有一些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成功改造成为富有新的功能、形象、活力的城市新型街区,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通过何种策略和途径将公共艺术融于老旧街区公共环境的活化与更新中,使其内化成老旧街区的组成部分,并对周围环境进行融合和塑造,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老旧街区见证和承载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它反映出一个城市历史的面貌。城市老旧街区不仅是该城市的脉络,更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并蕴含着浓郁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气息。本课题通过公共艺术活化与更新老旧街区形象来提升街区的活力,将文化、公益、健康、时尚元素及功能注入街区,从而形成其新的形象。加强街区公共空间与人们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提升老旧街区的人居环境和文化活力,构建居民社区、办公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工作室进驻老旧街区,推动老旧街区积极纳入当代城市生活。“再利用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盲目的拆迁重建工程,对于当下推行的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再利用”,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生命的延续,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场地属性。土地依旧在那里,而它所养育的人也依旧生长生活于此,感情得以存储,精神得以传承。

二、国内外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策略研究进展

西方国家的旧城更新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中心不堪重负,管理混乱、犯罪、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城市中产阶级纷纷进入城市郊区,城市中心区衰落。针对中心城区的振兴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凯文·林奇提出并实证了城市意向的五要素,提出标志性的节点和具有特征的路径能增加居民对该住区的认知。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批判了在城市规划中仅基于功能的机械化设计方式,提出城市本质是复杂的,城市空间具有自组织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公共参与,注重街区活力和街区文化特色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

随着国内城市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国内学者针对老旧街区的复兴研究也不断涌现,国内有关老旧街区更新的研究视角多以自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集中审视和反思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导致的居民生活感、在地感缺失问题,提出在老旧街区更新中应采取自下而上(非正规视角)的更新策略,以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出发点,考量居民日常生活和意愿,将提升街区活力作为主要的活化与更新目标。当前国内在老旧社区活化与更新领域主要有文化资源活化与利用、艺术介入空间营造和基于业态置换与升级三个途径。

第一,文化资源活化与利用。多数学者认为基于地域文化或场地在地文化的老旧街区更新途径可以凸显文化特色,应以该视角引领老旧街区复兴。学者韩雨蒙以北京老城社区为例,强调了人本思想在该领域的重要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基于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两步骤老旧社区更新途径。学者何亮以台北大稻坦历史街区复兴为例,探究了文化导向的更新策略如何引领城市复兴。学者赵衡宇以武昌昙华林街区的“慢更新”为案例,阐述了怀旧视角下的老街区更新,提出了基于历史性和地方性的更新路径,论证了其在推动环境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重要作用。

第二,艺术介入空间营造。从该视角出发,不同的学者探索了不同的艺术手段介入老旧街区的活化更新。学者刘金珠等,研究以墙绘艺术介入街区建设,丰富街区建设的色彩,协调弥补街区环境缺陷,扩展街区环境的空间。学者唐君探索了以装置艺术介入老旧街区建筑,提升街区活力。学者杨弃通过艺术介入,用符号化的空间元素、碎片化的空间布局以及公众参与的方式,将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以全新的设计语言展现。在艺术介入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中,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以期为多种艺术形式更高效地介入环境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路径。学者许云飞探讨了艺术介入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及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结合三个实际规划案例详细论述了艺术在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中的媒介作用,并进一步提出艺术介入空间规划的四个具体途径,即分散化的空间布局、人易亲近的空间元素、多功能的空间设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

第三,业态置换与升级。在该领域多为经济学相关领域研究,基于人居环境学科的研究学者主要有张震中等,他以武汉胭脂山衣坊街区为例,提出要保护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并进行功能合理性置换,对街区业态进行转换升级,注重街区的人文生态营建等。

三、公共艺术在陕西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中的

应用研究

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老旧街区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人文特色风貌。西安是一座拥有深厚人文历史气息的千年古城,有着鲜明的特色与广泛的代表性。本文以西安为例选取东、西、南、北具有代表性的老旧街区,研究通过公共艺术活化与更新老旧街区形象来提升街区的活力。从环境、生态和公共层面,公共艺术能提升老旧街区地域性的认同感,产生与环境互动的融合,参与老旧街区营造与发展,最终达到营造和谐、友好和共生的创新型街区。

(一)活化策略

第一,整合西安城市文化地域特点,以老旧街区遗存为基础展现地域人文风貌,以关中传统的生活形态、兼具共鸣感的生活回忆为主题寻找共通点。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加入现代科技感的互动元素,构建多维空间体验的作品,寓教于乐中加强地方的认同感。

第三,提高街区艺术品位,提升市民审美素养。老旧街区公共艺术在造型、结构、尺度、材质和色彩等设计要素方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二维平面空间包括用彩绘、喷漆、喷画、摄影、浮雕、镶嵌等手法创作的壁面形态的公共艺术;三维立体空间包括水景、假山、立体造型、装置、环境雕塑、街道家具等。

第四,可持续的更新改造,通过街面材质更新延长使用期限,提升街面形象;鼓励可循环使用的艺术装置置入街道空间,以多元包容的姿态提升街区吸引力;关注街道生活,为居民提供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生活空间,激发街区活力,完成风貌改善、艺术渗透、活力再现的街区可持续性建设。

(二)更新途径

老旧街区开放空间的形态及属性多种多样,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公共艺术来搭配更新方法。老旧街区公共艺术的更新通过艺术功能、休憩功能、地标功能、观赏功能和体验功能等得以实现。

从自然环境构建更新途径,必须考虑日照、风吹、雨淋等自然环境损害,还可以借助自然环境力量作為公共艺术的构成元素,比如将光线和阴影、风力和风声等自然力量融入艺术创作中。整合街道中的附属、碎片化空间,设置公共艺术装置、休憩座椅、绿植等满足行人的社交需求。

从精神环境构建更新途径,通过地方历史、文化和精神环境的抽象性的视觉象征、符号构思将这些意象通过公共艺术传达给公众,使公共艺术更具有地域性,凝聚公众认同感,刺激老旧街区文化创意的产业发展。

从人工环境构建更新途径,如建筑、绿地及相配套的公共设施等,有独立型的作品以雕塑形式存在于街道、广场或绿地等,与建筑物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如墙面壁画和其他辅助艺术作品),与公共设施结合的作品(如多功能座椅、垃圾桶、路灯和其他附属设施等),景观小品类和临时性的装置艺术(为塑造街区特色,临时性短期展示的公共艺术作品)等。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研究的公共艺术在城市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旨在积极推动地方历史人文以及人际关系的营造重塑,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延续城市文化脉络,重塑城市精神面貌,增强城市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烘托城市的价值与特色。

文中通过科学分析对西安城市老旧街区中公共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策略和途径,不足之处在于在对老旧街区中公共艺术产品设计中的细节之处仍有待更深入的探索。公共艺术产品必须与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生活需求相适应,合理的公共艺术设计能激活老街区原有的活力,改善老旧街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一方面,延续老街区内居民的社会记忆,这对保留城市记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高老街区居民对社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使老旧街区成为城市之美。

老旧社区的活化与更新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表现的重要部分。随着中国的深化改革,城市的深化发展,公共艺术介入老旧街区的营造设计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公共艺术对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待于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学者投入城市老旧街区环境建设的理论或实践中去,将会极大促进现代城市幸福家园的建设发展。

作者单位: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公共艺术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