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历史,离不开史学家对于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阐述。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去探究历史的真相,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文章探讨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如何在高中历史复习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复习教学;解释能力
一、 引言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是否能够学好历史这门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在高三历史的复习阶段当中,历史工作者需要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站在整体的大环境下,全面、客观、综合地认知历史事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 主要概念界定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解释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学者对历史解释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历史解释并不是从一而终,一成不变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种历史解释,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从哲学角度来说,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解释。历史解释是人们在基于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对于历史的个人感悟和个人认知,即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地阐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当中是这样解释历史解释这一概念的:历史解释是以真实的历史史料作为依据,以历史的理解作為基础,对发生在过去某一时间段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
(二)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也被称为对历史的阐释能力和诠释能力,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解释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历史解释能力及依据历史的相关史料,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对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客观的评判,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与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会逐步深入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寻找到历史问题的本质、价值与内涵,进一步去探究历史的进程,揭开历史的真实面貌。
三、 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性
(一)落实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
历史的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历史评判能力等等,其中历史解释能力是构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不具备历史的解释能力,那么历史评判、历史表达、历史研究都会失去其原有的支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历史解释能力也越来越凸显出它应有的价值,目前历史解释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对高中生进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高中历史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发生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人名等等,而是要求学生深入到历史事件当中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以及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才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地解释。
(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人类让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诠释和理解,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认知、诠释、理解、分析都隶属于人的思维品质,而解释又与这些思维品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解释,所以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三)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史解释也是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的,并非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各种历史史料进行历史事件的还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去认知历史,更好地去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感悟历史,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的叙述和诠释。学生也能够在认知历史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对民族的自豪感,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 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学生解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一史多解
一史多解的含义是能够区分历史叙述当中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解释的叙述,能够认识到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并能够对这些不同的解释进行客观地分析和评价。
历史叙述的是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事件,所以历史叙述中既包括有叙述者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描述,同时还包括叙述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观立场。一般来说历史事件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的特定行为,所以相对来说历史事件是唯一的,但是不同的人在描述这一历史事件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就导致了历史解释的多样化。作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高三历史的复习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积极地让学生去阅读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历史解释,并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建构去探究历史解释,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靠近真实的历史,并揭开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客观论述
客观论述指的是能够站在科学、公平的角度,对发生在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进行客观的论述,并有理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高三的历史复习教学阶段,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判断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深入到历史事件当中,去探究、分析历史真实现象的能力,以此让学生客观的去论述历史事件,并尝试去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
例如,唐太宗曾经说过:“昔日为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成就)无几。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则材料当中说出了唐太宗在即位期间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治决策。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唐太宗采取的政治手段比较温柔,而且也十分的有效,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繁荣昌盛、和谐发展。但是学生在学习了西汉历史之后,就能够发现唐太宗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是比较片面的。汉武帝在位期间,曾经反击匈奴,这场反击匈奴战争的出发点是正义的,为了平定中原。虽然说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通过这场战争,却使得西汉的北部边境都得到了安定,同时还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